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窄门》的缝隙,看纪德的人性自由|安德烈|柏拉图
人们所称的幸福与心灵休戚相关,而构成幸福的那些外部因素则多么无足轻重——安德烈典纪德

安德烈纪德是法国20世纪重要作家,写作风格多样,小说主要有《背德者》、《窄门》、《田园交响曲》等。《窄门》是纪德的代表作,之后获诺贝尔文学奖。

这本书故事线没有什么繁复的文学技法,以阿莉莎对杰罗姆的情感为引向,讲述了,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杰罗姆与他的表姐阿莉莎,从相爱到分离的悲情故事。映射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道德上的进退两难的困境。

这本书一开始看着很拧巴,把作品里的人物故事情节与作者本身的背景联系起来,才能明白诺贝尔文学获奖者纪德的真实用意。

安德烈纪德曾经写道:“人必须敢于做自己。”在现在看着很俗套的话,却影响了好几代人。


01 窄门的创作背景

在我看来,一本书寓意与作者生平事迹,所处的生活背景,他所在国家的风俗习惯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窄门》也一样。

①压抑的家庭环境,埋下矛盾的写作风格

纪德出生法国巴黎一个富裕的新教家庭,他的童年是在孤独寂寞中度过的,文学和音乐成为他的“玩伴”。

家庭的模式使他从小接受两种矛盾的教育:母亲认为“孩子应当顺从,而不需要明白为什么”;父亲则倾向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向我解释清楚”。父亲去世后,随母亲离开巴黎,来到外祖父家。早年体弱多病的纪德,异常敏感,再加上母亲的管教过于严厉,年幼的纪德无法自由表达自己,对母亲有很多的不满,造成他性格叛逆。

除了家庭的压抑,《圣经》是他从小的偏爱文学读物,受禁欲主义熏陶下成长,之后大多数创作都是从中取材。同时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与信仰的禁欲呈现矛盾的情感。


安德烈·纪德

②个人情感洁癖的产生

14岁的纪德与表姐相恋,家庭的阻碍使他们没能继续相处。

纪德母亲去世后,费尽周折娶了深爱的表姐为妻,这段关系仅仅属于柏拉图式的精神交流,有名无实。他眼中的爱情是极为圣洁的,而性则是罪恶的,这样思想使他根本无法对妻子产生欲望。

与此同时,他觉察出了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他过起了一种精神之爱与肉体之爱完全割裂的生活。除此之外玛德莱娜(纪德的表姐)像阿莉莎那样,有虔诚的新教信仰,小说末尾阿莉莎的日记,有许多地方是与玛德莱娜在婚前的日记中的段落一致。

小说《窄门》就是这种生活后的产物。

③时代背景的延伸熏陶

纪德《窄门》出版前,他经历了一段对创作方向感觉踌躇和茫然的时期,先后结识了法国诗人瓦雷里、马拉美、雷尼埃和英国作家王尔德及法国画家阿尔贝·洛朗。

英国作家王尔德、道格拉斯玩世不恭的态度对他影响很大,他一反清教徒的禁欲主义,与他们也有了共同话题,相当于多了精神支持。

除此之外,写这本书的时候,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生活物质攀升,精神需求缺乏,也是纪德看中精神交流的重要原因。

《窄门》是作者大量亲身经历的作品,故事的主角阿莉莎是抛弃情欲、婚姻和生命的极度新教狂热信仰者。在这种矛盾共存的状态下,是纪德独立、真诚的自由主义精神。


02 隐喻表达:多重矛盾的压抑放纵,亲密关系的缺失与极端道德隐晦的抨击

再读《窄门》时,仍然有种克制与放纵的情愫,克制的是文本里阿莉莎对杰罗姆的爱,克制背面是纪德现实生活的放纵。

《窄门》中的伊甸园、十字架、天堂、窄门隐含或显见的圣经象征符号,构成了小说的隐喻世界,把不同的意象纳入文字里,不同的隐喻表达活跃地相互作用,从而酿成深刻的隐喻意义。

双重隐喻世界,它们之间环环相扣,层层入心。

①伊甸园天堂的寓意,和谐的生存环境下精神文明的缺失

伊甸园是传说亚当和夏娃生活的乐园,代表了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情感与生活的纯洁无瑕的象征。在书中纪德酒为杰罗姆与阿莉莎的生存的环境制造了一系列的美好事物。比如说,两个世纪前很像的建筑物,诺曼底似的花园,环绕着农场,蜿蜒的林荫路,站在台阶上,可以看到高原上分手的庄稼,黄昏夜风清凉,村里炊烟袅袅...

一幅唯美的伊甸园出现在了纪德笔下,故事里的主人公杰罗姆一面对表姐阿莉莎有好感,一面对于父亲的丧事有着强烈的刺激。看见母亲承受的哀伤,杰罗姆变得早熟了,觉得自己不再是孩子。

实际上,纪德的童年父亲是缺位的,他一心在工作中,关心较少,虽然与父亲生活在一起,情感上错失了大量与其相处的时间。伊甸园一方面纪德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在富裕家庭下不愁生存物质,但是缺少了母亲的理解,年少父亲陪伴而缺失的精神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亲代表了秩序,力量。在家庭关系中父亲缺位,和寡母一起生活的儿子除了容易早熟,也会缺乏规则感。

丧偶式育儿讲的就是父亲的缺位教育。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家庭,母亲在絮絮叨叨教孩子,父亲在一边玩手机一边叫孩子听妈妈的话,这样的情景中我们看到了焦虑的母亲、缺位的父亲、无力成长的孩子。

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爸爸变成家庭关系中一个影子式的配角,造成了越来越多的“黏人的大男孩”和“自卑无助的孩子”。

弗洛姆曾说:父亲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规则和纪律。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纪德缺失父亲的童年,他是这么形容的,人当童年,心灵应该完全透明,充满情爱,纯洁无瑕。可是,记忆中我童年时代的心灵却阴暗、丑恶、忧郁。可见家庭精神交流对纪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②十字架:大爱的背后是假性亲密关系

《窄门》中的紫晶十字架多次出现。是杰罗姆的母亲送给他的纪念品,他把它送给了阿莉莎。

这是他们彼此爱的象征,也是阿莉莎对于大爱的背负。当她认为与杰罗姆相爱会影响他变得更好,走向人生的最高峰时,她选择了牺牲个人情感即小爱,推开这段关系,归还这个项链。

与十字架代表的大爱刚好相应,另一面十字架也意味着救赎,因为阿莉莎认为只有在与上帝的对话中才能找到自我和自由,愿意为为教义而舍弃爱情,到后来为爱人得教义而舍弃自我,追求德行的最高向往,接受着十字架背后的情感缺失。

所以,阿莉莎最后是孤独的,妹妹结婚,父亲离世,母亲私奔,推开了爱的人。她是否到达了天国彼岸的幸福也不得而知。

可以确定的是,她没有获得现世的幸福生活,郁郁而终,就是亲密关系的缺失。

真正的亲密关系,除了两个人互相关心、投入感情,还需要双方都承担一定的情感投入风险。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假性亲密关系,看上去和睦相处,实际上都压抑真实感受和想法,彼此缺少真正的情感交流。

一方面,会压抑人的情绪,影响人的自我认识。假性亲密关系中的人,可能从小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亲密。阿莉沙就是从来没有跟别人深度交往过,不知道对方眼里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也没办法跟他人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

另一方面,长期的假性亲密关系最终会破坏感情。关系中的两个人,都没有真正地了解和接纳对方。时间长了,关系就破裂了。

阿莉沙追求大爱,自我认为的牺牲,其实是为了自己。真正的亲密关系需要真诚的交流去维护,什么事都藏着掖着,不坦诚相待的话,终究会破裂。


③窄门:隐晦的道德抨击

窄门作为小说题目,所含深意不一而足。题记写道:“你们要努力进窄门。

你们要努力进窄门。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是不能……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指世人都有原罪,无法自救,只有信仰耶稣方能得到救赎,死后灵魂升入天堂即得永生。而要达到目的,必须自我约束、克制欲望、忍受痛苦,对普通人来说这是很困难的,而唯有少数坚持追随的人才能达到,这就如同进“窄门”。

杰罗姆和阿莉莎一生的经历就是在反复纠结中相处分开在相处,再彻底分开,阐释着“窄门”所包含的复杂意义。

阿莉莎代表了一种极端的道德禁欲情感生活方式。小说最后的日记里,不仅表达来对杰罗姆的情感,还有自己压抑情感的痛苦,这样的坚持并没有让阿莉莎和杰罗姆获得幸福,都是孤独而悲伤的。

也和现实中纪德的经历有关,与妻子保持禁欲的精神交流。可以看出故事中对于极端道德的批评是隐晦的,克制的,隐忍的。过度的道德束缚,产生了阿莉莎情感冲突:感官享乐、肉体情欲、精神自由,与道德里的禁欲、克己、苦修等产生激烈的冲突,反应在纪德的作品里。

正因为如此贯穿了他一生的,形成了作品中多样复杂的道德观念,让我们了解安德烈纪德对人性自由的探索。

03 在变化与否定寻找生活别处的可能性

变化才是生活的常态,关注内心的声音,借变化的力成长。

纪德在《如果种子不死》中说到,“我是个充满对话的人,我内心的一切都在争论,相互辩驳。”关于生活的复杂性,他从来不去想,也不会去纠结该选什么,而是随心所欲的去尝试。

变化与否定,贯穿纪德的一生。纪德从不试图维持自身的一致,维持已有的公认形象文坛王子。他能幻化出许多思想,忽然念及天使就扮演天使,忽然念及魔鬼就扮演魔鬼,即兴演出傻剧、讽刺剧、悲剧和喜剧,还拉着观众一起演出,即使漏洞百出,有时甚至出丑,引起嘘声喝倒彩,也照样演得有声有色。

常给人意外的惊喜,从台上下来是充满活力的纪德,纪德喜欢快乐,但更喜欢变化。他一再强调:“没有进步的状态,不管多么幸福我也不稀罕,人要做真实的自我,才有无限的可能性。

换在现在,生活也是多变的,唯有在多变的生活中的人,更容易被看见。


说起逻辑思维的的脱不花,网上一搜都是她是17岁高中肄业,18岁给企业家讲课,19岁当董事长、虎嗅网专栏作家,逻辑思维联合创始人CEO,一堆闪闪发光的履历与头衔。

纵观脱不花的人生经历,很多人都说她是幸运的,遇到了对的人,对的事。细想,换一个人去经历与脱不花相同的遭遇,却不一定会能得到相同的结果。

在我看来,她能成为名人,是因为她一直在变。起初做办公室小妹,所在的公司是做广告代理的,争取项目时很多广告公司都不做PPT,都用DOS系统打字,胶片投影机都还是个非常新鲜的事物。脱不花想办法学了,还接触到专业人物。

印象深刻的,脱不花在有所成就后,情绪是她继续向前的绊脚石,这时候,她又“变”了,跑去跟禅师体验生活,内心变得更加开阔。

前阵子走起来不久的微信视频,也是腾讯变化要去借力的产物,一个个普通号到稍有名气,都是人在“变”,借力去传播。变化是生活的常态,纪德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知道了,不断的去体验生活,成为高产文学作品的作家。


《窄门》中的阿丽莎,过度压抑自己泯灭了人的本性,那被压抑的情欲,使她没有关注到自己真正的需求造成美好生活的幻灭。

《背德者》世界名著名译文库里,记录了纪德在青春期的压抑,家庭封闭的窝,关闭的窗户,让他有意无意压抑自己的天性。

他一生都在和传统的道德观念反抗,他清楚的知道想体验生活百态,于是将自己放进有爱,有痛,有自由的人生长廊里,义无反顾。他认为人要有自己,关注内心的的声音,希望年轻人能有身心统一的体验。

精神分析也带有明确的哲学目的:“认识你自己”。

我们在KTV里动情地唱着五月天的《你不是真正的快乐》,里既有“我”的分裂性和多面性。弗洛伊德把“我”分成“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小人,他们经常扭打在一起、撕扯个不停,就是让每一个痛苦的人看见真相、看见冲突、看见过去、看见丑态、看见欲望等。

认识自己是不容易的,我们总会扭过头去,边逃避边浑噩度日,能做就是“接纳”,弗洛伊德试图证明的是:无知的冲突带来最可怕的破坏力,而被看见的冲突,就像被意识之光照亮的黑暗、被大海接纳的洪水,终于不再那么危险。在变化与否定也将寻找到生活别处的可能性。


写到最后:

《窄门》不仅给读者展示悲催的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对于极端道德禁锢批判,纪德他自己就是其中受害者。

一方面,他严厉批判宗教束缚,力图做一个叛逆者,另一方面,年幼时家庭中的e清教氛围,在他精神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另一方面,他把爱情看得极端圣洁,满足于柏拉图式的精神交流……

即便如此,真诚、贴近生活仍然是他向往,努力的穿过人生中“窄门”做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安德烈·纪德 | 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解读(周末好文)
《窄门》:不懂“纵欲”,才是不幸的根源
爱情要过的,不是窄门,而是柴门
连余华看完都浑身发抖,这本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你看过了吗?
我花了9小时读透《窄门》,两次流泪,用情已深
《窄门》剖析:层楼终究误少年,自由早晚乱余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