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议米兰・昆德拉的“存在”主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集中于对人的“存在”的可能性的探究,它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行为表现形式,另一种是精神表现形式。前者主要包括“媚俗”和“遗忘”两种行为,而后者主要有“意象形态”。存在命题是个具有哲学普遍意义的问题,它跃出了道德和意识形态的局限,用一种更真实和贴近人生生活的眼光看待人的精神存在和行为存在,针对这一命题作者对艺术形式也进行了发挥,为配合对“存在”主题的表现,昆德拉以捷克社会、文化为基础,借用了法国文化等欧洲文化的资源。而这样的存在主题又是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与现代主义艺术的内在发展逻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存在”主题 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7.063
  On Milan Kundera's "Presence" Theme
  LONG Y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Kunming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14)
  Abstract Milan Kundera's novels focus on the possibility of "presence" of human inquiry; it is divided into two forms: one is a form of behavior, the other is a spiritual manifestation. The former includes "kitsch" and "forgotten" two acts, which are mainly "image form." Existential philosophical common sense is a problem, it jumped out of the limits of morality and ideology, with a more realistic vision of life and the existence of life closer look at people's spiritual existence and behavior, for the proposition that the author is also an art form was to play, in line with "existence" topic of performance, Kundera in Czech society, culture-based, to borrow the French culture and other European cultural resources. The existence of such a theme is and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Europe and the internal logic of modernist art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linked.
  Key words Milan Kundera; “presence” theme; modernism
  米兰・昆德拉于1929年4月1日出生在捷克布尔诺,他从小就受过多方面的艺术熏陶。对文学、音乐和现代艺术有着浓厚兴趣。自从他(Milan Kundera)的第一部著作登陆中国大陆以后,就掀起了昆德拉翻译和研究的热潮,80年代中后期迄今为止短短二十余年里,中国的外国文学翻译界先后翻译介绍了昆德拉不少于二百万字作品。昆德拉的小说在思想和艺术方法方面都独具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与欧洲强势文化和欧洲弱势文化的冲突有着一定的联系。
  昆德拉对存在的思考使其与诗连联系了起来,这样的做法在海德格尔那里已经得到了体现。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中提倡思和诗的统一,这有别于柏拉图将诗人逐出理想国的传统,他对人的此在进行了分析,指出人类此在在其根基处就是诗意的,此在其根基上诗意地存在。人以作诗的方式实现本真的栖居。除了作诗以外的其它活动因为是为了自己的缘故,是没有诗意的,诗意的栖居意味着历史性的人们的现身敞开与存在者的真理的现身敞开的完满实现。昆德拉则认为人的存在是各种可能性的集合。昆德拉小说中的存在表现的种种负面的东西都被视为人存在的种种可能性,而海德格尔的存在则是先验的。萨特的小说和存在主义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小说甚至可以视为是对其思想的某种图解。他的著名观点如“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在小说中得到了具体和形象的体现。“人就是人。这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是他(从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那样。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①在萨特看来,每个人的存在都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人的存在和自我意愿有关,是在自我意愿下形成的。
  1 昆德拉对行为“存在”的表现
  在昆德拉的小说中,人的行为“存在”主要表现为“媚俗”和“遗忘”。“媚俗”是昆德拉在行为方面表现存在的另一个方面,在作品中,作者往往是将对“媚俗”的批判和对集权政治的批判联系在一起。作为存在可能性的媚俗,同时也具有反媚俗的一面,于是,在作品中,既有媚俗的人物,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弗兰兹,也有反媚俗的人物,如同是这部作品中的萨宾娜。弗兰茨参于了前往泰国、柬埔寨的伟大进军,但无论其理由多么的响亮,也掩盖不了其媚俗和虚荣的本质。萨宾娜是一名画家,似乎是艺术家追求个性和独创性的天性使然,萨宾娜始终在与媚俗进行着斗争。她曾公开宣称:“我的敌人是媚俗,不是共产主义”。在这里,昆德拉把对人性弱点的批评融进了政治话语之中。媚俗和反媚俗可以看成是两种文化极端形态的象征,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西方也被称作“美英-撒克逊模式”和“法德-莱茵模式”。这两种文化模式各有优点,都在促进各自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人们很容易在美英类国家和法德类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经济和文化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找到有关的例证,即便是在今天美国的文化和政治领域,个人主义不仅是人们尊崇的理念,其代表人物也成为了人们尊敬的对象。选择萨宾娜作为反抗媚俗的代表人物是合适的,其艺术家的身份与追求独创是吻合的。虽然媚俗和集体主义不能等量齐观,但就个人服从集体这点来说,却是相近的。媚俗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还体现在文化领域,这在作者祖国的特殊的政治历程中,媚俗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于是,政治中的人物成为了昆德拉小说表现的首选。可以看出,作者在作品中着力透过政治表现文化和人性。昆德拉对集权政治是持批判态度的,这其中也含有对非个人主义的否定。因此,画家萨宾娜不仅代表着艺术家的创新的品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对欧洲由来已久的尊重人的人本思想的回归和复兴。   “遗忘”是昆德拉在行为方面表现“存在”的一个方面,在作品中,这种遗忘包括了个人的遗忘和组织的遗忘两类。这两类遗忘都是在前苏联对捷克进行侵略和压迫的背景下产生的。前苏联侵占捷克后,对思想和精神领域进行了改造。事实是,在前苏联入侵捷克以后,文学被禁、作家被禁、历史学家被解除职务,甚至捷克的历史被改写。小说中的人物克莱芒斯因为被指控犯有叛国罪被遗忘。《笑忘录》中的“布拉格之春”的见证人米瑞克被他人遗忘,他自己取回过去的情书,是为了保持自己现在成熟的形象和忘却以前耻辱;与此相反,塔美娜取回以前的爱情信件是为了抵抗遗忘。在这样一个力的推动下,个人的遗忘和组织的遗忘随之产生,组织遗忘是一种组织公开的行为,而个人的遗忘更多的是一种私人隐蔽的行为,但有时组织也在推动着个人遗忘的展开。从这个角度来说,离开道德价值的批判,“遗忘”是人们告别过去的精神手段,这种精神手段的实现是作为物质的破旧立新的基础而存在的。当然,具体到遗忘的内容本身,判断主体为以自身的视角为限,对其展开价值判断。这就已经不是单纯哲学存在意义上的遗忘,更多具有了道德和政治色彩。
  媚俗和遗忘和作者在行为方面对存在可能性的探讨,因此,在小说中就存在着媚俗和反媚俗、遗忘和反遗忘两相对立的人物和事件。
  2 昆德拉对精神“存在”的表现
  人的存在不仅仅靠行为体现,还要靠精神体现,在精神领域,作者使用了一个专用的词――“意象形态”。意象形态这一概念是昆德拉在其长篇小说《不朽》中首次提出的。在当下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意象形态这一概念更易于受到理解。首先是社会进入商品社会,商业迅猛发展,市民生活方式和审美价值取向已经获得大众广泛接纳。市民社会、商业社会对之前意识形态的垄断地位形成了一定的消解和解构,人们关注的目光逐步被带入到五彩缤纷的商业世界和眼花缭乱的时尚领域,这一特征凸显在奢侈品消费的大力扩张中,人们物欲满足的不断实现所达成的精神满足部分取代了宗教、信仰赋予人们内在的精神满足,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需求的满足在相互替代之势中还包含着相互交织的情形。其次是文化语境的变迁,二战后的西方社会步入后现代文化语境。在这一语境中,人们接受的文化符号及其语言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至今,更有着进入“读图时代”的趋势。詹姆逊在与安・史蒂芬森的一次谈话中,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讨论,其中,詹姆逊对后现代语境中的语言进行了相关的阐述,他说:“与现代派的旧式语言相比,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能被多得多人所接受的文化体验。这当然不可能全是坏的。广阔前沿上的文化化,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是值得哀叹的。他们认为现代派的语言是非常高级的语言,只有通过自我塑造才能驾驭。而后现代主义则这种语言杂乱化和庸俗化。②
  3 “存在”主题与欧洲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逻辑
  昆德拉的“存在”主题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有关,欧洲的现代化进程源于16世纪左右,现代性有3个议题,波及社会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首先是人本主义,这一思想直接导致了古典主义艺术与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对人的探求,古典主义艺术强调写实、描绘地反映人,这其就包括了人本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等,其中自然主义将古典主义的写实与描绘发挥到了极致,但随着电影艺术的出现以及哲学思潮的演变,继之而起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艺术,这两类艺术则把作为现代化议题之一的人本主义继续深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开始表现人存在的非理性的一面,表现人存在的荒诞性的一面,表现人的“异化”的一面。昆德拉的小说就是沿着这样的艺术发展逻辑而出现的。现代化的另2个议题分别是发展、进步与创新的理念;划界与专业化。后两个议题与人本主义议题一起促使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向着纵深发展,但后现代主义艺术出现的某些倾向同样也需要引起人们的警觉。
  4 结语
  昆德拉小说除了联系历史事件,其本身的哲学式思考就是引人注目的。存在命题是个具有哲学普遍意义的问题,它跃出了道德和意识形态的局限,用一种更真实和贴近人生生活的眼光看待人的精神存在和行为存在,针对这一命题作者对艺术形式也进行了发挥,如“遗忘”和“媚俗”这两种具有人类普遍特征的行为存在以及“意象形态”这种不同于意识形态的精神存在。小说人物的行为和精神活动既在情理之中,却又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指符合生活的情理;意料之外是指行为符合“存在”的本质,又不可预见。为了配合对“存在”主题的表现,昆德拉以捷克社会、文化为基础,借用了法国文化资源等欧洲的文化资源。而这样的存在主题又是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与现代主义艺术的内在发展逻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注释
  ① 萨特.萨特哲学论文集[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12.
  ② [法]让-弗・利奥塔等著.后现代主义[M].赵一凡,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91.
  参考文献
  [1] [法]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许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 [法]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M].袁筱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 [法]米兰・昆德拉.玩笑[M].蔡若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 [法]米兰・昆德拉.雅克和他的主人[M].郭宏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 [法]米兰・昆德拉.告别圆舞曲[M].余中先,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6] [法]米兰・昆德拉.好笑的爱[M].余中先,郭昌京,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7] [法]米兰・昆德拉.笑忘录[M].王东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6878351.ht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昆德拉走了 为何不再让小说改编电影
米兰·昆德拉笔下的哲学
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一位远离喧嚣的文学隐士,一场持续半生的漫长告别
像反流行病一样反“媚俗”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现代西方文学译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