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春林:评林白长篇小说《北流》
关键词:林白 《北流》

作家林白长篇小说《北流》艺术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有二,一是北流方言的征用,二是多种文体的设定。她所有这些艺术努力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能够更恰切充分地把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现实与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尽可能完美地传达出来。在“疏卷:在香港”的最后一部分,我们读到了这样的一段叙事话语:“不能怪饥饿的胃没有分辨力,不要指责蒙昧无知,不要说我们对时代没有批判……在高处指点的人,我断不理你们。有电影有演出我就是那样欢喜若狂。然后我穿过东门口的空地走入街肚,一种柿黄色的小花在卵形的叶子间闪烁。”如此这般感慨得以生成的前提,是李跃豆在情不自禁地回想自己当年在北流时观看庆祝圭宁县革命委员会成立的文艺演出的场景。因为预想到了这样的描写很有可能会遭到某些拥有批判癖的相关文学界人士“批判性缺失”的无端指责,李跃豆方才做出了如此一种回应。更进一步说,这种感慨其实已经涉及到了林白小说创作所持有的一种基本美学理念。完成长篇小说《北去来辞》后,林白在接受一次访谈时曾经专门强调:“这肯定不是一部激烈对抗什么的书,我想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抗’,对于《北去来辞》这一部书,文学的价值也许在于那种切肤的百感交集、复杂的五味杂陈。”①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林白所强调的“对抗”,完全可以被看作是“批判”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既如此,把以上两方面整合在一起,我们就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在作家林白这里,“批判”或者说“对抗”固然重要,但与“批判”(“对抗”)相比较,能够“切肤”地把现实和人性的“五味杂陈”呈现出来,乃是更重要的一种小说美学。就此而言,我们完全可以把《北流》看作是充分践行林白包容了批判在内的“切肤”呈现“五味杂陈”的小说美学观的一个典型文本。

比如,关于女性在北流这座“七线小城”的生存状况,林白不无痛切地写到:“生育力在这里令人羡慕,生得越多越得羡慕。繁殖甚至比财富更有力量,设若一个人当上了富豪太太却没有生育能力,那定是凄惨之极。地方越小,女性的空间越窄,越有可能被天然地当成生育机器。”在一个女性主义思潮已经在大城市荡涤的时代,大龄的单身女性在北流这样的小城市里却依然备受歧视,甚至连自己的亲人也都要嫌弃。如此一种情形,简直有点令人不可思议。唯其如此,女性才会千方百计地想要逃离县城:“在县城,女性实在更是委曲,她们要去大城市,并非那么爱慕繁华,是小地方太窒息,熟人社会就像一个大家庭,从头到脚,压抑多了几层。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里的贞贞为什么要去延安,是想要找到崭新的东西吗?”如果说大城市是一个陌生社会,那么,北流小城就是一个熟人社会。正因为北流是一个类似于乡村那样的熟人社会,所以一个人的隐私便会成为公众的关注与议论对象,女性之所以会在北流产生强烈的窒息感,根本原因正在于此。多少显得有点突兀的,是对丁玲名作《我在霞村的时候》的提及。《我在霞村的时候》旨在塑造一位在遭受日寇的凌辱之后仍然强忍着灵与肉的双重痛苦坚持做地下工作的乡村青年女性贞贞的形象。与一般的理解不同,林白的别出心裁之处在于,提出了贞贞在名誉严重受损的情况下为什么要选择去延安的问题。如果联系作家在此处所集中讨论的女性在北流这样的小地方更多地只能被当作生育工具的命题,那么,贞贞选择延安作为自己最后归宿地,是尽可能地规避小地方足可以杀人的流言蜚语。小说中的李跃豆,之所以坚持不肯原谅自己的母亲,就因为她和弟弟米豆在少年时期曾经遭受过母亲的“遗弃”。那一年,因为母亲和继父结婚并生下海宝的缘故,李跃豆和弟弟米豆一起被遣送回乡下的老家。被遣送回乡下后,米豆的表现是安之若素般泰然。与米豆的表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李跃豆的焦躁不已。从根本上说,李跃豆的焦躁不已,与她的想象力过于发达紧密相关。在她的推理和想象中,自己将会因为被母亲遗弃而成为一位只能在乡下充当生育机器的女人:“多年来,她一直构思一部平行命运的小说,有关另外一个自己,那个小学没有毕业、十六岁就嫁在山里充当生育机器的女人,她满含热泪与之相逢。从那时起,这番从未成为现实的命运紧紧罩住了她,如同深渊,无尽黑暗。”尽管说现实生活中李跃豆走上的是另外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但从一种理论推演的角度来说,嫁到山里成为生育机器,也不是说就完全没有可能。从北流那些无名的单身女性,到丁玲笔下的贞贞,再到李跃豆,林白所真切呈示出的,正是相当一部分小城女性百般无奈的艰难生存困境。一种实际的情况是,一直到很多年之后,李跃豆才设身处地地对母亲梁远照那个时候割裂般的心灵痛楚有所理解:“现在她仍以为早已真切体谅了远照。换了是她,碰上这种严重时刻,也会作出割肉般的选择。远照那时才三十多岁,她要建立自己的生活,拖不起这两个前夫的儿女。想想《苏菲的选择》,放弃自己的骨肉迟早要把人逼疯的。”一面是自己亲生的一双女儿,另一面是新结合的婚姻,以及刚刚出生的幼子,没有办法两全的梁远照只好做出这样的一种亲情割舍。虽然现实生活中的梁远照并没有成为苏菲,但她内心深处因此而遭受的亲情撕裂煎熬,恐怕也是难以被否认的一种客观事实。

一方面,在如同《北流》这样一部篇幅相对巨大的长篇小说来说,作家对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或者说“五味杂陈”式的呈示,一般都会集中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而体现出来。另一方面,能否鲜活而饱满地刻画塑造出若干富有人性深度的人物形象,本就是衡量评价一部长篇小说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鉴于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在这里重点展开分析的,是那位在不正常的政治时代被冤屈处死的庞天新。首先应该注意到,庞天新出生于一个“有问题”的家庭,他的父亲庞应烈,当年在广东测量学校毕业后,曾经被分到国民党部队搞测量技术工作。虽然说他在起义投诚后,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转业到地方工作,是圭宁中学的一名数学教师,但曾经参加过国民党部队的这一既往经历,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却毫无疑问会成为影响自己乃至家人生活的一个污点。庞应烈后来之所以会被安排到地处偏远山区的石窝中学工作,原因主要在此。再后来的情况是,庞应烈竟然失踪了:“据讲是从石窝到高州,再去湛江,然后消失在湛江的海里。”用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曾经的国民党测绘员庞应烈逃港了。正因为父母的工作都已调到石窝,所以,庞天新才会留在县城被迫寄住在远照姨母家。当时,年轻的庞天新正处于好奇心与荷尔蒙均极其旺盛的时候,这样一来,也才有了他两项癖好的生成。一个是自己动手亲自组装矿石收音机,另一个,则是借助于楼板上的孔眼,暗中偷窥住在楼下的远照姨妈。正是在不断偷窥远照姨妈的过程中,庞天新逐渐养成了随地随手涂画∞的习惯:“其中有只∞,在他的密码中有多种含义,有时是乳房,有时是生殖器,有时指性交。此事他本毫无经验,但时常,一见这两只圆孔他身上会变硬。当然这只∞,有时也代表原本的意思——无限。”究其根本,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庞天新的执意画∞,还会携带有一种不自觉反抗的意味:“领袖一号召学雷锋,年青人就人人有了日记本,每人的日记本开头都抄有这样一条语录。要求进步的青年,日记雷同,专供组织阅读。天新既不愿,就只有使些奇里古怪的符号。若一时想不出,他就一概用∞。”思想略显异端的林场工人庞天新命运天平的被迫发生倾斜,是从他由大容山林场的总场调动至分场工作时开始的。生活条件特别简陋且不说,关键问题还在于,分场的工作人员不仅只有十三位,而且还都是清一色的男性。在谈不上任何精神生活的情况下,在夜色里绘声绘色地谈论女性,自然就成为了这些男性工人们唯一的精神消遣。“涎水”就会向庞天新他们炫耀自己和女性之间的性经历。与此同时,对庞天新产生直接刺激的,还有罗世饶与“涎水”之间鸡奸关系的发生。正是在罗世饶和“涎水”他们俩的影响和诱导下,庞天新不仅和罗世饶发生了同性之间的性关系,而且更是主动虚构了自己和表妹李跃豆之间的两性关系故事。幼稚的庞天新,根本就不可能料想到,正是自己如此一种出自炫耀心理的虚构,到后来被检举后,使他成为了“坏分子”:“不是检举他鸡奸,而是猥亵幼女。”由于相应的行政机关懒得调查,庞天新的罪名很快被坐实:“林场总场也觉这个庞天新很合适,既然他父亲逃港了,家庭出身又系地主。”就这样,原本是林场工人的庞天新,也就变成了一名可耻的劳教分子。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在劫难逃的庞天新的厄运却并未到此为止。由于他不仅总是热衷于摆弄收音机,而且还往往会在深夜里收听收音机的缘故,到后来,竟然被诬为是在偷听敌台。偷听敌台,在那个阶级斗争的年代,可是一种天大的罪名。既如此,庞天新不仅从荔枝场的劳教队换到了隔壁的劳改队,而且到最后,竟然被诬为现行反革命分子处以极刑。就这样,原本无辜的庞天新,因为自己喜好鼓捣摆弄并收听收音机的癖好,因为自己一种不经意间的炫耀,不仅两次遭受莫名冤屈,而且到最后还丢掉了年轻的生命。如此一种莫须有的极端人生悲剧,很大程度上说恐怕也只能发生在那样一个畸形的不合理时代。也因此,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在林白关于庞天新人生悲剧的书写过程中没有批判的因素存在。但与批判相比较,更重要的还是如同作家自己所强调的那样,是一种包含有批判因素在内的“五味杂陈”的呈示。在那样一个不正常的时代,有一个名叫庞天新的普通青年竟然以这样一种非同寻常的方式走过了自己短暂的悲剧人。

与庞天新的被无辜处决紧密相关的,是他母亲梁远素的百般牵挂,以及姨妈梁远照一种绞尽脑汁的遮掩。自打远素他们离开县城,甚至在后来又重新回到县城,一直到远素年事已高的时候,在一个漫长的时段里,梁远照一直都在想方设法地刻意编造庞天新“外出远行”的故事。远照之所以如此煞费苦心地隐瞒事情的真相,主要原因在于,她唯恐一贯神经脆弱的堂姐承受不了庞天新噩耗的打击。正是从这种善良的愿望出发,她才会竭尽所能地结合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而编造出与庞天新有关的各种故事。一方面,是缘于远照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另一方面,更由于远素内心里虽然很是怀疑但却实在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儿子早已遭遇厄运,所以,远照对远素采取的“欺瞒”策略还是相当成功的。正是在远照的积极努力下,远素越来越坚定地“不谂坏处,只谂好处”:“她要乐观。谁会深究那些呢?无数的深渊,黑暗的洞穴,掩埋着的无数不能触碰的东西。生生就咬烂人,不死也百孔千疮。要活着,就无要刨根挖底。深处有炸弹,挖到就衰了。”尽管说从理性的层面上说,远素相信着远照各种善意的谎言,相信爱子庞天新一定落脚于地球的某个地方在参加所谓的“世界革命”,但在她的内心深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却也有着一种强烈的自我怀疑,怀疑远照各种说辞的真实性。到后来,远素之所以会不仅收留那个花果山街巷里的癞痢头孩子,而且还给他命名为“天落”,实际上就是把他当成了天新的替代品:“远素感到他跟她的天新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这里一种潜在的逻辑关系就是:“设若天新死了,设若他转世,他的灵魂、那些飘着的东西,讲不定就落到这个孩子身上呢。”由此可见,庞天新的下落不明,早已在远素的内心深处积淀成为一种无法解脱的精神情结。她情不自禁地收养天落的行为本身,所充分说明的,正是这一点。

 

注释:

①金莹《林白: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抗”》,见《文学报》2013年7月10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创造,就是生活两次(无删节版)——读《北流》
希望《北流》装得下我全部的感受
过程
杜宇:读林白
林白|内心的故乡
李跃进《金匮要略精义》第一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