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存在到他者:早期列维纳斯的理论进路(从存在到存在者)书评
一篇蹩脚的课程论文。。。 摘要:本文以列维纳斯早期文本《从存在到存在者》为依据,考察了列维纳斯从存在论考察出发,经由il y a作为存在者的压抑,实显作为存在者的诞生,时间作为存在者的超越尝试,最后到达他者作为存在者的救赎的理论路径。同时,鉴于早期列维纳斯的海德格尔背景,本文也会将海德格尔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以锚定列维纳斯。 关键词:列维纳斯;存在一般;主体;他者 以列维纳斯最重要的两个哲学文本《总体与无限》《别于存在或越出本质》为界,可以将他的哲学书写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列维纳斯最重要的文本是出版于1947年前后的《从存在到存在者》与《时间与他者》,作为一种与海德格尔和自己早期智识划清界线的努力,列维纳斯在其中以背离海德格尔此在存在论分析的方式展开了一套不同的存在论分析,并最终导向了他者这一海德格尔所漠视的力量。中后期列维纳斯则围绕着他者这一主题进行了日渐艰难和晦涩的探索。本文主要以《从存在到存在者》这一文本为依据,试图解析早期列维纳斯从现象学存在论出发最终超越现象学并隐约瞥见他者面庞的思想路径。 逃离海德格尔 列维纳斯的起点和《存在与时间》的起点是一样的,在导论里,他几乎是重复了一遍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以及存在与存在者的非种属关系。列维纳斯随即承认:“我们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海德格尔哲学的启发,但它同样也被摆脱这种哲学氛围的深刻需要所左右。我们同时坚信,离开它,并不意味着走向一种所谓的前海德格尔哲学。” 那么列维纳斯试图怎样超越海德格尔哲学呢。海德格尔发现的存在,或者说他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如果可以概括的话,是一个劳作者的诗意栖居;而列维纳斯发现的是集中营,是无眠的漫漫长夜。因此海德格尔追问出的是虚无之恶,是存在的意义,是向自身的回退;而列维纳斯发现的是存在之恶,是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一道裂痕,由此打开了与海德格尔不同的道路。 存在论起点:懒惰、疲惫、努力 列维纳斯首先发现了厌倦。“有一种厌倦,它厌倦了一切的一切,但尤其厌倦自身。令人厌倦的,并不是我们生命的某个特定形式——我们所处的乏味无趣的环境,周围庸俗残忍的人群——厌倦针对的是存在本身。”对存在的厌倦,看似会导向对非存在的实践。但是列维纳斯拒绝这一视野,厌倦确实就是对生存的拒绝,然而他却在此发现厌倦中也有一个不可推卸的必须如此,必须要去行动的命令,他称之为“存在的义务”“无法解除的契约的庄重和严厉”。当然,即便是从对存在的拒绝出发,列维纳斯也不是为了导向一种自杀的哲学。他在这里发现的是海德格尔会根本上拒绝的东西,也就是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张力:存在者厌恶并逃离存在,存在则强迫存在者存在。这就是列维纳斯的存在论前提/逻辑起点。 作为对厌倦的进一步深化,列维纳斯讨论了懒惰,疲惫以及努力。懒惰是对行动的拒绝,它代表着对无所作为的状态的认同,但是这一张力又出现了,“懒惰会把人压垮,终日无所事事的日子也会显得沉重,令人厌倦”,于是人被迫去行动。对海德格尔来说,行动是源于向死而在的操心,是源于对虚无的恐惧,但是行动在列维纳斯这里则是源于存在的强逼。对努力的分析揭示了行动的更深层内涵。努力和疲惫在列维纳斯这里是以前景和背景的形式呈现的,疲惫是对存在的疲惫,而努力“正是从疲惫中冲动而出,而又回落到疲惫中”。因此,努力并非绵延之总体,它是属于瞬间的,而行动之为行动,就在于它是对存在的承担。努力作为对存在者的命定诅咒,就在于它是对瞬间的承担,存在在瞬间中被担承了起来。 如果说,在萨特那里,人是被判自由的,那么在列维纳斯那里,人是被判存在的。通过存在论分析,列维纳斯描述/建构了存在者与存在的微妙的二元关系。一方面,存在与存在者绝对密不可分,没有无存在的存在者,也没有无存在者的存在;另一方面,这一密不可分中有一道裂缝,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关系是暴力且紧张的,然而这一命定的契约总是无法摆脱的。这一二元关系就像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小笨蛋伊万,为了能够逃脱自己的影子,把别人让他带给父亲的午饭都扔给了影子,可是午饭扔完之后,影子仍尾随不放,仿佛是他最后不可离弃的财产,列维纳斯将之视为存在的重担。 列维纳斯在存在与存在者的关系这一起点上对海德格尔做了充分自觉的反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同一关系被替换成了一场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沉重的悲剧。这一替换必然来源于列维纳斯对存在根本不同于海德格尔的构想。 存在之恶:Il y a 事实上海德格尔并没有直面存在,也就是列维纳斯那里的“存在一般”。海德格尔关心的仅仅是根据此在这种存在者提出存在问题:“存在的意义问题的突出而透彻的提法要求我们事先就某种存在者(此在)的存在来对这种存在者加以适当解说”。而列维纳斯由于发现了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张力,对存在进行审视就是理所应当的,但存在毕竟拒绝直接规定。列维纳斯承认他在这里运用的方法类似于柏格森在《创造进化论》里对虚无的批判,他在对存在者的否定中找到了“存在一般”——il y a。 想象一下所有存在者都复归虚无,这就是il y a,“但这种无物并不等于一种纯粹的虚无。这其中无此亦无彼;这其中没有某物。但这种普在的不在场,反过来却也意味着一种在场,一种绝对无法回避的在场。”这是一个独特的描述,因为对存在者的否定自然会通向其反面,也就是虚无。列维纳斯拒绝这一视角,他认为在虚无中仍然有事发生:“哪怕只是黑夜和虚无的寂静而已”。“存在一般”在这里同时表现为对具体存在和虚无的否定,列维纳斯也表明,il y a高于存在与虚无。 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一概念,同时也为了召唤对il y a的“畏”的体验,列维纳斯找到了黑夜作为对il y a的经验。黑夜就像帕斯卡尔说的“这无限空间的寂静”一样令人战栗,在黑夜中,万物和我都“被黑夜淹没、浸透,失去人格,无法呼吸”。为了强调il y a与虚无的不同,列维纳斯深入理解了黑夜带来的——他称之为“畏”,以一个非常诗意的表达:“与il y a相摩擦发出的窸窣声”。黑夜令人恐惧的并非白昼万物的消失,也即虚无;而是黑夜的寂静、安宁,隐约的轮廓,一无所知的感觉。海德格尔用“畏”来指称对死亡的焦虑,列维纳斯完全拒绝这一理解,原始人类根本就不畏惧死亡。同时他也否定了萨特的“恶心”概念,认为这一概念在对黑夜的“畏”面前缺少力量。“畏”是对主体性消失的畏惧,是对参与il y a的畏惧,是对存在的畏惧。 对il y a的描述在更具体的“失眠”这一概念中得到了强化。在失眠中,不得不存在这一事实比任何其他时刻都要强烈,“没有什么可以守候的东西,也没有任何守夜的理由,但我们仍然在守候着”。失眠中的意识没有任何客体,甚至主体本身在这里也消失了,此处在场的只有il y a,它就像存在永恒之重荷。但是在失眠中有一个时刻,il y a的在场隐没了,那就是睡着的一刻。对列维纳斯来说,在失眠中,强迫我们大睁双眼的并非意识,而是无主体无客体的警觉,是il y a的觉醒;而沉入睡眠则是意识的一种中断自身的能力。“正是思维主体的意识——拥有转瞬即逝、沉入睡梦和丧失意识的能力——中止了匿名存在的失眠,使其逃离这种疯狂的必然性,从存在中脱身而出并拥有真正的避难所成为可能”。 即便列维纳斯没有给出对“存在一般”/il y a的定义——存在是不可定义的,但他通过对黑夜和失眠的描述引出了对存在的恐惧。这一恐惧缘于存在对存在者的压迫,缘于存在者自身主体性的沦丧。然而在失眠中,在意识对睡眠的中止,也即对il y a的驱逐中,已经出现了一道希望之光。接下来即将上演的是主体的诞生,即便它可能不那么令人满意。 主体的诞生:实显 “通过置放,匿名的il y a中确立了一个主体”。列维纳斯用一个哲学术语“实显”来描述主体诞生的这一事件。“实显”即意味着存在由一个系词转变成了一个实体,“存在者存在”就是一个实显的例子,在“存在者存在”这个句子中隐含了系词“存在”对主词“存在者”的依附关系。通过“实显”,作为存在者之主人的il y a退场了,存在者主宰了他的存在。但这一“实显”从何而来?意识、置放、现在以及我,“通过它们这些事件,无法被命名的系词存在变形为实词。它们即是实显”。 列维纳斯对于实显这一存在者从存在中的浮现指出了多条路径,但其中根本的立足点还在于意识。在il y a的黑夜中,意识已经作为一种对“存在一般”的悬置凸显了出来,通过意识,存在者脱离了存在,因此意识本身就已经是实显了。但如果单单凭借意识主体就得以确立,列维纳斯的主体就有退回到“我思”主体的风险。后海德格尔哲学根本上拒绝先验自我,即便意识是通向主体的一条路,列维纳斯也首先需要为意识奠基。 悖谬之处在于,恰恰是在笛卡尔这里,列维纳斯发现了“此处”。笛卡尔对思维的表述并不是无人称的“这里有(il y a)思想”,而是“我是一个思想之物”。物暗示了一种置放和一个位置,通过对笛卡尔文本的再阐释,列维纳斯为意识确立了一个“此处”,正是通过一个事先的定位,意识才是可能的。 列维纳斯接下来发现的是“场所”和“置放”,意识在睡眠中悬置存在,而睡眠必须依托于一个“场所”;“置放”则被用来描述使意识获得一个“此处”的原初条件,它既包含时间的要素,也包含了一个身体。通过 “此处”“场所”“置放”这一系列充满现象学色彩的生造概念,列维纳斯将意识处境化从而能够使其生产出一个主体。 除此以外,列维纳斯还在现在这一概念中找到了主体性。现在即是瞬间的存在方式,由于瞬间转瞬即逝的特性,现在“赎回了它的主体性”。现在总是不断地诞生,而存在者也不断地出生。然而这一主体性真的是主体性吗?存在不正是在现在中出现的吗?此处发生的不正是疲惫与努力的二元关系吗?或许可以说在努力对存在的承担中出现了某种主体性的成分。真的可以吗? 回过头来审视意识,在意识对存在的悬搁中出现了一个主体,但是一旦考察失眠与意识的二元,这一主体性在失眠中不是烟消云散了吗?主体究竟诞生了没有,这一实显是可能的吗? 这或许是列维纳斯文本中的内在张力。总之,按照列维纳斯的思路,主体经由实显诞生了,这一实显,他在第二版序言中诉诸于一个神秘的“置放”。 超越主体:意向和光照 列维纳斯对于实显不成功的论证似乎使我们回到了起点。主体并没有真的诞生,但即便接受了这一主体的诞生,另一个困境却又出现了。“当实显参与到il y a之中时,它又重新成为一种孤独,如同自我被牢牢地系缚于无人称的自身”。此处发生的类似于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主体性颠倒了存在与存在者的主奴关系,但主奴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改变,主人作为奴隶隐秘的奴隶同样失去了其自由。逃离了对il y a的恐惧,主体发现的是孤独。不得不走出主体,但在主体之外还有出路吗? 主体首先发现的是作为意向终点的世界。此处的意向并非认识论的意向,而是存在论的意向。在世之在就是意向,就是对客体的欲求。列维纳斯以海德格尔作为参照,强调了“在世之在本质上的世俗本性以及意向的真诚性”。列维纳斯对世界的意向是更直接的,在世之在的特征在于客体与欲望完全一致,他称之为“真诚性”。人活着当然不是为了吃饭,但也不能说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人吃饭是因为饿了,就像穿衣服,遮风避雨也仅仅是为了其自身而已。对海德格尔来说,尽管有当下上手和现成在手的区分,这一意向关系仍然是以工具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而丧失了列维纳斯发现的原初性。在与世界的这一“享受”关系中,主体能够沉浸于世界之中,从而与自身保持一段距离,并由此超出了存在。海德格尔拒绝这一与日常生活直接打交道的前景,将之视为“沉沦”和非本真的,列维纳斯斥之为伪善。 主体发现的第二条道路是认知,这一认知概念来源于“被给予之物”、意向和光的概念。列维纳斯对认知的描述包含了主客体的模式,世界作为被给予之物,光作为使认知、意义得可能的条件,认知则作为“内在对外在的包裹”成为意义。这一认知结构没有赘述的必要,对列维纳斯来说,重要的是认知如何成为主体超越自身的方式。一方面,列维纳斯认为在意向关系中,存在者与意向的客体之间隔着一段距离,认知的主体本质上意味着退缩,避免置身于历史与客体之中,由此这样的存在者可以身处于存在与自身之外;另一方面,认知让主体能够在偶性的千变万化中获得其同一性,而同一性是一个摆脱了il y a的实词。 然而列维纳斯也指出,这两条道路都是必然要失败的,“世界与光都意味着孤独”。但是在对世界的分析中,列维纳斯谈到了一种力量,“那些与世界形成鲜明对照的事件,比如与他人的邂逅,可以存在于世,并且被涵盖在文明进程中,通过这种程序,一切的一切都被给予了我们,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模棱两可的”。但是“与他人的邂逅”这一异质的事件在文明中被矫饰,被掩藏了。列维纳斯对这一世界的形式表达了不满,他将要尝试发现根本相异性的他者。 时间与他者 到了最后列维纳斯将要思考他者的时刻,现象学已经不再够用。“由于从根本上来说,现象学的描述不可能离开光,也就是说不可能离开封闭、孤独的人,不能离开作为终结的死亡带来的焦虑,因而它对与他人的关系所作出的任何分析都先天不足”。为了发现他者,列维纳斯诉诸的是时间:一个孤独的主体是如何获得时间的?想要理解这个问题,就要理解列维纳斯对时间的奇特构想。 在本文第二节对努力的论述中,瞬间以及它与存在的关系就已经出现了,列维纳斯的变异时间观就聚焦于现在和瞬间。列维纳斯并非通过时间来理解瞬间,而是相反,使瞬间获得了本体论地位。他引述了笛卡尔和马勒伯朗士的连续创世理论,也就是说,世界的每一刻都不能仅凭自身单独存在,上帝在每一瞬间执行创世的工作。于此相类似,列维纳斯把每一个瞬间仅仅作为瞬间凸显出了,而割裂了其中的连续性,瞬间对其自身的关系“不必与任何未来、过去、存在者或置于这段过去或未来中的事件产生呼应”。这一时间观念的荒谬性质是显而易见的,但列维纳斯与其说是要坚持这一时间观,不妨说他仅仅是要通过这一时间观达到发现他者的意图。瞬间转瞬即逝,由于它根本的断裂性质,每一瞬间都同时是开始和结束,存在,作为在瞬间中的存在,就总是一种斗争和挣扎,它在每一刻都不得不出生。这难道不同于存在者与存在之间的关系吗? 由于瞬间这一断裂的性质,每一瞬间都是相互等价的,只有在时间的序列里依据前后排列的顺序才能够区分,这就是所谓的经济生活时间。瞬间本身不具有相异性,而时间作为主体的更新,其中已经包含着崭新和相异性的要素。“时间究竟是如何是如何浮现在一个孤独的主体中的呢?另一瞬间所具有的根本的相异性不可能存在于主体中,因为主体确定无疑地是他自身。这种相异性只能来自于他人。”正是由于时间恰恰是由主体与他人的关系构成的,时间才能超出主体存在的瞬间本身。令人振奋地,在时间里,主体遭遇了根本异质的他者。 结论 对于列维纳斯来说,从巴门尼德到海德格尔的整个西方哲学都是总体性的哲学,存在与自身同一,自我与自身同一。列维纳斯要在其中引入一种他者,然而“如果同一是通过与他者的单纯对立而自我同一化,那么他就会是一个包括了同一与他者的总体的一部分”。因此,这一他者不是另一个我,不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可变项,不是与我相对称的交互主体;他者是我所不是,“当我是强者时,他是弱者,是穷人,是鳏寡孤独”。他者是定义上根本的相异性,是不能还原为总体的无限。列维纳斯为他者赋予了一种神圣性,这在他思想的后期会越来越明显。 而在《从存在到存在者》这一早期文本中,也可以辨认出这一思想趋势。存在这个海德格尔认为在希腊人之后就已经被遗忘了的概念,无论在巴门尼德、柏拉图还是海德格尔那里,甚至在笛卡尔那里,都是一种无所不包的,光亮的,同一的,也因此是暴力的概念。列维纳斯描述的存在之恶,对存在的恐惧,又何尝不是对这一同一概念的恐惧。存在者挣脱存在的努力也因此是一种解放的努力。然而意向和认知作为在世的,有光的元素,都缺少绝对相异性。只有赤裸的他者,他人的脸,才能击溃同一的逻辑,实现存在者的解放,并且——生下一个儿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列维纳斯的「他者」:法国哲学的异质性理路
我们何以差异性地共存?——从萨特到列维纳斯的他人超越论问题
陈凡、李嘉伟 | 技术作为他者:人与技术伦理关系的新思考
邓晓芒 | 欧洲虚无主义及其克服——读海德格尔《尼采》札记(下)
世界图像、科学、现代性 ——浅谈海德格尔的科学技术批判(五)
讲座纪要 | 吴增定:实体与主体——现象学视野中的近代哲学之基本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