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阿多诺丨艺术欣赏
在康德那里,我们看到艺术欣赏往往披着无利害关系的伪装,这种伪装使欣赏变得难以辨认。普通语言与遵奉主义美学对艺术欣赏的称谓,即根据真正的欣赏类推出的结论,兴许从来没有或永不存在。个体在艺术经验方面只占据有限的部分。该部分随着艺术作品的质量而变化:作品越好,其中的主观成分就越小。盲目崇拜艺术欣赏的人,必将是一位未开化的感觉迟钝者,他惯于抛开自身而将某物描绘成一桌“视觉享受”或“一饱眼福”的美餐(feast for the eye)。
 
要承认这种批判的局限性,既便会出现下述情况:如果欣赏的最后一点痕迹也从艺术中一笔勾销的话,那么我们将会面临艺术作品有何用处这个烦人的问题。而且存在这样一种事实:人们对艺术作品欣赏愈少,却对其知之愈多,反之亦然。如果非要讨论对待艺术作品的态度的话,那么兴许可以正确地说:传统态度并非是欣赏态度,而是赞美态度——赞美那些作品中的关系,而无视作品与观赏者的关系。观赏者从中注意的以及使其狂喜的是作品的真理性(卡夫卡可谓信奉艺术即真理的典范)。作品并非是某种高级的欣赏资料。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与作品同观赏者的融合丝毫无涉。相反地,观赏者似乎消失在艺术作品之中。对于那些有时像电影中的火车电动机似地扑向观众的现代艺术产品来讲,这是在为其辩护。
 
如果你询问一位音乐家他是否喜欢弹奏自己的乐器,他可能会回答说“我不喜欢”,正好就像美国笑话中作怪相的大提琴手似的。同艺术有着真诚关系的人们,宁愿自己沉浸于艺术之中,也不愿把艺术化为一种对象。没有艺术他们就活不下去,但艺术的独特表现对他们来讲并非都是快感之源。自不待言,如果从艺术中未得到什么的话,那么也就无人会在乎艺术。但这并非意味着人们实际上应当制订出资产负债表,写入“今晚听过《第九交响乐》,感到如此如此快活”之类的帐目。遗憾的是,这种如此低能平庸的思维现已成为常规。资产阶级向往奢侈的艺术,禁欲的生活。假若艺术背道而驰,将会更有意义。
 
在剥夺了人们于直觉经验范畴(sphere of immediate sense experience)中的真正喜悦感之后,被具体化了的意识供给人们一种替代品,即在美感享受意义上乔装打扮的艺术形式,结果使艺术的地位失去尊严。表面上,该策略凭藉突出强调其美感魅力的做法,似乎使艺术作品更接近于消费者。但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这会导致消费者与艺术作品的离异,因为消费者会把艺术作品当作属于自己的商品,而且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转让或没收。这会使他产生惊惶之感。简言之,对待艺术的这种虚伪态度与担心失去财产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这种把艺术当商品、既可占有亦可(通过反思)毁灭的拜物观念,委实相当于持家理财心理(psychic household)中的一件财物的思想。
 
如同艺术作为一个整体的思想一样,把艺术划分为欣赏资料之一的作法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要知道,艺术作品原先那些表现巫术内容与唯灵论的东西,曾是社会礼仪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缺乏审美自律。它们在过去当然不是供人欣赏的对象,而是教人供奉的神物。只有在艺术完全精神化之后,那些曾经不懂艺术的外行才开始吵吵嚷嚷地要求一种新的消费艺术,一种能够供他们欣赏取乐的艺术。相反地,对这类要求深恶痛绝的艺术家们,被迫寻求更为巧妙的途径使艺术进一步精神化。没有一件裸体的希腊雕刻是可以钉在墙上的东西。这便部分说明,为什么在现代艺术中存在一种对遥远的过去和原始的异地十分友好的态度:现代艺术家乐于在那里寻找一种从自然对象及其合目的性中抽象出来的艺术范本。在分析他所谓的象征艺术的过程中,黑格尔也在古代艺术中见出非感性契机(nonsensuous moment)。由于抗议这种借助商品对生活进行普遍调解的作法,艺术中的快感因素只能通过自身的方式得以传达。因此,消失在艺术品中的人们事实上已经摆脱了生活的赤贫状况。这种快感可以令人欣然陶醉。在这里,当我们将其同醉酒相比较时,就会发现审美欣赏概念的确是多么的贫弱,——的确贫弱不堪,它所代表的东西甚至不屑一顾。十分奇怪的是,那种视主观感受为美之基础的美学理论,竟然从未认真地分析过那种感受。所有那些有关这种感受的描述均缺乏深度。研究艺术的主观主义方法居然未能搞清主观的艺术经验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要想抓住艺术的要旨,就得专注于艺术对象而非艺术爱好者的乐趣。
 
艺术欣赏概念是介于艺术的社会本质与内在于艺术的批判趋向之间的劣等的折衷产物。这其中隐含着资产阶级的思想,当他们注意到艺术对自我保存的行业是多么无用之后,便不愿承认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除非艺术至少能够提供一种类似于审美享受快感现象的实用价值(use-value)。这一期待曲解了艺术的本质以及真正美感的本质,因为艺术不可能提供这种实用价值。不可否认,从感性上区别不出优美的声音与刺耳的声音、鲜丽的色彩与单调的色彩的个体,是缺乏艺术体验能力的。但是,这种能力不应被实体化。确切地说,艺术体验需要相当的感性区别能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手段,但在真正的艺术中,快感成分并非是放任自流的;由于它有赖于时间,故而在一定范围内或多或少地受到某种限制。继禁欲主义时代之后的几个历史阶段中,快感成为一种解放力量。与中世纪相关的文艺复兴时期便是如此。与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Age)相关的印象派时期也是如此。在其他时期,令人悲哀伤感的形上学内容也表现在艺术之中,这时情欲刺激物也获准渗透到艺术形式之中。无论历史上快感复出循环的趋势有多么强大,快感在直接而无中介的情况下表现自身的作法依然是幼稚的。艺术将快感当作记忆与渴望的东西加以吸收,而不予以复制,也不将其作为一种直接效应加以生产。印象派沿着享乐主义方向走得太远了,人们对艺术极端追求感官刺激的厌恶感也许是印象派艺术衰败的原因。
 
——节选自阿多诺:《美学理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阿多诺丨审美享乐主义与认识的乐园
浅析西方油画中的虚实美,古典人物油画大师笔下的绝代佳人赏析
印象派是怎样诞生的?
作为艺术爱好者,你如何看待“为什么有些画看起来很丑,却成为了名画?”这样的现象?
为什么有些裸体画看起来很美,而另一些则看起来很粗俗你真的懂吗
朱光潜《谈美》摘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