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约翰·伯格的三个主要摄影观点(理解一张照片)书评
约翰·伯格(John Peter Berger, 1926年11月5日-2017年1月2日) 英格兰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和诗人

约翰·伯格的三个主要摄影观点

文 / 吴毅强

图 / 来自网络

我们知道在2017年的年初,约翰·伯格去世了。这个对于全球文艺界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为约翰·伯格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批评家,同时他还是画家,又是作家,而且他的写作方式也非常的特立独行,写的又既有那种很柔软的感性的经验,像散文一样的娓娓道来,同时又不乏严谨的这种哲学之思,他在这二者之间做得非常的流畅,举重若轻,可见他这个功力是非常深厚的。

我想除了本雅明、罗兰巴特、苏珊桑塔格之外,恐怕他是对咱们中国摄影理论界影响最深的人了。但是,有点儿遗憾的是什么呢?虽然我们非常的熟悉他,可能很多人都看过他的《观看之道》,《另一种讲述的方式》以及《看》这些书,但是我们距离真正理解他的摄影思想,并且把他的摄影思想付诸行动,却仍然有一段很远的距离,所以我想在这里着重地介绍一下他的主要的摄影观点,那么我把它大概地分成了三个主题:

第一个主题是摄影带来了新的观看方式;

第二个主题是摄影如何实现意义;

第三个主题是如何使用摄影?

1.摄影带来了新的观看方式

伯格认为什么呢?就摄影最重要的意义可能就在于他带给我们一种新的观看方式,我们知道本雅明在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当中提出了一个灵光的概念,也就是说传统的艺术品身上其实是附着一层独一无二的灵光的,这层灵光从哪里来呢?本雅明认为这层灵光是以前的特权阶层,为了一些政治的或者是宗教的目的,故意地把艺术品神秘化或者是贵族化、等级化,从而使得艺术品跟我们的大众就拉开了距离,显得高高在上,这就是一层灵光,让我们来膜拜的。而约翰·伯格显然他不同意这些艺术品的灵光,所以他在《观看之道》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一切古代艺术已经成为一个政治问题,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以前的特权阶层已经通过把艺术品赋予灵光,从而来维护他们的特权统治。那么如何去破除这种神秘化或者是贵族化、等级化,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约翰·伯格,《观看之道》

19世纪摄影术的出现给他带来了希望,约翰·伯格认为摄影术完全可以改变长久以来我们观看艺术的这种方式,包括本雅明也是这么认为的。比如说我们知道以前的艺术遵循的是一种透视法,那么约翰·伯格认为文艺复兴时期发明了这种透视法使得我们看待传统艺术品的视野是固定的,按照这种标准,我们观看者的目光有一个视觉的中心在统摄万物,一切都向我们的眼睛在聚拢,所以我们眼睛看到的是一个一体化、永恒的、一个整全的视角,或者叫做上帝的视角,这个我们从大量的古典油画当中都能感受出来一种非常整全的统一的永恒的世界观,但是摄影却完全不受这种时空的限制,这个怎么理解呢?

摄影可以从多个角度同时来观测一个对象,尤其是电影我们知道他可以不断地转变你的观测的角度,围绕着一个物体不断地进行拍摄,这个时候我们人类感受到的经验,是完全取决于我们观看者,就是我们这个摄像机所处的这个独特的空间和时间,他是随时在变化的,这个时候一种整全的视角就消失了,一种流动的、碎片化的视角随之而来,这种碎片化的视角就是伯格所说的一种全新的观看世界的方式,他对我们的影响包括对整个后来艺术的发展影响都非常大。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他认为这种观看方式给现代艺术的诞生起了一个催化的作用,比如我们看到印象派绘画当中那些令人难以捉摸的瞬间,稍纵即逝的这种瞬间,日出、日落,阳光等等,其实是受到摄影术对瞬间的这种把握的启发,包括德加的绘画受摄影的影响就非常大。

印象派,莫奈《日出·印象》
印象派,德加《芭蕾舞女》系列

另外一个就是在立体派的绘画当中,在同一个平面,同时去呈现很多的观察角度,其实也是受这种摄影的观看方式的影响。

立体派,毕加索《亚威农少女》

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照相机它使得原来这种独一无二的绘画作品,就通过拍摄、复制,就可以进入到我们的千家万户。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没有见过蒙娜丽莎,但是我们通过图册,通过摄影我们知道了这个作品,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一种艺术跟大众之间接触的一个机会,使得艺术在跟大众接触的过程当中他会不断地民主化,打破自己的等级秩序,这样他就会在世界的民主化进程当中产生很多的作用和意义

所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约翰·伯格他对于这个艺术的社会政治功能是非常看重的这一点他跟本雅明其实是同一个立场。他们总是认为艺术不应该是隔离于大众的,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而应该亲民,这样才能更民主,才能跟我们这个时代走的更近一些,发挥它的这种社会政治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另外一个摄影带来的这种作用呢,我想就是它使得原来艺术品的原作概念就受到了质疑。

因为我们知道以前的绘画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它是有原作的,但是摄影一出现的时候,它与生俱来的就是有一种复制性,一旦有了这种复制性,那么以前的艺术品的那种独一无二的灵光显然就没有了,但很吊轨的是这个时候他的灵光又重新由市场价值来赋予了。

我们看很多市场上卖得很贵的照片,其实倒不是因为这一张照片比其他的复制品在艺术价值上有多少区别,而是因为市场为了保护作品的稀有性,就是人工的刻意,把这些照片赋予了一种举世无双的地位,等于是重新把原来失落的灵光给它重新加回去了,但是这种加回去的价值并不是艺术价值,而是市场价值。

所以在约翰·伯格看来,他是非常痛恨市场对这种艺术重新加以灵光的这样一种操作的,他认为这个完全是被潮流而动,等于我们好不容易把艺术从神坛上拉下来,但现在这些市场的操作者又重新把艺术推上了神坛,甚至把价格的很高,天价,跟我们老百姓又是越来越远,这是他不能同意的。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约翰·伯格对于摄影给我们整个人类社会,包括给整个艺术品的这种传统的概念都带来了很多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挑战,他认为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价值,也是他非常认可摄影的一个所在。

2.摄影如何产生意义

约翰·伯格他并不喜欢非常抽象的这种哲学思辨,而是从一种非常具体的摄影现象当中去进行他的理论思考,这可能跟他与很多一线摄影师的密切合作有关系,比如说他跟让·摩尔的合作,他们就非常非常密切,他的这种理论直接得益于他跟他们之间的一种互动的交流。

此书由约翰·伯格和瑞士著名摄影家让·摩尔共同撰写。图文并茂,理论分析与奇闻轶事、新闻纪实兼顾。书中探索了摄影师与被拍摄之物、图片与观众、被拍摄的瞬间与回忆之间的张力。伯格和摩尔,以批评家的道德热忱和摄影家的实践技术,制作了这部著作,由此拓展了由瓦尔特·本雅明、罗兰·巴特和苏珊·桑

他在与瑞士摄影师让·摩尔合著的《另一种讲述的方式》这本书中想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呢?他试图从这种本体论的基础上,为摄影找到意义如何发生的这样一种原因。也就是说只有找到摄影为何产生意义的原因,我们才能正确的使用摄影,从而保证摄影如何去实现它的社会政治功能,这是一脉相承的。

首先约翰·伯格认为摄影是援引现象,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摄影他是引用了我们生活当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我们这么来理解他,你比如说我们先看绘画,我们都知道需要我们用手去一笔一笔来画对吧,所以绘画其实是经过我们人和手,手和脑的这种中介和翻译,我们才得以把客观的世界描绘在我们的画纸上,所以绘画跟对象本身并没有直接的这种物理的关联。绘画其实是有一种语言的,就是我们画家利用这种语言带跟现实进行转换。在这种语言当中我们到处能看到画家的个体主观经验和意识的存在,就是每个人画的都不一样,这就意味着我们是有一种艺术的语言在绘画和对象之间产生作用,所以这个是绘画的特点。

摄影,我们知道摄影是摁一下快门,摁的快门是光线直接进入到我们的暗房当中产生的一个光学的现象。我们照片上面的这个图像是现实的光线跟我们的底片直接产生作用的结果。所以摄影其实他就是现实本身的一个切片,他是与现实本身有着天然的直接对应关系的,所以摄影并不需要一种专门的中介语言,它是一摁下快门它就产生这样一个结果。

当然,也恰恰是因为你是对现实的援引,所以当我们摁下快门,得到一张照片,那实际上这张照片就已经从他原来的生活现实当中被抽离出来了,当我们把这张照片放入一个新的环境,我们对他进行观看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就产生了一种不连续性,怎么理解呢?

这就好比我们本来原来很清楚的知道一个物体他放在某一个环境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但是当我们把这个物体挪到另外一个语境的时候就发现他的意义已经缺失了,我们看不懂它了,其实照片就是这样,当我们在某一个地方拍下一张照片的时候,我们是完全能跟当时的语境相关联的,但是当我们把照片拍下来之后放到另外一个地方,比如说放到一个展厅,那么他周边是看不到任何语境的,这个时候他的意义其实就开始缺失了,变得晦暗不明了,那么这种晦暗不明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什么?

当我们在解读照片的时候,我发现就是他就不明确了,所以我们今天看到一张照片会有很多很多的解读,原因在于哪里,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的原始语境是什么,对不对,所以就引发了这种意义的含混,这种意义的含混和缺失,约翰·伯格把这个原因归于什么呢?归于在被记录的那个瞬间与当下我们观众在观看时候的瞬间,这两个瞬间之间其实是存在一个不可逾越的一个鸿沟,是有一个深渊的。

安德烈·柯特兹作品
安德烈·柯特兹作品
安德烈·柯特兹作品

我们作为观众很难说去跨越这样一个距离,去完全理解你当时照片被拍摄的时候那样一个特定语境下的现实,那么这个时候就产生了一种连续性的断裂。只要产生了这种连续性的断裂,照片的意义就开始缺失,就会产生我们今天说的歧义,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如果想获得一个确定的照片的意义,抵达真理的彼岸,怎么办呢?

我们就需要去弥补这种断裂,就是我们需要人工地去把它的语境给补全了,就把那种断裂给它扯平了,我们才能理解他的这个照片的意义。

你比如说当我们看到一些很私人的生活照片的时候,如果是作为这个照片对象的这些亲戚朋友,那么我们一看就非常了解,比如说他拍的是你爸爸,他拍的是你的某一个亲戚,但是如果你把这种很私人的生活照片给一个外人来看,他却看不出多少意义来,对不对?所以这就是怎样去填补这个断裂的问题,如果是熟人,他其实是因为我们熟人之间是有共同的经验和过去,所以我能用我的经验去弥补刚才我们说的这种断裂性,但是对于一个外人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因为他跟你没有共同的经验,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观点。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一些公共的新闻报道摄影,比如说前段时间湖南发了洪水、水灾,那么你如果是拍了一张水灾的照片,你如果不去有必要的文字说明,比如说他拍于哪里,是怎样一个事件,很可能别人不一定知道这张照片是讲的哪里,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新闻报道摄影往往需要文字,比如说你取一个标题,比如说湖南洪灾,这个时候我们一看再对照你的照片我们一下子就可以把意义给它牟定,这也是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公共事件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给标题来弥补这种鸿沟。

所以说约翰·伯格并没有因为照片它具有歧义性或者是多义性,或者他的意义拍下来之后他会缺失而否定摄影的价值,他认为反而恰恰是因为照片它有这样一种断裂性、不连续性,使得我们后期的这种实用或者对它的解读有了一种我们发挥的空间,使得摄影可能能成为一种很独特的表现手段,或者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这反而是他的一个优势了。

那么对于约翰·伯格来说,那些比较好的照片就是那种能够通过瞬间,通过这些断裂的这种碎片,能够激起我们去重新弥补那些缺失的那些含义的这样的照片,所以就是好的照片。

就是那些照片能够实现文字,难以表达的这种,他用了一个词叫融惯性,而且这种融惯性会给我们一种内在观看的期待,就是他会激活我们很多的经验,使得我们去跟这个照片产生一种共鸣或者是一种迎合,他会激发你,使得你跟他不断地进行互相的贯通,互相的融合,从而获得一种新的观念,这个时候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意义,这个是伯格认为摄影的价值所在。

3.如何使用摄影

在之前的两讲当中,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在说摄影复制的作用,它的民主性,它给艺术的一种祛魅的作用,并且也从照片诞生的这种根源来阐释了照片它之所以产生意义的一个原因。比如说他之所以有一种歧义性,有一种不连续性,那他的目的其实是非常明确的,今天我们这一讲的主题就是到底我们要如何来使用摄影,才能使摄影真正对我们的社会有起作用。

前面我们也讲了约翰·伯格提到照片,其实是不能道出真理真相的。所以这就涉及到我们如何去使用照片的问题,只有恰当的使用照片和摄影,才能产生真正的对我们社会有价值的意义,这是伯格的重点。

那么到底该如何使用照片呢?该如何使用摄影呢?

苏珊桑塔格早期对资本主义社会使用照片的方式提出了批评,比如说在《论摄影》当中,他说资本主义社会需要一种建立在影像上的文化,那么摄影其实是给了资本主义一种很便利的方式,使得他可以为资产阶级的这种管理、意识形态提供服务,也就是说他们很好地利用了摄影这样一种大众文化方式,大众传媒方式,从而为他们的消费主义、为他们的这种全球景观的制造进行了很便利的服务,也为统治阶级提供了很好的监督的工具。

我们知道今天的摄影被大量地运用在娱乐里面,你像好莱坞的电影,这都是摄影。他给我们制造了很多的娱乐的假象的景观,使得我们沉浸在这种消费主义的景观当中不能自拔,我们经常一定要去看电影,带着苞米花、带着饮料在电影院里边享受他们带给我们的这种视觉盛宴,但其实桑塔格认为这个其实就是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利用了摄影的这种多义性,但他对这种多义性施加了他们管理者的这种意识形态,他要把他的消费文化灌输到摄影当中去,使得我们被他牵着鼻子走,所以这个就是桑塔格早期对资本主义社会使用摄影的这种方式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这个是不对的使用方式,是一种不好的使用方式。

针对这个问题伯格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摄影的使用,他的目的也是表达他对当今资本主义在使用摄影方式上的一些不满。他认为资本主义恰恰是利用照片本身他的歧义性,他的不连续性,他的意义的晦暗,不清不楚,通过在网络上,在媒体里面传播,使得照片又是被消费主义、被资本主义重新赋予了一种连续性,他有一种叙事性,他甚至编造了一个故事,这些照片被重新按照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运作的逻辑组装起来,变成了一个消费的产品,使得摄影成为了一个向公众宣传的这样一个消费主义的谎言体系,所以今天在网络空间上的这种大众的狂欢,我们一有空余时间就开始看娱乐节目,然后开始玩游戏,这都是我们在使用影像,说明他对我们的控制是非常有效的。

这种方式显然他已经完全压制了我们个人主体的社会功能的发挥,他把我们限制得死死的,我们根本没法去反抗。这是因为他垄断了摄影产生的意义的这种逻辑。我们只有很被动地跟着他走,其实居伊·德波的这个景观社会其实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意思,这种景观他是非常可怕的,他像一个磁铁一样把我们吸到里面,我们是情不自禁地被他所利用了。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

推荐阅读:鲍昆:“景观”还是“奇观”及其词汇背后的意义

那么到底我们应该如何去使用摄影,我们应该如何跟资本主义他对摄影的这种使用方式进行对抗呢?

约翰·伯格他在这里没有说很具体的方法,他只是告诉我们,我们首先要明白资本主义他以一种非常粗暴的方式垄断了摄影的这种意义的生成,造成了真相的缺席,所以我们首先要意识到他对这种真相的垄断,对摄影方式粗暴的使用。

接着我们就要改变我们使用照片的方式,所以他讲了一句话是什么?就是说我们要将照片置入到我们本身的生活经验当中,我们自己的社会经验当中,置入到我们社会记忆的脉络当中去理解。所以约翰伯格其实在这里提醒我们的是,就是我们不能把摄影当成仅仅是记忆的一个替代品或者是纪念品,我们不应该仅仅是通过摄影来缅怀我们的过去,去纪念一段历史,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什么?通过置入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和社会记忆,他应该再一次带领我们去重建或者是去恢复以前的记忆,而且这种记忆不能是僵死不动的,而是应该指向现在和当下,并且要为未来我们社会的发展指明道路。

总之一句话,就是伯格认为摄影应该以它独有的方式来融入社会和政治的记忆,而且这种融入的方式是我们对资本主义的一种反抗,就是我们要以跟资本主义使用照片的方式不一样,我们要以我们自己独有的方式来融入我们对社会、对政治的观点、立场,那么他说的这个独有的方式到底是什么呢?

实际上就是我们要为照片创造一个适当的这种时空的语境和脉络。在这个照片的四周,就是在新的照片的四周我们必须建立一套这种放射性的系统,我们必须把照片跟它周边很多的这种个人的、政治的、经济的、戏剧化的、日常化的、历史化的这种语境或者说事件或者是观点,而产生交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新恢复摄影它本身的意义生成的机制,不再被消费主义所垄断。

你看这个约翰·伯格确实他对这个摄影的见解是非常独到的,在别的地方几乎没有读到过这样非常实用的,立场非常鲜明的这样一种观点,而且他指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告诉了我们如何去使用。所有的这些都是跟伯格他本身作为一个老派的左翼知识分子的立场是相一致的。

归根结底,其实伯格他所看重的就是摄影它本身是一个意义不自明的工具,它不能产生非常明确的意义,但是我们只要是有效地使用了摄影,那么就能给摄影带来明确的意义,这样就能对社会、政治进行关注和介入,这样的话才能真正有希望去影响和改变这个世界,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非常宝贵的观点。

但是我们今天,我们摄影界其实虽然都知道他,但是对他的这些观点其实消化、运用都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和距离。

本文转自 摄影人文教育平台 风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懂摄影的人将成为文盲?刘树勇:中国人摄影太随意
有图没真相
约翰·伯格:“构图”这个字眼并不适用于摄影【笔记】
袁洁:无解的欢歌
Michael Wolf | 中国肖像
了解摄影有没有语言,为什么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