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时隔20年等来卡尔维诺的“乌鸦”

本文约2880字   阅读约需 8分钟 



卡尔维诺的主刀医生曾经表示,自己未曾见过任何大脑构造,像卡尔维诺那般复杂精致。
或许只有如此复杂精致的大脑才能构造出同样精致且又超乎想像、富有浓厚童话意味的故事吧。
2021年10月15日是卡尔维诺诞辰98周年,他的第二本书《最后来的是乌鸦》简体中文版首次问世,此时距离处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引进出版,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年。
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詹诺·庞巴洛尼当年在此书的后记中所作的论述:一个作家的第二本书很可能是对他的最大一次考验。
据说当初卡尔维诺《通向蜘蛛巢的小径》面世之时,评论界并不看好这位新秀的前景,他就像那种很典型的、“只有一本可以拿得出手的作品”的作者,因为《通向蜘蛛巢的小径》不过是对他生活中某一段时期热切而短暂的回忆而已。
詹诺·庞巴洛尼说,只有当一个作者有意识地重新回归自身的主题时,他才能勘测到自己的深度与资源,从而真正地开创自己的文学风格。所以,这第二本书与其说是一种证明,不如说是一个真正的开始。
那些把自己的第一本书藏进抽屉里,等第二本书出版了以后才出版第一本书的作家绝不在少数,因为第二本书总是能为他们提供一种更为清晰的佐证……

公认的“作家们的作家”


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滨海别墅猝然离世,因此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这位被称作“作家们的作家”的公认的文学大师,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翻译介绍到国内,迄今已30余载。
人们熟悉他的作品《看不见的城市》《树上的男爵》《意大利童话》《为什么读经典》,而几乎他的所有作品,在豆瓣都获得了9.0+的评分。
父母都是热带植物学家,“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关于生平,卡尔维诺曾写道:“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
卡尔维诺的少年时光里写满书本、漫画、电影。他梦想成为戏剧家,高中毕业后却进入大学农艺系,又转而从文学院毕业。
他在1947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径》,曾隐居巴黎15年,与列维—施特劳斯、罗兰·巴特、雷蒙·格诺等作家、哲学家、思想家以及小说家交往密切。
人们通常把卡尔维诺与纳博科夫和博尔赫斯相提并论,实际上,卡尔维诺的影响力更大,也更持久。
批评家陈晓明认为,卡尔维诺的故去,意味着西方文学史上纯文学的终结。本身也是作家的文学批评家约翰·厄普代克也曾表示,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和卡尔维诺三人同样为我们做着完美的梦,而三人之中,卡尔维诺最温暖明亮。
苏童、阿城、止庵以及故去的王小波都是卡尔维诺的忠粉;台北的朱天文、唐诺也对他不余遗力地加以推介。
他的文字魔力究竟在哪里?王小波曾说,“我不能强求大家喜欢他的每一本书,但是我觉得必须喜欢他的主意:小说艺术有无限种可能性……我还没有探索无限,比卡尔维诺差得远。”
莫言有言:“有一段时间我似乎是理解了,后来一想什么也没有理解,因为他的头脑实在太复杂了。卡尔维诺的书值得反复阅读。”
据说,为了重现卡尔维诺故事中“形形色色的边缘人物”,书中的每篇故事都配有妙趣横生的插画,意大利知名画家里卡多·威尔德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体会道:“我的脑海里一直闪现非常具体的景象。我爱死了卡尔维诺小说中那种'吊着你’的调调,就是那种'一直等着要发生什么它却总也不发生’的感觉,就好像整个世界静止在一个没有头也没有尾的时空里。”
这也正映证了那位主刀医生的话,卡尔维诺的确拥一个不同寻常的复杂而又精致的大脑。唯有此,他才能以丰富的手法、奇特的角度,构造超乎想象的、富有浓厚童话意味的故事,无愧于“作家们的作家”的称谓。

青年卡尔维诺脑中的世界


从《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到《最后来的是乌鸦》,卡尔维诺用了两年,中文读者亲炙这两本最初的作品,却间隔了20年。
二十年间,我们读过卡尔维诺的小说、童话、文论、讲义、游记……而今回到原点,等来了这只“乌鸦”。


卡尔维诺写《最后来的是乌鸦》时大约二十五岁,这个年轻人脑中的世界如此丰富:既有纯粹而魔幻的童话,也有游击队员的故事,在那里,就连战争也变成了童话的主题,鲜活而遥远。这正是青年卡尔维诺的天赋,也是他令人生畏的地方。
背着步枪的孩子和惊恐地目睹了他那百发百中枪法的德国兵;枪决路上幻想着重获自由的游击队员;靠每租半小时床垫赚五十里拉的狡猾小摩尔人;专注于舔奶油蛋糕而忘记了彼此身份的警察和小偷;长着昆虫嘴的大个子黑市女商贩和穷困潦倒的没落贵族老先生……纷乱时代里的小人物,寂寂无名却熠熠生辉,让人心疼也令人意外。
有关他们的30个故事,是通往卡尔维诺小说世界最清晰的一条路径,澄清并界定卡尔维诺的诗性世界。
《最后来的是乌鸦》这本短篇小说集的创作灵感,来自卡尔维诺在二战最后阶段参加战斗的经历,也包括了作家对战后意大利全景的敏锐观察。在他的小说世界中,童话看似消解了战争的残酷,实则是另一种更加冷酷的残暴。
在命名此书的那一短篇故事中,意大利少年总是无情地射击每一个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几厘米的东西,而躲在石头后面一动不敢动的德国士兵也慢慢被如此精准而绝命的枪法所吸引,当乌鸦缓缓从空中落下,早该打中乌鸦的枪声却迟迟没有传来,于是士兵忘记了自己身为“靶子”的命运,忘乎所以地站了起来,向自己的敌人指出乌鸦的到来,结果被一枪毙命……
书中虽然主要以新现实主义风格写成,但许多场景都融入了卡尔维诺后期创作中标志性的幻想元素,这些元素也成为后来创作的《马可瓦尔多》《困难的爱》等短篇最初的雏形。可以说,没有《最后来的是乌鸦》,就没有卡尔维诺后来诸多丰盈多样、灵活生动的短篇小说。
据卡尔维诺自述,《最后来的是乌鸦》这部短篇小说集共分为三部分,分别对应三条创作主线:“抵抗运动”主线,读起来像是悬念奇遇或恐怖冒险小说;第二条主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流浪汉冒险题材;第三条则是,利古里亚海岸的景色,那里满是年轻人、少年和动物,好似一种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记忆文学”。

关于卡尔维诺经典的中译本


卡尔维诺的作品,可谓常读常新。上世纪九十年代,译林出版社竞得卡尔维诺独家版权。
2001年,由吕同六、张洁主编的“卡尔维诺文集”,包含了卡尔维诺不同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首次系统全面地在中文世界介绍这位二十世纪的伟大作家;2006年后的五年间又陆续推出“卡尔维诺作品集”单行本,共15种17册,不仅补充了《巴黎隐士》《为什么读经典》等非虚构作品,而且修订增补作品自序、年表、后记等重要内容;2012年,又推出全新“卡尔维诺经典”精装典藏版,丛书至今仍与世界范围内的卡尔维诺研究整理保持同步更新。
据悉,2021年至2022年期间,除《最后来的是乌鸦》,译林还将陆续推出《观察者》《我生于美洲》等新书。
于1963年创作的、“十年磨一剑”的新作《观察者》,首次触及先天的不幸与痛苦,生育的责任等主题,卡尔维诺曾坦言“我在《观察者》中涉及的主题,是我以前从来不敢触及的”。
而卡尔维诺的访谈录《我生于美洲》,收录101次访谈,跨越了4个10年,题材涉及电影、文学、城市的未来。透过这本最珍贵的关于卡尔维诺自我评价的文集,人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卡尔维诺的艺术和美学思想。


点击上面卡片关注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童:把他送到树上去
聊聊吧,卡尔维诺的“轻逸”(最后来的是乌鸦)书评
荐书 · 套装丨0620-1
卡尔维诺,正在改变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为什么要读 卡尔维诺,或经典?
周末阅读 · 伊塔洛·卡尔维诺|任何唾手可得的事物,都叫我没有信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