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大师 | 麦克尤恩:畸零人的少年内核

请欣赏音乐

麦克尤恩

麦克尤恩对于中国的作家来说并不陌生。早在2018年麦克尤恩就曾到访过中国,与中国的作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麦克尤恩是英国著名的当代作家。他毕业于萨塞克斯大学、东英吉利大学。他的文学成就也相当瞩目,先后获得费米娜外国小说奖、英国布克奖、耶路撒冷文学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等。与很多作家不同,麦克尤恩一直以描写现代人的不安与恐惧为主。由于其惊世骇俗的文字,以书写暴力、死亡、爱欲等方面的内容,被很多的评论家视为“以文惊世”。

他1948年出生于伦敦西南小镇爱德肖特的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海军低级职业军官。母亲是出身于劳工家庭的普通人,他的母亲曾经有过短暂的婚姻嫁给了泥瓦工。麦克尤恩对自己的童年记忆犹新,他跟父母在一个海外驻军基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在她11岁的时候父母就从驻地把他送回了英国,进入了一个寄宿制的学校学习。由于父亲嗜酒如命,而母亲整日忧心忡忡,在充满压抑的家庭环境当中,麦克尤恩的性格变得孤僻。经常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面,做着白日梦,这也为他从事文学事业带来了非常丰富的创作契机。

他从小就喜欢阅读,但是在一个专制的家庭中,书籍摆在餐桌上是有碍观瞻的,这让麦克尤恩难以接受。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来自于父母不和谐的关系,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他回忆总这样写道:“没完没了的冲撞,斗殴和谩骂,还有下流话、潜规则、烂掉的食物,以及被小头目威胁的恐惧。”。这些在他日后的小说创作中,都留下了非常不可磨灭的痕迹。

从寄宿制学校毕业以后,麦克尤恩很顺利的在1967年进入了萨塞克斯大学。那时候他的专业是英语和法语。这个被麦克尤恩称作为”平板玻璃大学“,主要是一所专门向平民子弟开放的大学。在他的大学时代,他一直保持着两个爱好,一个读弗洛伊德,另外一个爱好就是写小说。也是从那个时候他开始把作家的愿望付诸于实际行动中。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0-2

1970年,他有机会参加了东英吉利大学开设的一门《创作性写作课程》,而他在门课程当中他提交的学位论文,就是他在几年之后发表的处女作《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这本书由8篇短篇小说组成。正是由于这篇处女作,他在美国获得了空前的反响。先后《美国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芝加哥论坛报》《大西洋月刊》《泰晤士报》等重要的媒体开始广泛的关注与报道麦克尤恩这本小说集,这本小说并且于1976年夺得了著名的文学奖项毛姆奖。

麦克尤恩的小说避开了宏大叙事,侧重于描写自我成长主题的小说创作。而成长的小说在西方文学当中是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往往跟很多重要的问题联系在一起。比如像社会矛盾、文化冲突,以及对个人身份的认同,性别制度都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这些问题延展出来会有很多的方面的话题。性与禁忌、历史事件、家庭生活,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就像评论家最早给他贴上的标签,以书写“人性阴暗面”、“道德禁忌区”和“题材敏感带”。他的作品总是以青少年与社会接触时所受限的”畸零人格“的视角为主。在他看来,他是非常反感于英国文学当中那种社会档案式的写作传统。在他的一生当中,最崇拜的作家只有卡夫卡和和弗洛伊德。

小说以惊奇与怪异的特质,给她打开了自由写作的另外一条路径。这样一种用冷峻的视角来思考生存的主题,把小说的这种张力扩展到了无限大。在他所推崇的作家卡夫卡身上,他看到了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书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存状态,但他有了极为深刻的创作经验,比卡夫卡更为的开放,大胆,几乎是打破了伦理的边界在创作。

他除了受卡夫卡的影响之外,另一个人也给他创作带来很大改变,那就是他在东英吉利大学认识的他的第一任妻子彭妮·艾伦,她是一名占星术师、女性主义者,受她的影响,麦克尤恩也一度投身到了反主流的文化运动中,开始关注嬉皮士,低层社会以及边缘人群。

至此之后,麦克尤恩对人性的理解更加的不受任何制约,开始由地上层的变为了“地下层”。他是一个极其重口味的作家,满口生殖器下流话,在文章中经常脱口而出,这可能跟家庭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在他的回记中父母经常以下流话作为日常的生活语言,这种方式的书写,让他收获了一批有着荷尔蒙味道的青少年拥趸。

《床第之间》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0-12

首先,麦卡尤恩的作品当中讨论伦理题材的主题一直是他最受争议的地方。这在他的作品《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床第之间》这两本书当中最为明显。对于喜欢他和不喜欢他的读者来讲,“锋利的刀片”一样让人产生了强有力的刺激。在很多的作家当中,中国作家余华对麦卡尤恩高度评价。他认为:“他的叙述似乎永远行走在边界上,那些分隔了希望和失望、恐怖和安慰、寒冷和温暖、荒诞和逼真、暴力和柔弱、理智和情感等等的边界上,然后他的叙述两者皆有。就像国王拥有幅员辽阔的疆土一样,麦克尤恩的边界叙述让他拥有了广袤的生活感受。他在写下希望的时候也写下了失望,写下恐怖的时候也写下了安慰,写下寒冷的时候也写下了温暖,写下荒诞的时候也写下了逼真,写下暴力的时候也写下了柔弱,写下理智冷静的时候也写下了情感冲动。”

这种通过渗入到人性的躯体当中不断地对神经和情感进行割裂、缝合的叙事,深刻的折射出了他刀锋般的人性刻画。所以我们能够在麦克尤恩的小说当中感受到惊世骇俗,变态的伦理与荒诞的情节,而这些恰恰是最能够吸引读者好奇心的地方,在写作手法上也越来越成熟,风格深沉而阴郁。这种以极端题材呈现出来的创作风格,脱离不了他在少年时所身处的狭窄环境。在他所极力塑造的畸形人物当中有显著的特点,能够代表他风格的《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以及《床第之间》两本短篇小说集就是有力的说明,在这些眼花缭乱的叙事当中,有荒诞离奇、有悖伦理,这算是他最早以怪异视角横空出世的一种新小说类型。

首先,我们从他的经历当中,去梳理一下他小说创作当中的路径。他有一篇文章叫《家庭制造》,这篇小说收录在他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他是以一个14岁少年作为自己的叙事视角展开,麦卡尤恩对自己童年的叙事显然津津乐道,在这些小故事当中,流露出了作者青春期的叛逆情绪,以及荷尔蒙气息的弥漫。这个有着极大问题的少年“我”,在社会人雷蒙德的带领下,走向一个通往成人世界的黑暗隧道中,他教他,抽烟喝酒,看恐怖片、吸毒、偷书赚钱、手淫等等经历,就像偷吃禁果的滋味一样,那么容易让人上瘾。

他们在成人世界的过程当中做了很多的违禁事件,其实这部分内容,拥有着极强的伦理叙事成分在里面,这一贯是麦卡尤恩早期小说的特征,包括“我”的初次性经历,虽然看似很短小的一个故事,叙事的节奏和内容却非常的饱满。一方面彰显了“我”叛逆不羁的人物个性,另一方面,也同样讽刺了我在成人世界当中的冲动和对自己想要拥有独立身份。我想,这是每一个青少年男性,在极力寻找话语权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伪成熟”。他们渴望对自己能够进入成人世界的一种身份认同。

在麦克尤恩在他的作品当中,对于成长的叙事,以及对于“青春”主题的书写,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具有仪式感的阶段。就从他个人的成长经验来讲,他从小在童年的叙事当中,也能感受到很强烈的一种表达欲望。在《家庭制造》这篇文章当中,对于青春期身份的一种过度的迷茫,以及对于自己所极力想要进入成人世界当中的一种自卑,这些不可靠的情绪,弥散在文章当中,反而具有非常尖锐的一种矛盾与对抗在里面。我们透过青春期的“我”,眼花缭乱的这种叙事书写,在自我幻想的边界当中,也许能够窥见作者所要表达的关于成长的真谛。

在他的一个另一个短篇小说当中《一只圈养猩猩的回忆》,这次麦克尤恩在小说当中所呈现的主人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圈养的猩猩。在这个以独特视角和表达方式的小说当中,其实能让我们看到类似卡夫卡的《地洞》一样的结构,都借用了这样一种方式作为叙事的内容。从动物的角度来谈性,这种具有黑色幽默的韵味,在麦克尤恩的作品当中呈现出了另一种趣味。猩猩的主人是一位过气的女作家。猩猩与女作家之间的亲密关系,由于女作家陷入写作的压力下,渐渐疏远了他。小说在叙事当中彰显了动物性的同时,也给动物安上了一个拟人化的符号。在作者的叙述当中,作者一直想让猩猩能够同精通人性,能够理解女主人的作品,还能够熟悉辨认出劳伦斯、巴尔扎克和约翰·多恩等经典作家,黑色幽默弥漫开来。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能够从宠物猩猩的身上,看到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作者在描写猩猩的同时,其实是作者自我压抑之下,生出来的第2次人格。

作者并没有用女作家的身份角度去叙事,而是通过猩猩的角度去了解女作家的内心世界。而这个猩猩看着女主人充满着爱意,依恋以及不舍的单相思,猩猩上演了一出独角戏。他从对关注女主人的一言一行,以及她在写作上的痛苦。,一个动物去观察一个写作者在写作中的一种困难,独特的视角,所呈现出来2个方面的主题:一个单恋者在对女主人产生爱恋之后的围城与人与动物的差异,因缺乏沟通所产生的文学趣味。在麦克尤恩的这些短篇小说当中,他一直在尝试着在语言的实验当中,以几度边缘化的事件与人物作为出发点,而且这些短篇的成长主题、性爱主题、黑色幽默主题,都开始在他的叙事当中有了新的一种路径:以惊世骇俗的力量为世人所瞩目的“恐怖伊恩”的特征。

《水泥花园》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1-7

《水泥花园》是麦克尤恩的第1部长篇小说。这篇小说仍然延续他成长主题的内容展开。关于小说的内容在这里不一一展开。在这个离奇的故事当中,麦克尤恩并不是以现实作为主线,他的整个故事都呈现了一种极其随意的却不接地气的表达。他在描写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充满着愤世嫉俗,不能够被人认同,且挑战权威和道德底线的一个孩子。小说的叙事者总是给小说驾驭一个如此与众不同且另类的基调,让读者无法去反驳,无法信服。在打开这篇文章的时候,你就要去直面我们所无法理解故事,内容的主题反而是通过这种夸张且忧郁的心理变化反映出来的,而主题是未成年的一种反叛。也是麦克尤恩在他的作品当中所重点阐述的一个关于未成年人身份认同问题的讨论。

《水泥花园》也同样是以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展开。从父母去世之后,孩子们的成长,在成人的世界里面便开始寻找自己的定位。这种从十几岁的少年的视角出发开始亲身讲述,这本身就是一种争议。我们回过头来看,麦克尤恩的所有小说当中,都能感受到一个非常大的特点,那就是他极力在书写偏离世俗标准的伦理边界。而这个边界是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口中讲述出来,甚至能看到父亲的死都比不过他对于生理反应来得重要。这个观点在开篇的时候就已经写到了。这个发生在杰克男孩身上的青春期故事,本身是他走向成人身份的的一个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面临着新的困惑与探索。

但是同样是写成长小说,但是麦卡尤恩的小说,跟其他作家的小说不太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他有着极其显明的“反成长”的小说基调。他用不可靠的极端方式和极端的情感反应,在整个成长当中呈现出了一种孤独的本质特征,这反而是他叙事的某种动力,少年内在世界的一个孤岛开始向更深层次展开,是一个少年从内心到外部世界的一个另类探索。

 《时间中的孩子》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 2012年6月

他的另一部作品《时间中的孩子》,也是麦卡尤恩的一部转型作品。同样也是讲成长的主题。这篇小说主要是以史蒂芬的女儿凯特丢失之后,陷入了精神危机之中。从她失去女儿的那一刻起,史蒂芬自身的现实世界就停止了。她开始转向了另外一个由思念构成的虚幻体系当中。在这篇小说当中,展开了一个以孩子和时间之间所构建的一个复杂隐喻,一方面孩子的丢失同时也带走了时间,他在寻找孩子的过程当中,同时也要寻找回失去的时间,因为在真实的时间当中,他才能够感受到自己重新开始生活,否则这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死循环。

从史蒂芬失去孩子的那一刻起,现实时间就成了一种空洞而无意义的存在。他开始转向了通过寻找虚无时间当中的一种意义,因为这种意义是以寻找孩子的目标和轨迹构成的。所以我们能感受到,在她抽离真实时间之外,生活的坐标就开始发生了位移,他从正常的生活开始,沉浸失去女儿的幻想坐标当中。在漫长的寻找过程当中,史蒂芬不仅在寻找自己的女儿凯特,同时也在寻找自己,寻找自己作为孩子的存在意义。这次精神危机,让他面临着自己心中孩子的成长危机,我们在之前的小说当中也也能看出麦克尤恩是一直对成长主题保持一种时刻的敏感性。我们能感受到他在内心有着深深缺陷的少年书写中,在他的《水泥花园》和《家庭制造》当中都有过很深刻的描写。而且在这个成长的过程当中有痛苦、有彷徨,以及伤感不安与新奇的探索。而在成长的主题当中,他的姿态是来自于心灵的体现,来自于承受的迷茫。所以作者通过一个寻找孩子的故事指向的是我们成年人“未成年”心灵的救赎问题。

 《阿姆斯特丹》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1年7月

包括他获得了布克奖的《阿姆斯特丹》,也享有广泛声誉。《出版家周刊》对他的评论在我看来还是非常准确的。“他以流畅的敏锐和带有讽刺意味的机智,这是对伦理问题所作出的一个既尖锐又聪明的探索。”在《阿姆斯特丹》这部小说当中所涉及到的伦理问题,主要来自于当代英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小说机智的嘲讽现实,我们能看到私人和公共空间的权利争夺、人权和主权的争夺、个人权利和公民权利的冲突。这是麦克尤恩在写小说当中的一个重大转变,他开始由个人叙事转向社会公共问题。

《星期六》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 2008-11

这在他另外的小说《星期六》和《日光》当中开始也开始对当代社会反思,是当代文明的深刻解剖。像《星期六》是麦克尤恩在2005年创作的小说。这部小说不乏有丰富的故事情节,但是全书都以第三人称开始,主要是以主人公佩罗恩的一天展开,主要抒写了他从行走与看观的一天,记录了她周六一天的精神生活,他在这一天当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群,复杂的政治形势和现代人生活的百态。这是他通过观看的视角去体察英国当代社会的一大特色。《日光》则主要聚焦全球变暖的主题。

麦克尤恩在这部小说当中就围绕环境问题所表达的主题表现出最深层的本质。正如《时代周刊》的评价:“《日光》真正的成功之处,是作者在其主角的生活中揭示环境问题性质的能力。”关于他在公共社会议题当中的思考,甚至于从小说视角所介入社会问题的认识,在这篇文章当中不作过多的阐释。

麦克尤恩创作一生当中所最重要的另外一部作品《赎罪》,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他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作品,这部小说曾经获得了圣地亚哥欧洲小说奖、美国书评人文学奖,被英国卫报评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本书”,成为名副其实的畅销书作家。

 《赎罪》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0年10本值得期待的文学作品书单来了!
[读书]有些雨必将落下
伊恩·麦克尤恩的爱与罪 思郁
英语世界最会写作的人之一 麦克尤恩半个世纪的“人性秘密”探究
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细致访谈,关于文学的未来、孤独的人类
高兴的2019私人书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