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埃利亚斯·卡内蒂:在疯狂的时代,阅读疯狂的《迷惘》
《迷惘》比我目前遇到的任何作品都更能说明我现在所生活的世界。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的影响远不止于文学领域。他最著名、也是文学成就最高的小说之一《迷惘》出版于1935年。这本书的创作期间,希特勒刚刚上台,德国的极端势力正在快速抬头。当时的人们身处狂热中,还很难看清未来的走向。然而卡内蒂对此已经高度警惕。《迷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苦闷知识分子格奥尔格·基恩的形象,他不仅代表了那个时代迷惘的知识分子群体,更是一座活体风向标——卡内蒂借基恩的遭遇,敏锐而精确地预言了德国的未来。这种预言,不仅事关那段历史,更关乎未来每一个疯狂的年代。
埃利亚斯·卡内蒂

《迷惘:一幕“疯子的人间喜剧”》(节选)

钱文彩

埃利亚斯·卡内蒂
1905年7月25日出生于保加利亚北部鲁斯丘克(今鲁塞)。他的祖先是居住在西班牙的犹太人。1911年他随父母来到英国,并在英国小学读书。次年丧父,随其母迁至维也纳。他曾先后在瑞士的苏黎世和德国的法兰克福读完小学和中学的全部课程。1924年秋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化学,1929年获博士学位,同年他开始了用德语创作的文学生涯。1938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后,他流亡英国,定居伦敦,获英国国籍。1935年他的成名作、第一部长篇小说《迷惘》问世。其他主要著作有剧本《婚礼》(1932)、《虚荣的喜剧》(1950)、《确定死期的人们》(1964),政论《群众与权力》(1960),游记《马拉喀什之声》(1967),散文《耳证人》(1974),自传三部曲《获救之舌》(1977)、《耳中火炬》(1980)、《眼睛游戏》(1985)等。198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内蒂获得的其他奖主要有:格奥尔格·毕希纳奖(1972)、奈利·萨克斯奖(1975)和约翰·彼得·赫勃尔奖(1980)。1994年8月14日,卡内蒂于瑞士苏黎世逝世。

在未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前,卡内蒂并非声名显赫的作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几乎默默无闻。他的《迷惘》直到1963年再版后才为世人所了解。

《迷惘》德语版封面

正像一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是来自生活一样,《迷惘》也是来自生活。1924年秋,卡内蒂开始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化学。1927年7月15日在维也纳发生的一起工人示威游行遭到当局镇压的事件深深地触动了卡内蒂。自称是工人阶级政党的社会民主党的头头们为什么竟忍心下令枪杀工人呢?这时的卡内蒂已没有多少兴趣去攻读化学了,而是醉心于他所关心的事情,即所谓大众的问题。他博览了各国的文化史、希腊哲学、中国历史和先秦诸子百家,特别是儒家使他入了迷。他也研究了英国、法国和俄国的革命,甚至宗教史他都研究过。他研究达尔文的进化论,想在达尔文的著作中找到大众问题的答案,他还研究了昆虫世界。所有这些研究在他的《迷惘》中都得到了反映。

1928年夏天,年轻的卡内蒂应朋友的邀请来到柏林。在这里他有幸会见了维兰特·赫茨菲尔德和布莱希特等德国进步作家。他们对年轻的卡内蒂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卡内蒂在柏林的第一次三个月的逗留使他眼界开阔了。柏林的生活跟他在维也纳闭塞的生活相比大有霄壤之别。那里的男男女女似乎都有些癫狂。他们聚集在咖啡店、酒吧间和餐馆里,公开表露自己的爱憎,甚至公开表露自己赤裸裸的情欲。他的所见所闻有的使他很激动,有的使他很惘然,有的使他很恐惧。他试图以一个清醒者的头脑来观察柏林这个大都会的生活。他得出的结论是:这柏林的世界仿佛是疯子们的世界。1929年夏天他第二次到柏林,在柏林又待了三个月。这次他比较冷静,决计接近更多的工人、小市民和小知识分子,花了一些时间,记下了不少东西。

魏玛时期的德国,社会严重动荡,特别是柏林的局势很不稳定。图为1923年1月14日柏林广场上的示威人群。

作家两次共六个月的柏林生活,为他塑造《迷惘》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9年秋,卡内蒂回到维也纳郊区的寓所,独自一人瞅着对面山坡上的疯人院,回忆着在柏林的经历,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再也不能平静下来了。日夜萦绕在他头脑中的一个念头,就是要创作一组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那样的长篇小说。他给自己的小说定名为《疯子的人间喜剧》。最初他的构思是写八部小说,每一部中都以一个接近疯狂的人物为中心。他对自己说,要造八个探照灯,用来从世界的外部向内部进行探索。从1930年秋到1931年秋,卡内蒂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他的以一个与世隔绝的书呆子为主人公的《迷惘》的创作。

和一切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的文学作品一样,《迷惘》的诞生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它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惨痛经历,也是作者内心激烈斗争的产物,是一个天才的社会观察家对于由疯狂或半疯狂的人所构成的复杂、庞大、光怪陆离的社会的无情揭露和抨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欧洲,危机四伏,各种矛盾空前激化。1929年爆发了极为严重的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一片恐慌和混乱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如诞生《迷惘》的德国和奥地利,则更是处于狼狈不堪的境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马克迅速贬值,街边儿童甚至拿来一摞摞纸钞当作玩具。

以德国为例,由于战败而丧失了十分之一的人口和大片工业发达地区的土地,本来就少得可怜的一点儿殖民地也丧失殆尽,还要偿还巨额的战争赔款;国内民怨沸腾,少数大资产阶级为了扶植自己的党羽,东山再起,四处打击进步力量,并散布谬论说,德国的战败是由于中了进步力量的“暗箭”,挑拨离间,煽风点火。魏玛共和国风雨飘摇,奄奄一息。人们为生计疲于奔命,不择手段,同时又被战败的耻辱所压抑,为风传的谣言所苦恼,找不到发泄的窗口。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搞的“啤酒店暴动”就是这种疯狂状态的集中体现。一般说来,灾难到来前的时刻是最令人迷惘和恐惧的时刻,而一旦灾难真的发生了,人们却往往会变得麻木不仁。因此,《迷惘》在这个时候诞生也就并非偶然了。一些正直的知识分子当时的处境很有点像我国战国时的屈原,身不由己,“濯淖污泥之中”,却又无力回天,至多是像屈原那样来一篇《天问》,发发心中的怨气,于是只得洁身自好,追求“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我们可以这样说,《迷惘》如同一部因彷徨而产生的二十世纪的《天问》,而格奥尔格·基恩正是当时苦闷郁愤的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

卡内蒂敏锐地预言了欧洲极端势力的兴起,并准确地指出,这不是一场偶然的历史事件。

但是,《迷惘》并没有停留在对社会的暴露和控诉上,而是试图暗示,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切其他的改变这种状况的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显然,作者不仅仅是在描写一个学者的遭遇,而是在影射当时社会扼杀科学、毁灭文化、摧残知识分子的不合理状况,是对二十世纪混乱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无声控诉。作者意在暗示,如果让这种状况继续发展下去,接踵而来的必然是一个又一个的灾难。希特勒上台后的欧洲历史证明,作家不幸言中了……


《迷惘》

[英] 埃利亚斯·卡内蒂 著

钱文彩 译

九久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点击订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好书荐读171 | 《 故宫六百年 》《 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 岸萤 》《埃利亚斯·卡内蒂...
百年诺贝尔文学奖漫话(78)描绘笨蛋摧毁的精神世界
诺奖作家卡内蒂笔记合集推出,“作家们要踹笔下角色一脚,好清醒一点” | 此刻夜读
(1908年)德国香肠美卡 meica
柏林至维也纳高速火车路段将于2030年落成
卡内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