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午夜之子》作家拉什迪纽约遇刺,他一生反极权、暴力,却活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01

我第一次听说拉什迪还是在2005年深圳“青春诗会”上,在谈到当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中,诗人西川力推拉什迪,说他是语言的天才,但因为他在《撒旦诗篇》中有影射穆罕默德的嫌疑,一直被伊斯兰世界视为“敌人”,翻译出版该小说的好几个编辑被杀害,拉什迪也成为伊朗以一个国家名义公开通缉的对象。



拉什迪出生在孟买一个穆斯林家庭,他父亲是一位伊斯兰宗教学者,曾提出过宗教改革,但最后失败了。或许是受父亲影响,他也想推动宗教变革,但发现阻力太大。他从印度移民到巴基斯坦生活过一段时间,对巴基斯坦独裁统治有深刻的认识,他的小说《羞耻》就是讲述宗教禁锢与政治上的压迫与暴力。

为了达到叙述的效果,小说用了粗俗、炸裂的语言,莫言或许是受拉什迪影响,也把神话、民间故事融入小说中,让现实与历史交织。


                          
02

为拉什迪带来国际声誉的是他的小说《午夜之子》,这是讲述印巴分治时期的历史,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拉什迪因这部小说获得布克奖,后来他的《撒旦诗篇》《摩尔人的叹息》,每部小说都被认为是“天才之作”。但《撒旦诗篇》也给他带来危险,前后有好几位编辑、翻译被伊斯兰极端主义者杀害。

有人说拉什迪“毒舌”,他用绚烂的笔触和子弹一样密集的语言向印度次大陆的宗教、文化,政治制度发起挑战,并揭示这一限制个人自由的文化体系与政治成因。

《午夜之子》,就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同样是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讲述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他们常年所忍受的暴力和痛苦。孤独就像笼罩在人心的黑暗法则,无论外在如何变革,人心也无法挣脱。



拉什迪在《午夜之子》里,也写出了人生的荒谬和政治的荒诞。生活在南亚次大陆的人们,他们渴望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而这位出生在印度新国家诞生时期的主人公,被称为“午夜之子”,却经历着“人间炼狱”般的生活,一出生就被神秘掉包,改变宗教信仰,他本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伊斯兰学者,却成了印度教的“街头艺人”,历经各种人间苦难。

因着小说深刻揭示了印度“后殖民”时期的社会、政治乱象,拉什迪也不受印度人待见。而作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拉什迪来说,他也对自己的信仰持怀疑态度,这就使得他的身份可疑。拉什迪与奈保尔一样在英国接受教育,用英语写作,他们秉持普世价值,所以,他们又被认为是本文化的“叛逆者”。


拉什迪在《午夜之子》里提出了:到底是我们创造了历史还是历史创造了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我们能用我们自身的思想、选择与行为去塑造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又在何种程度上我们被时代所铸造成为今天的我们?



鲁西迪画像 by Bhupen Khakhar

这是国际化、多元主义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现代性、民族性包括身份政治。

对于受“批判文化”影响的拉什迪来说,他以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印度的文化、信仰以及历史、政治对个人思想的塑造。这其实是开启了一种新的视角,但对于把传统当信仰的伊斯兰信徒来说,拉什迪对穆罕默德的质疑就是对他们信仰的质疑,他们不允许“谬解历史人物”,这恰恰成了伊斯兰变革的阻力。拉什迪曾怀着沉痛的心情,谈到伊斯兰为何在现代性上落后西方国家,就在于他们的信仰无法像基督教经历新教改教运动。难道人就要成为历史或者说文化的囚徒吗?

                     03

或许是具有相同的文化经历,我们都生活在古老的文明国家,历史的伤口总是难以愈合,于是在融入现代文化生活中,我们总是难以做到开放、从容。


鲁西迪画像 by Tom Phillips

拉什迪提出,“人是历史的囚徒还是历史的主人?”

其实,这也是我们的问题,所以从他的书中可以看到我们的文化镜像,同时还可以从对方立场来看“中印冲突”。

提到《午夜之子》,拉什迪曾在采访中说,小说吸收了我在孟买长大的许多记忆。但在某一瞬间我有了一个想法——故事中的那个孩子萨利姆应该与独立的印度在同一时刻(1947年8月14日到15日之间的那个午夜)诞生——我本人的出生要比那一时刻早了恰好八周——同时我也意识到,这部小说的规模将显著扩大,因为历史涌了进来。如果萨利姆和印度可以被看做是一对双胞胎,那么我就需要同时讲述他们二者的故事。

拉什迪把小说人物放在历史背景中,他在写一个人的诞生、成长,也在写一个国家的诞生,所面临的冲突、挑战及新旧不同势力、宗教间的冲突,而在印巴分治中,印度教与伊斯兰的冲突导致的对人的仇恨、仇杀,要大于殖民时期的总和,所以,拉什迪借这部小说在反思,人究竟是历史的囚徒还是主人。在英国殖民统治退出后,印度与巴基斯坦没有迎来和平,而是常年的仇恨、虐杀。

小说的基调是悲情和伤感的。小说从一个喜剧性开头,到后来成为悲剧,个人被历史推动,在环境中几乎无能为力。

   这是文学的命题,它始终要关注人的命运、处境和超越性的理想世界。


但现实中,人又是丑陋的,一直是纷纷攘攘,暴力像是永不止息!

我们不希望鲁西迪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成为暴力的牺牲品。作家不过是用自己的笔在撕开伤口,呼喊爱。



END

撰文 |吴小曼

编辑 | 汉  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沉默两周 印度官方终于发声
别信那些狗屁,我的噩梦我自己讲
著名作家拉什迪纽约演讲中被捅15刀!生命垂危,现场一片混乱
艾伟:真理是如此直白可见
《午夜之子》作者新作出版,一如既往把现实编进了小说
把鲁西迪和他的《撒旦诗篇》,简单地介绍一下,他当年为什么被伊朗追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