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衰老之耻——库切《耻》中的隐性叙事进程

衰老之耻——库切《耻》中的隐性叙事进程

金 怀 梅

(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088)

[摘 要] 《耻》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 M. 库切的名作,不仅助其摘得布克奖,而且自出版之日起便受到学界持久而广泛的关注。然而,迄今为止,所有已有的主题研究均聚焦于对情节层面的意义之多元性展开挖掘和探讨。而事实上,《耻》是一个具有双重叙事运动的文本,在情节发展层面的显性进程后面,还存在一个与之并行的隐性进程。文章将深入挖掘和剖析这一隐性进程及其所呈现的“衰老之耻”这一主题意义,从而丰富对主人公形象之多面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同时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该作品的主题蕴涵、结构技巧以及审美价值的理解与欣赏。

[关键词] 库切;《耻》;衰老;隐性进程

以往学者在进行叙事进程研究时趋向于仅围绕情节中不稳定因素为基础的单一叙事运动而展开,然而,国内学者申丹率先注意到了在情节发展背后贯穿文本始终的一股或多股潜藏叙事暗流:“在不少叙事作品中,存在双重进程,一个是情节运动,也就是批评家们迄今所关注的对象;另一个则隐蔽在情节发展后面,与情节进程呈现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走向,在主题意义上与情节发展形成一种补充性或颠覆性的关系”[1]。申丹将之命名为“隐性进程”。对隐性进程的挖掘打破了长久以来以情节发展这一单一叙事进程展开的叙事批评传统,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蕴涵、艺术价值、人物形象等。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学界对隐性进程的研究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仍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笔者通过数据库检索,发现迄今无人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 M.库切作品作相关解读,这为本研究提供了契机。

库切的布克奖小说《耻》(Disgrace 1999)由于涉及后种族隔离时期的新南非社会状况,因而自出版之日起,便因其明朗的政治、历史主题在南非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斯皮瓦克赞其为“后殖民主义文学的经典范本”[2]。正如多米尼克· 海德早已定下的基调那样,“南非殖民末期和后殖民期独特的[社会]问题是库切关注的焦点”[3]x,对于这部“释义丰富的小说”[4],批评家们已从各种角度对作品中的政治、种族、殖民、伦理、历史、动物权利保护等主题进行了阐释。然而,“库切的小说拥有超出学术界所能关注的一种力量和反响”,“和所有极具意义的文学著作一样,同时涉及多层次[的意义]。难题在于如何在表面的明朗和内在的复杂性之间的缝隙中架起桥梁”[3]xi。《耻》的“复杂性”被评论家一再阐释和揭露,但迄今为止,所有已有的主题研究均聚焦于对情节层面的意义之多元性展开挖掘和探讨,但《耻》的意义绝不仅仅囿于此。事实上,《耻》是一个具有双重叙事运动的文本,在情节发展层面的显性进程后面,还存在一个与之并行的隐性进程,二者在主题意义上呈互为补充的关系。以往学者对这一进程的忽略,不仅会影响对这一文本意义的全面理解,还会遮蔽主人公形象的多元化以及作品艺术价值的丰富性。本文将深入挖掘和剖析《耻》中的隐性进程及其所呈现的“衰老之耻”这一主题意义。由于隐性进程是“贯穿文本始终”的一种叙事运动[5],故下文将按照故事演进的轨迹,分别从小说标题和首部分的隐性进程、中间部分的隐性进程以及结尾部分的隐性进程进行详细探讨。

“耻”这一标题很显然地表明了这一作品的核心主题。“耻辱是库切小说反复暗暗出现的主题,……始终占据中心舞台”[6]1,而库切在这一作品中直接以此作为标题,震撼效果突出,更是突出了该部作品的“耻量”。“作品如果含有一种以上叙事运动,其标题往往具有双重或多重意义。”[7]正如查尔斯所指出的,《耻》的题目能“从许多不同的方向体现小说的意义”[8]。除却有论者业已指出的“道德之耻”(主人公卢里性欲望导致的道德堕落)、“个人之耻”(卢里父女被抢劫、女儿遭轮奸)和“历史之耻”(南非黑人与白人在殖民势力消退前后的暴力和权力更迭)[9],笔者认为,还有另一层意义——“衰老之耻”。而这一层意义之所以被以往批评家所忽略,是因为它是隐匿在“情节背后”的一股“叙事暗流”[10],以往批评家们所阐释的仅仅是标题在情节发展这一单一叙事运动中的丰富意义。拉什夫认为,“库切的早期小说中,个人的耻辱主要是由于政治形势或外部力量引起的,而在后期的小说中,诱因变得更个人化,是由肢体残疾或个人所不期望的衰老过程引起的”[6]1。其实不然,在《耻》这一早期作品中,也存在由于“个人所不期望的衰老”而引发的耻辱,只是隐藏在隐性进程里需要细心挖掘而已。在情节发展层面,南非开普敦52岁的白人大学教授卢里由于性侵女学生梅拉妮受到控诉,随后自我放逐到女儿露西的乡下农场。父女俩遭到黑人的打砸抢劫,露西遭轮奸并受孕。黑人在强奸时“完全是在泄私愤”,“他们的行为有历史原因”[11]174。显然,在这一层面,以往论者对标题的意义阐释都很到位。而在隐性进程里,卢里对衰老的“不期望”和耻辱感则始终贯穿在作品中。

小说开篇不久,叙述者便介绍到卢里之前一直深受异性吸引而产生的自信以及随后丧失吸引力的沮丧。“仗着自己高挑的身材,匀称的骨架,橄榄色的皮肤,飘垂的头发,他总能对女人产生一定程度的吸引力。要是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女人意味深长地看一眼,对方准会回瞅他一眼,他很自信:情形十有八九准是这样”,“可是有一天,这一切都结束了。他的吸引力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消失了”。“毫无预兆的情况下”显然意指衰老,衰老导致了卢里自身男性魅力的消失,使他颓废恐惧,变得像“一个鬼魂”,迫不及待地“同一个又一个女人乱搞”[11]8,以证明自己的男性活力,反映出他对渐趋衰老产生的极度恐慌。而在情节发展层面,这只是为后面诱奸女学生之道德堕落埋下伏笔。接下来,在与妓女索拉娅的性爱关系被迫终止以及和有夫之妇的同事道恩偷情却不欢而散后,叙述人以自由间接引语形式展示了卢里沮丧的内心,并首次直指“衰老之耻”这一主题:“日渐衰老本身就不是一件体面的事情。最起码该清理一下烦心事,使人能够专心想想老人最应该做的事:准备去死。” [11]11而在显性进程里,这里体现的却只是卢里对自己经历的无欢之果之风流韵事的自嘲。

诱奸行为发生后,卢里去学生会礼堂偷看梅拉妮排演戏剧,文中有一段第三人称形式呈现的内心独白:“他似乎很快就要加入老人的行列,一口残缺的假牙,耳孔覆着密密的毛发,身披泥点斑斑的雨衣,迈着沉重的脚步四处晃荡。但是,他们所有的人都曾经是上帝的孩子,四肢有力,目光明亮。他们竭力不愿意离开自己在甜美的感官宴席上的位子,能为此责怪他们吗?” [11]27从情节发展来看,这里的文本成分似乎脱离了主题。然而在隐性进程里,这里的细节却具有其特定的主题相关性。一方面,看着舞台上充满活力的一群年轻人,卢里对自己的日渐衰老甚是恐慌,想象着自己老年的耻辱状态;另一方面,他又不服老,极力想融入年轻群体中,尤其是年轻女孩的身体内,达到自己设想的青春永驻,并为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争辩。

卢里与前妻罗萨林虽离婚多年,却一直住得很近,这让他“安心”,因为若发生“洗澡时跌倒啦,大便时带血啦” [11]48这样的糟糕事情时会有人照顾。衰老意味着身体会出现种种“不期望”的毛病,意味着渴望有人陪伴和照顾,而若是曾经亲密的人来照顾,这种衰老的耻感或许不会那么强烈。两人聊天时,罗萨琳就卢里性侵学生一事一再义愤填膺:“愚蠢,而且可耻。……你多大了——五十二了吧?你以为一个年轻姑娘同这把年纪的人上床会有什么快感?你以为她看着你那样会有什么好的感觉?”“说真的,你怎么能干那样的事?” “你早就该明白的。这把年纪了,怎么还同人家的孩子出这种事。你就该想到会发生最糟糕的事。反正,这种事实在太丢人。真的。”“这件事从头到尾都让人感觉羞耻透顶。令人羞耻,又十分低俗。” [11]49-51这里,在罗萨林看来,整件事之所以“太丢人”“羞耻透顶”“十分低俗”,只是因为“这把年纪”的老男人竟然同“年轻姑娘”上床,而不是因为这个男人的诱奸行为本身,也不是因为其滥用教师之权。显然,她认为,“年老”之人不配与“年轻”之人有性爱之欢,否则就是“耻辱”,就该遭受唾弃。而这一点在后续文本里卢里对于自己遭受审判和唾弃的真正原因的认识中得到印证和加强:“因为他的行为有违正常,因为他试图传播上年纪的种子,传播疲乏的种子,传播缺乏活力的种子,有违自然。要是上年纪的男人和年轻女人相交,会对人种的未来造成什么影响?说到底,起诉他的最根本罪状就是这个。” [11]212罗萨林的“指责”也受到叙述人的力捧:“她完全有道理。也许,年轻人有权利受到保护,以免让激情涌动的上了年纪的人们注意上。说到底,妓女才是干那个的:去忍受那并不可爱的人的一时迷狂。” [11]49隐含作者通过设置人物话语和全知叙述者的客观评论这种“双声”效果突出衰老之“性耻”。而在显性进程里,这里的情节成分重在突出卢里的“道德之耻”,意在让读者拉开与人物卢里的距离,形成自己的伦理判断,对其进行审视性的批判,与“衰老”主题无关。

文本从第七章开始,聚焦于卢里避开丑闻到女儿露西乡下农场的生活,期间遭遇了那次暴力袭击事件。刚到农场不久,父女俩在一次聊天时,露西劝父亲考虑上诉,卢里则坚决否定:“不能上诉。……人过了一定的年龄,就别这样指望[得到别人同情]了。过了一定年龄,人就不讨好了,就这么回事。你就认认真真,把剩下的日子过完。把刑服完。” [11]74卢里的这段自我剖析一直被以往评论家所无视,因为这与显性进程里情节层面的主题意义无甚关联;但是,“对于情节发展无关紧要的文本成分,对于隐性进程则可能至关重要,反之亦然” [12]。这段话在隐性进程里与文本前后其它相关成分一起为“衰老之耻”这一主题添砖加瓦。衰老意味着被边缘化、被孤立、被抛弃,无异于“服刑”;衰老意味着“无用”,既然“无用”,自然就“不讨好”。因此,衰老之人就不应对社会或他人存有无自知之明的期待和要求,连同情也不应指望。库切在其后期作品中对此也作过同样探讨,在《慢人》(Slow Man)中,作为“上了年纪的人”中的一员,主人公保罗能感觉到“一种对于他们命运的终极的冷漠,……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贡献给这个种族了,因此对他们不必考虑了” [13]。露西收养的一只遭主人遗弃的老母狗凯蒂使卢里有了同病相怜的感觉:“咱都让人抛弃了。” [11]87当露西建议卢里去其它大学找工作时,后者声称:“我已经没人要了。” [11]99卢里离开所在的大学后,学校已雇佣一名年轻的新人来顶替他,并搬进他原先的办公室。凯蒂被抛弃是因为自己的老弱,而卢里被抛弃虽表面上看是因为自己的道德堕落所致,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自己的衰老,如前所述,对于卢里性侵一事,舆论最无法接受的是老男人对年轻女孩的染指。

父女俩遭遇的暴力事件尤其是卢里在暴力发生之时和发生之后的无能为力使其“衰老之耻”更深一步,产生了由外到内、由肉体到精神的绝望。“他平生第一次有了老之已至的感觉:没有一点力气,没有一丝希望,没有任何欲望,未来会发生什么,听之任之。” [11]120“他对生活的乐趣被掐灭了;他就像漂在水面上的一片树叶,像微风中的一个肥皂泡,飘飘悠悠地朝自己的尽头走去。” [11]121身体的衰老加上生活上的打击使卢里充满绝望,成为等待“尽头”的将死之人。然而,他需要振作,因为遭受强暴而幽闭的女儿和她的农场需要他。可事实上,女儿内心里并不需要他,更不接受他一系列出于爱的关心与建议,而是一再地宣称自我与独立,父女俩形同陌路。此时,读者似乎对他产生了一种同情的共鸣。暴力事件不仅使卢里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同时也改变了他的性情,使他从自我之人变得开始关注他人或弱者。之前,他自称喜欢动物只是因为爱吃动物肉,而此时他对黑人帮工佩特鲁斯为聚会准备宰杀的两只小羊充满了同情和怜悯。“它们的命运对他来说成了十分重要的事情”,他和它们“似乎产生了某种联系”,尽管他自己“不明白这是如何产生的。” [11]141而作为旁观者的读者却很清楚这种联系的产生——他和它们都是“死神阴影下的生命” [11]161。在诊所里帮忙给予动物安乐死让卢里内心不安,甚至会止不住地流泪,为了避免工人用铁锹把狗尸打平以方便处理,不愿意见到对那些尸体强加的羞辱,他亲自焚化尸体以挽救尸体的荣誉。在盖尔看来,“动物尤其是狗成了《耻》叙事结构的中心”,“库切对动物的关注是为了重构后种族隔离时期南非的受害者” [14]。但当我们走进隐性进程,这些动物绝非是类比特定历史时期的“受害者”,而是隐喻卢里的处境——大限已到。对自身衰老和死亡的不安使其移情到对动物的关注,挽救死去的狗的荣誉是为了自己和自己理想中的世界,这个世界里衰老和死亡不再背负耻辱。不仅对动物,卢里对待女性和性也有了转变。面对毫无吸引力的贝芙·肖的性欲求,卢里也坦然就范,做到尽力让她满意,并认为这就是自己该“落到的地步”,“这就是我不得不习惯的生活,恐怕还得习惯比这更不如的” [11]168。萨尔文认为,“和丑陋的贝芙·肖在充满疾病和药味的房间里睡觉是这位曾经的女性玩弄者[耻辱]的最低点。” [15]28但他没关注到的是:这个最低点源自卢里的衰老和随之而来的男性吸引力的丧失。

境遇和性情的变化使卢里决定去梅拉妮家谢罪。面对梅父质问人犯错之后该做些什么时,卢里坦言:“人到了一定年纪,就很难接受什么教训,只能一次接一次地受惩罚。……我挨罚,是因为出了我和你女儿之间的事。我已经跌到了耻辱的最底端,再想爬上来十分困难。” [11]192在隐性进程里,这里重要的语言成分是“人到了一定年纪”,突出衰老之人没有重新改过的机会,一旦犯错(尤其是作为老人没资格犯的事)就会遭遇耻辱的“最低端”,除了持续受罚别无盼头。而在情节发展中,这里强调的语言成分则是“挨罚”,“因为出了我和你女儿之间的事”和“耻辱的最低端”。卢里自身的“道德之耻”导致了其一系列的人生之耻:不仅从权力和身份高人一等的白人大学教授沦为护狗员和农场帮工,甚至成为黑人助手,而且面对自己和女儿惨遭暴力袭击却束手无策。

与女儿产生分歧后,卢里不得不离开农场以缓解父女矛盾。重新回到开普敦的家后,文本出现一大段自由间接引语呈现的内心独白:“游荡的尽头。可游荡尽头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他想像着自己满头白发,弯腰曲背,步履蹒跚地到街角小店区买上半公升牛奶,半条面包;他想像着自己满脑子空虚,坐在书桌边,一屋子的故纸,等着下午的时光慢慢过去,好早点做晚饭,上床睡觉。领养老金的退休学者的生活,没有希望,没有前途:难道这就是他在家里住下来准备要过的生活?” [11]194在情节发展中,这一段继续加强论证卢里“耻辱最底端”的状况,是为所犯的道德错误挨罚的一个方面。而在衰老主题主导的隐性进程里,这里呈现的是老年人老态龙钟、空虚、落寞、等待“尽头”的凄凉画面。“想像”一词突出表现卢里对即将到来的晚年生活的客观“预期”和主观“不期望”。与此同时,读者与人物的距离被不断拉近,对人物产生进一步的共鸣性同情,因为衰老之况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不期之果”,读者的阅读伦理得到强化。回来之后的卢里发现家里惨遭洗劫,去学校之后自己的办公室又被新人占据,想进图书馆可自己的卡已被禁用。心境糟糕的他给女儿打电话,告诉对方只要需要自己随时可以回去,可女儿“也许眼下还不需要”的答复令他心碎。这时文本出现下面一句:“自己的孩子出生时,有谁会想到自己终有一天会爬到她面前求她收容自己?” [11]198这句既似自由直接引语呈现的卢里的内心想法,又似叙述者的抒发性评论,同时又道出了读者的感慨。三重声音加强了此句的语义密度,共同突出人物凄凉的衰老状况。

在情节发展中,始终伴随卢里人生沉浮的是他一直构思要创作的歌剧《拜伦在意大利》,主角是英国诗人拜伦和他年轻美丽的情人特雷莎。但后来卢里改变思路,尝试着写由于时光流逝而变得矮胖、丑陋且疾病缠身的中年特雷莎,而拜伦早已去世。“一个韶华已去的女人,没有前途,在单调乏味的乡间小城里一天一天地挨日子,女人之间相互串串门,父亲腿疼时帮他按摩按摩,夜里孤枕难眠。” [11]202威康认为卢里对年长的特雷莎的关注是因为“和拜伦遗弃的情妇一样,卢里关注衰老和性欲” [16]。从隐性进程的角度来看,这种解读很合理。生活中的耻辱境遇、身体上的衰老、衰老所导致的性吸引力丧失以及由此触发的对性欲的格外关注是两人的共性,因此就不难理解卢里为自己的性丑闻去梅拉妮家真诚谢罪的同时,与梅的妹妹(还是一个小女孩)只是目光的一下相遇就能让他“情欲的激流”[11]193涌动起来;也不难理解卢里会情不自禁追忆和幻想与梅拉妮的交欢以及那些与他有过性爱之交的一连串女子形象,且“生怕这显象就此中断” [11]213。但威氏未能注意到卢里这种“关注转向”的一个深层次动因。笔者认为卢里是希望通过对与自己有相同境遇的特雷莎的书写来指引自己走出困境,走出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和不安,直面人生的尽头(后文详述)。

带着对梅拉妮的性渴望,卢里去了梅出演戏剧的剧院。此时,文本出现这样一段:“他叹了口气(He sighs)。年轻人相互拥抱着(The young in one another’s arms),不顾一切地沉溺于性感音乐之中。这地方不是上年纪人呆的(No country, this, for old men)。他似乎叹了很久的气(seems to be spending a lot of time sighing)” [11]212,[17]。试比较叶芝﹙W. B. Yeats﹚名诗“驶向拜占庭”中的一段:“那并非老年人适宜之地(That is no country for old men)/青年人的怀抱(The young in one another’s arms)/还有濒危的鸟类在树林中婉转放歌/……老年人不过是件无用之物(An aged man is but a paltry thing)/杆子上撑起的破衣裳,……”[18]

叶芝诗中的这一片段描述的是一位老人对衰老与青春的思考与哀叹,老年人因为衰老被剥夺了感官的快乐,如同木棍上的破烂衣服,只剩下一个空壳,是个废物。显然,卢里的感伤心境是对这一片段表现的哀叹的呼应。现实世界的享受与欢乐完全属于年轻人,与老年人无关,“不是他们该呆的地方”。梅拉妮的男朋友莱恩冲卢里砸纸团,让其离开,并告诫他要接受教训:“和你自己一类人呆着去”“找自己的生活去吧” [11]216。所谓的“教训”显然直指卢里之前因“老年人染指年轻女孩”而被审讯、被离职的惩罚。在莱恩所代表的年轻人看来,卢里这样的老人就该跟老人一起过老年人的生活,要是越界进入年轻人的地盘,就该受罚。与叶芝名诗的互文使得上段文本内容特定的主题关怀更加突出。此外,“he sighs”、“spending a lot of time sighing”这样的用词凸显了人物对自身衰老的无奈与羞耻以及对青春与欢乐的留恋。

“在库切的小说中,情景各不相同,但是[人物]对将死(the act of dying)的厌倦却是普遍的。……都担心死亡会加重他们早已遭遇的耻辱。”[6]118从前文的阐释来看,这样的评论用在卢里身上是很客观公正的。然而,如果注意到《耻》的隐性叙事进程,明确隐性进程是贯穿文本始终的潜在叙事暗流,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评论是片面的。事实上,在文本最后两章的叙事暗流里,卢里对衰老和死亡的态度出现了积极转向。如前文提到的,卢里自身的衰老境遇促使他改变歌剧创作思路,转而写年老的特雷莎;另一方面,创作中的这一人物具有指引与启示力量,通过对特雷莎的书写卢里走出了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不安和耻辱感,最终勇敢而平静地直面人生的尽头。他视特雷莎为“也许是世界上惟一能拯救他的人。特雷莎超越了尊严。她对着太阳挺起自己的乳房;她当仆人的面弹起班卓琴,而并不在意他们是否会哧哧傻笑。她心怀永世的愿望,而且把这样的愿望唱了出来。她永不会死去” [11]232。特雷莎超越了衰老和死亡的耻辱,勇敢地坚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在乎他人的耻笑。特雷莎当然不会“永世”,也绝不可能“永不会死去”,这里体现的是特雷莎/卢里超越世俗的生死观,呼应了《挪威的森林》里的那句名言:死并非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永存。卢里买了一辆已开了12年的破旧皮卡车运送狗尸,对此他并不介意并自我安慰,“也不需要用上一辈子嘛。什么都不必永垂不朽” [11]234,卢里的态度转向可见一斑。

对衰老和死亡态度的改观使得卢里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生活中去,不仅一如既往地尽心照顾病狗和农场,还领略到了从前所不屑的农场之美和作为农夫的女儿的健康之美,对女儿坚持要留在乡下并要生下被强暴致孕的孩子也不再抵制而是默默地支持,并思考着当外祖父的含义,考虑为了那个漂亮小姑娘而多读书、多学点什么。

故事以卢里坚定地要对与自己有很深感情的一条病狗实施安乐死结束,尽管他本可以再让它多活一星期。“你不留他了?”“对,不留他了。” [11]243全篇在此戛然而止。很多评论家对这一开放性结尾作过情节层面意义的探讨,载布勒斯认为“卢里对狗的放弃象征着对欲望的放弃”[19];萨尔文则认为这是“一种放弃的象征,对[与狗的]亲密关系的放弃,而痛苦和悲伤源于这种亲密”[15]29。而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入到情节背后的隐性进程,这里既不关乎欲望也不涉及亲密,而是进一步呈现卢里超越世俗的生死观。库切显然是熟谙东方哲学的,用《薄伽梵歌》中的名句解释这一结尾呈现的意义再贴切不过了:智者不悲生者,不悲死者——因为生与死俱将逝去。

诚然,不是所有的叙事作品都有情节之外的隐性进程,但对于拥有此进程的叙事作品,我们若只看到情节层面的叙事运动,势必会影响我们对作品的主题意义、人物形象和艺术价值的理解和欣赏。在《耻》中,若只关注情节发展,我们仅能看到作品中围绕道德、伦理、历史、政治、报复、和解、人与动物的关系等展开的主题蕴涵,对卢里的认识也只停留在男权主义者、滥用职权的道德犯和作为受害者的白人殖民者后裔这样的身份上,也看不到库切独具匠心的结构技巧和文体选择,对作品的美学价值也会产生不足的认识。而对隐性进程的挖掘让我们关注到了情节背后涉及衰老与死亡之耻的另一层主题意义,也看到了卢里对于衰老与死亡的态度转向,并对这一转向及人物本身持肯定和赞赏的态度,对作品也产生了别样的审美观。从读者认知方面来说,对隐性进程探索的过程就是读者“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对作品的反应” [20]的过程,读者被邀请进入到更加主动的阅读阐释中,也会不断产生“解码”的乐趣。对《耻》中隐性叙事进程的挖掘和探讨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欣赏库切作品的深刻内涵和美学价值,对其其它作品的研究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申 丹.何为叙事的“隐性进程”?如何发现这股叙事暗流?[J]外国文学研究,2013(5):47-53.

[2] Spivak G C. Ethics and Politics in Tagore, Coetzee, and Certain Scenes of Teaching[J]. Diacritics, 2002,32(3/4):17-31.

[3] HEAD D J M. Coetze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4] KISSACK M, TITLESTAD M. The dynamics of discontent: containing desire and aggression in Coetzee’s Disgrace[J]. African Identities,2005,3(1):51-67.

[5] 申 丹.叙事动力被忽略的另一面:以《苍蝇》中的“隐性进程”为例[J].外国文学评论,2012(2):119-137.

[6] NASHEF HANIA A M. The Politics of Humiliation in the Novels of J. M. Coetzee[M]. New York &London:Routledge,2012.

[7] 申 丹.文字的不同“叙事运动中的意义” ——一种被忽略的文学表意现象[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5):721-731.

[8] CHARLES R. “A Morality Tale with No Easy Answers”: With Disgrace, J. M. Coetzee Wins England’s Booker Prize Again[J].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Boston), 1999(10):22-28.

[9] 张 冲,郭整风.越界的代价——解读库切的布克奖小说《耻》[J].外国文学,2001(5):86-89.

[10] 申 丹.女性主义和消费主义背后的自然主义:肖邦《一双丝袜》中的隐性叙事进程[J].外国文学评论,2015b(1):71-86.

[11] [南非]库 切.耻[M].张 冲,郭整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12] 申 丹.双向暗恋背后的单向投射:曼斯菲尔德《心理》中的隐性叙事进程[J].外国文学, 2015(1):27-39.

[13] 库 切.慢人[M]. 邹海仑,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12-13.

[14] GAL N. A Note on the Use of Animals for Remapping Victimhood in J. M. Coetzee’s Disgrace[J]. African Identities, 2008,6(3):241-252.

[15] SARVAN C. Disgrace: A Path to Grace? [J].World Literature Today, 2004,78(1):26-29.

[16] WICOMB Z.Translations in the Yard of Africa[J].Journal of Literary Studies, 2002,18(3/4):209-223.

[17] COETZEE J M. Disgrace[M]. London: Secker and Warburg,1999:190.

[18] 叶 芝.苇间风(英汉对照)[M].艾 梅,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19] ZEMBYLAS M. Bearing Witness to the Ethics and Politics of Suffering: J. M. Coetzee’s Disgrace, Inconsolable Mourning, and the Task of Educators[J].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2009,28(3):223-237.

[20] 申 丹.反战主题背后的履职重要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65-173.

The Disgrace of Ageing: Covert Progression in J. M. Coetzee’s Disgrace

JIN Huai-mei

(Anhui Xinhua CollegeHefei 230088,China)

Abstract: Disgrace is a famous work by J. M. Coetzee, winner of the 2003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which not only has helped him win the Booker prize, but also has received sustained an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ic circle since its publication. However, so far, all the existing thematic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exploring and discussing the diversity of meanings at the plot level. In fact, Disgrace is a text with dual narrative movements. Behind the overt progression at the plot level, there is also a parallel covert progression.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is hidden progression and its thematic significance of “the disgrace of aging”, thus enrich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versatility and complexity of the hero’s image, and helping to further deepen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theme implication, structural skills and aesthetic value of the work.

Key words: J.M.Coetzee; Disgrace; Ageing; Covert Progressio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
库切《耻》:那人好像一条狗
还在谈“老”色变?提示:生活中做好这3件事,或能延缓衰老进程
你想从根本上减缓衰老的进程吗?3 - 成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收缩期高血压与衰老
这不是比赛,这是人情世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