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邱华栋 / J.M.库切:在世界的边缘行走

邱华栋,1969年生于新疆昌吉市,祖籍河南西峡县。现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著有大量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诗集、随笔集。作品被翻译成日文、韩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发表,并有法文版4种和越南文8种出版。

  曾获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上海文学》小说奖、茅盾文学奖责任编辑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优秀编辑奖等十多个奖项。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库切的声音

南非作家在1991年和2003年两度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确令人惊奇。1991年的获得者是纳丁·戈迪默女士,她出身于一个来自立陶宛和伦敦所结合的犹太家庭,而2003年的获得者J.M.库切则是一个南非白人作家。纳丁·戈迪默是一个旗帜鲜明地反对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小说家,而小她17岁的J.M.库切的作品,则相对要更加复杂一些。尤其是当南非黑人政治家曼德拉领导的非洲黑人国民大会取得了政权之后,南非走上了占大多数人口的黑人掌权的道路,而急剧变化的社会状况显示在J.M.库切的笔下,则呈现出另外的一种意想不到的风貌,库切的一些作品甚至遭到了南非继任总统姆贝基的批评。而我还看到了纳丁·戈迪默在自己的居所里几乎被黑人盗贼杀害的消息——她千呼万唤得到的种族主义隔离政策的消失,所带来的并不都是鲜花和美好的世界,南非进入到一个更加复杂和微妙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J.M.库切的声音是最值得重视的。

  南非白人占总人口的13%左右,大部分是英国和荷兰人的后裔。J.M.库切的祖先是荷兰人,1940年J.M.库切出生于开普敦,1960年,他到伦敦学习,并且从事电脑软件的设计工作。在1961年,南非政府宣布退出英联邦国家组织之后,种族主义隔离政策在南非越来越盛行了。在伦敦的J.M.库切可以说就是在这个年代里逐渐了解到英国是如何猛烈地抨击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以及南非的真实情况。1965年,他离开伦敦,前往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丁分校读书,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同时感受到美国社会反对越南战争的声势浩大的运动,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震动。他还查阅到关于南非的很多历史资料,和自己的荷兰先族在200年前的资料。毕业之后J.M.库切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当老师。1971年,他回到了南非,担任开普敦大学英文系的教授。2002年,他离开南非前往澳大利亚,在某大学任教,后来又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担任了索尔·贝娄曾经担当的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的成员,并在英文系当教授。从这些经历来看,可以说库切是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当代小说家。他从南非出发,在非洲、欧洲、美洲和澳洲都留下了自己的生活足迹,也因此留下了自己在文学上的思考。分析他的10部小说,你会发现一个全球化时代里作家的变动和复杂性。除了10部长篇小说,库切还出版有2部自传、多部文学评论和随笔集,这构成了他全部的文学写作。

  J.M.库切的第一部小说是《幽暗之地》,构思于他在美国纽约执教期间,出版于1974年。小说分为看似不相干的两个部分:《越南计划》和《雅各·库切的讲述》,以结构主义的形式,将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反对越南战争的浪潮,和南非荷兰裔祖先对南非的征服探险的史实糅合在一起,拼贴在一块儿,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本来不相干,但是却造成了互文性效果的小说。在《越南计划》这个部分中,主角是一个叫唐恩的战争狂人,他为美国的越南战争制订了一个详细的心理战计划,但是他的个人生活却非常糟糕。而《雅各·库切的讲述》则以库切自己的先祖对蛮荒的南非的探险报告,来结构全文,J.M.库切以此批判了美国人的自私狂妄和荷兰殖民主义者在南非的暴力。J.M.库切的文学博士论文,论的是萨谬尔·贝克特的早期小说,也就是《莫洛依》《马龙之死》那几部小说,论文深受贝克特小说的影响,心理描写、高度的精神紧张和下意识的句子,交织了历史事实和对主人公行为的描述,给我们创造出相互隔离200年以上,但是本质都崇尚暴力和征服的人的形象,这是J.M.库切展示自己批判锋芒的第一部作品。

  1977年,库切出版了小说《内陆深处》。库切是一个非常讲究文本的作家,他在写每本小说的时候,对小说的形式都有着自己的匠心。《内陆深处》是对英国爱德华七世统治时期,描写女性内心独白式小说的呼应和戏剧性模仿,以南非内陆一个农庄作为小说的背景,以白人庄园主的女儿、一个老处女玛格达的独白,作为整部小说的叙述。这个老处女玛格达嫉妒和恼恨父亲和黑人帮佣的女人乱搞,她以恶毒和怨怼的口吻讲述故事,幻想拿斧头杀掉父亲和那个女人,她幻想拥有父亲的爱可是实际上父亲没有给她过爱,她还开枪打中了父亲的肚子——这个细节到底是真实的还是玛格达虚构的,小说并没有清晰地给出一个答案。而最后,根据她自己似乎是幻想、又似乎是真实的情况,她被佣工亨德利克强暴了,品尝到了性的快乐和罪孽,她幻想和佣工保持性关系。可是,在她向父亲开枪后,亨德利克带着自己的老婆连夜跑了。最终,父亲、佣工、黑女人都消失了,剩下了玛格达在内陆寂寞和空旷的农场,一个人写着这些笔记。小说故事的基本线索发生在一个非常封闭的南非内陆地区的白人农庄里,全部都是玛格达自己支离破碎的笔记,是真的还是假的,是梦境还是现实,是想象还是实际发生的,是虚构的还是玛格达的自供状,库切将判断的权力交给了拥有现代主义小说鉴赏能力的读者。有人说,《幽暗之地》是描述南非黑人和白人之间非常复杂关系的一个隐喻,是对南非白人和黑人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打量。

野蛮人的世界

库切真正为国际文坛所注目的小说,是出版于1980年的《等待野蛮人》。这部小说为库切摘取了英国的“费伯纪念奖”和“布莱克纪念奖”,使他迅速在英语世界乃至整个欧美地区扩大了声誉。小说隐去了时代的背景和具体的年月,带有寓言化的特征,描绘了一个帝国(显然指英国)所控制的某个边远国家(应该暗喻的是南非某个地方),有一个老行政长官,他奉命要和当地的野蛮部落进行战斗。他爱好考古、打猎、读书、思考,不愿意用血腥的手段镇压那些“野蛮人”。后来,帝国派来了乔尔上校加大镇压“野蛮人”的力度,而老行政长官则表现出某种充满了人性色彩的中立态度。后来,一个流落街头的土著部落的少女出现了,老行政长官收留了她,还对她产生了爱情。最后,他发现这种跨越了年龄、地位、金钱、种族、文化、语言的爱情是不会有结果的,那个女孩子对他有感激,但是更多的是疑虑和隔膜。后来,他千辛万苦把这个土著部落的姑娘重新送回到了她所在的“野蛮人”部落里去,那个女孩子就那么消失在荒野中的“野蛮人”队伍中。最终,老行政长官因为对待“野蛮人”的态度而被帝国视为异类,他们把他关进了监狱,拷打他,但是老行政长官的内心澄明,他感到自己走上了一条救赎的道路。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结构全篇,带有明显的跳跃和部分意识流小说的特征,但是有潜在的时间线索和情节主干。而小说的主题,即谁是“野蛮人”,谁是“文明人”,在库切的笔下可以看得很分明,当“文明人”用屠杀和血腥的镇压手段去对付那些“野蛮人”的时候,那么,谁是野蛮人就很清楚了。小说在国家、种族、文明、暴力、人道这些概念中展开了别开生面的深入思考,获得了强烈的反差。

  紧接着,库切的第四部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于1983年出版。这是一部明确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的作品,也是一部饱含着深情的作品。库切的大部分小说都是非常精确、冷静的,他并不将热烈的感情诉诸于文字,文字精练平实、准确具体,但是,《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则是一个例外。小说以南非内战爆发之后的社会为背景,讲述迈克尔·K这么一个中年残疾人,在战乱年代的可怕命运。迈克尔·K的父亲似乎很早就死了或者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了,长了豁嘴的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一天,他带着得病的母亲打算离开喧嚣的都市开普敦,前往乡下去过一种平静的生活。就在路途中,母亲去世了,残疾人迈克尔·K失去了他在世上最后一个亲人。他被抛入到时代风暴的大漩涡里了。迈克尔·K后面所经历的故事就带有希腊神话的意义了,他在战争的血腥、种族的屠杀和歧视中游走,不断地被伤害、监禁和追赶,他被洗劫、被抓去做苦工、被关进难民营,他接连失去了家园、母亲和故乡,失去了人的尊严和人格。但是迈克尔·K仍然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一点人的尊严和生存的权利。迈克尔·K逃过了多次劫难,大难不死,但是他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最后,他逃到了没有人的山林里,像原始人那样生存,才获得了一点在这个世界上保存生命的机会。小说的结尾,迈克尔·K回到了开普敦的海滩,遇到了几个流浪的人,获得了一点性的愉悦和安慰。库切在描述迈克尔·K的遭遇的时候,相当平静,似乎没有带感情色彩,其实却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将迈克尔·K这么一个残疾人,更容易受到侮辱和损害的人,在南非种族隔离政策下的遭遇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库切的全部小说中,最令我喜爱的一部,因为它更加简朴、平实而有巨大的感染力。该小说也获得了1983年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小说奖”,纳丁·戈迪默在谈到这本书的时候说:“这是一个多么杰出的成就。”

  库切的第五部小说《福》出版于1986年,这是一部篇幅不大的小说,翻译成中文才8万字左右。这部小说带有鲜明的后现代小说的特征,它是对英国作家笛福的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戏仿和颠覆,小说是一个建立在故事之上的故事。笛福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星期五等人再次出现,而且,笛福本人和另外一个女人苏珊也出现了。苏珊成了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她在虚构的人物和历史人物之间来回奔走,打破了虚构和现实的界限,同时,和作者笛福展开了讨论。《鲁滨逊漂流记》是1719年写成的,反映了当时的殖民主义者开拓蛮荒世界的价值观,是宣扬变“野蛮人”为“文明人”的一部带有殖民主义和启蒙主义色彩的作品。而库切的这部小说,站在原来的小说的基础上展开了想象,将小说原来的次要人物苏珊变成了主要人物,用她女性主义眼光来重新审视笛福虚构的小说世界,将人物关系和作品要表达的思想都做了颠覆和新的理解。苏珊渴望成为小说中的人物,但是她最终还是默默无闻。这部小说由于是建立在过去曾经有过的一个文本上,因此,阅读起来显得有些晦涩和混乱,我感到作品在表达上也很多义而朦胧。这是一部开放性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我认为,《福》并不是库切的成功作品,而是他尝试文本互文性、文本间性、文本实验性的作品,是他作品序列里单薄但是还算有想法的小说。

  库切视野开阔,在他的10部小说中,从题材上来说是不断地游走、变动的,库切从来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去挖一口深井。他的小说,有的着眼于文本实验,有的则描绘南非的社会现实,有的跳到了欧洲题材,有的则是对心灵世界的探询。他的长篇小说《彼得堡的大师》出版于1994,题材为之一变。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俄罗斯小说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经历复杂而生动,他甚至被沙皇判了死刑,在断头台上被赦免——也有人说这是沙皇故意为显示自己的权威、震慑力和宽大为怀所设计的。他婚姻坎坷,又嗜好赌博,还受癫痫的袭扰。186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前往彼得堡调查他继子的死,库切由此进入到类似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的写作当中,描绘了186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彼得堡的生活。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边在和现实生活缠斗,一边写着小说《群魔》。《群魔》是一部反思和批判激进的革命运动的小说,因此得到了保守派的欢迎,最后,他们还给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一家杂志谋了一个薪金不菲的差事。库切写这部小说,实际上是以类似传记的形式,表达了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分析、崇敬和理解。在小说的写法上,库切又玩起了将现实和虚构混淆的游戏,在小说里1869年那个具体的场景和年代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周围的人物、他小说中虚构的人物都纷纷出场了,他们共同围绕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周围,使小说形成了多层次的复调形式。1984年,库切的儿子死于意外事件,因此,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继子巴维尔的追寻和调查,也寄托了库切自己隐秘的哀思。小说获得了《爱尔兰时报》的“国际小说奖”。

耻辱的印记

我认为长篇小说《耻》(1999)是库切最好的作品。这部小说以罕见的批判力度,描绘了南非在黑人占掌权的大多数、消除了种族隔离政策之后社会现实的另外一面。库切的批判锋芒甚至令南非的黑人总统姆贝基都感到不安,姆贝基强烈批判这部小说。那么,为什么南非的黑人上层政治家会由对《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赞誉有加,转变到对《耻》的惊天逆转式的大批判?我来告诉你原因。这部小说故事紧凑,人物也很鲜明,没有多余的废话和累赘的情节。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52岁的南非白人教授戴维,他因为在大学里和一个女学生发生了性关系,而遭到了学校道德委员会的惩罚。于是,他离开了学校,来到了女儿露西所经营的偏僻之地的农场,他与女儿关系紧张,也无法从事农场的活计。不久,农场遭到了一伙黑人歹徒的袭击和洗劫,他的女儿露西也被黑人强奸。最后,25岁的白人姑娘露西,竟然心甘情愿地嫁给了这个农场的黑人帮佣佩特鲁斯,而种种迹象表明,农场遭到洗劫和露西遭到强奸,都是这个佩特鲁斯幕后指挥的,是这个老奸巨猾的黑人企图霸占农场。最终露西屈服于佩特鲁斯的力量,佩特鲁斯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农场和白人女人露西,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戴维教授后来来到了一个专门消灭流浪狗的机构,每天去消灭那些已经没有主人的狗。在这个情节上,库切说出了他没有明确说出来的话:有那么多的流浪狗需要被打死,是因为这些狗的主人都是白人,他们已经离开了黑人掌权之后的南非,所以才留下了那么多流浪狗。小说甚至暗示了库切本人也会像那些流浪狗的白人主人一样离开南非。果然,他在2002年移居澳大利亚。

  小说的题目叫做《耻》,我看有三个层面的含义。在小说的第一部分,戴维和女学生的性关系导致他本人在道德上蒙受耻辱;第二个层面,在小说的第二个部分表现出来,就是戴维的女儿露西被黑人强奸的耻辱,这在过去白人统治时期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小说的最后一个层面,在小说的第三个部分得到了触目惊心的呈现,以戴维教授沦落到打狗为生、女儿的农场被老奸巨猾的黑人长工侵吞,女儿被霸占,来表现白人作为一个族群的整体,在南非黑人掌权之后所遭受的耻辱,这个耻辱,是历史的报应,也是现实的痛苦。库切以大无畏的勇气描绘出当代南非这样的现实,难怪要遭到姆贝基总统的批评。我们也经常在国内的报纸上读到如今南非治安混乱、不断有华人遭到抢劫和杀害的报道,库切所描绘的现实显然具有撼动人心的真实性。这部作品因为其勇气和批判精神,使库切第二次获得了“布克小说奖”,《耻》也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压卷之作。

  相对于小说《耻》的犀利与无情,库切的长篇小说《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2003)则使库切又回到了对文本本身的兴趣和探讨上,仿佛是他的一次幕间休息一样:在处理一个重大的现实政治题材的小说之后,他肯定要稍微休息一下。小说的主人公伊丽莎白·科斯特洛是一位70岁左右的著名作家,我觉得这个角色的原型可能是纳丁·戈迪默,部分也是库切本人的化身。小说的八个章节分别以带有理论探讨色彩的“现实主义”“非洲的小说”“动物的生命之一:哲学家和动物”“动物的生命之二:诗人与动物”“非洲的人文科学”“邪恶问题”“爱欲”“在大门口”所组成,以女作家伊丽莎白·科斯特洛的这八堂课展开了她从思想、文本、非洲、哲学、后殖民、女性主义、环保、性爱与精神分析这些当代重大主题出发,所想到的一切。同时,在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周围还活动着一些其他人,他们和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就这些当代问题进行了沟通、倾听、辩驳与论争,最后使这些问题得到了自明。我觉得这部小说和《彼得堡的大师》有些相似,都是在文本内外搭建了互相连通的管道,在历史、现实、学术、思想、政治、历史人物之间完全贯通,使小说具有着文本的实验性、开放性和趣味性。不过,这部小说虽然在文本探索上有所图谋,但是却没有超过他描绘南非独特现实和历史的作品。

新大陆,新世界

2005年,已经移居到澳大利亚的库切出版了一部背景是澳大利亚的小说《慢人》。主人公是一个澳大利亚摄影师,他在车祸中失去了一条腿,成了残疾人。但是,他的内心仍旧有对爱情的渴望,他要面对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女护士,和一个来拜访他的女作家。在他的内心,骚动着对生活的渴望,但是,残疾、衰老、对死亡的恐惧,使他不敢面对到来的爱,甚至还怀疑这种爱的真实性。最终,这个老摄影师还是努力面对自己心理和生理的困惑,勇敢地去争取生存。小说起名叫《慢人》,可能指的是这个残疾摄影师因为残疾,走路比较慢,同时也表明这个世界的节奏太快,我们更需要以慢的方式来重新打量和体验生活。由这部小说,我想起了昆德拉的那部《缓慢》来。不过,库切的这部小说更加生活化,更加生动具体,还呈现出澳大利亚文化的边缘性和封闭性,以及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景观。《慢人》总体上说,仍旧是一部不失水准的作品。

  库切还出版了自传三部:《男孩》(1997)、《青春》(2002)和《夏天》(2009)。他的自传详细描绘了他成长的时代和环境,语言冷峻、精练、准确、生动,回忆了他从少年、青年到壮年的成长,以及求学与漫游的岁月,对理解库切的作品十分重要。库切还出版了两部散文评论集《陌生的海岸:文学散文,1986-1999》(2000年)和《内部运作:散文,2000-2005》(2007年),对当代文学和文化有着犀利的真知灼见。

  2007年,库切出版了自己的第10部小说《凶年纪事》。上两部小说都是将背景放到了澳大利亚,但是这部新作,则再次将目光对准了南非。小说描绘了一个老作家和自己的女秘书之间的私情,以及女秘书的男友对老作家的嫉妒,这三个人在一种封闭狭小的环境里的纠葛。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形式感,出版的英文版每一页都分成三个部分,之间被一条细线所隔开。第一部分是库切本人给书中的主人公、那个老作家所撰写的关于当代世界各个重大主题的论文片段;第二部分则是老作家的日记,描绘了这个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对性爱的痴迷和畏缩、对生活的寻求;第三部分是自己的女秘书安妮和她的男朋友亚伦对老作家的描绘,使整个文本变得立体、丰富,互相有着参照性。无论是对日常生活的描述、对老年人的心理描绘、对性爱嫉妒的挖掘,对当代世界诸如恐怖主义、种族主义、保护动物、国家和民主等等重大主题,都有涉及,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小说。

  库切是当代英语世界的重要小说家,他的重要性在于他总是秉承独立、自主的意识,见解犀利,总能发出个人的声音。他不为历史所羁绊,也不和现实苟合,不为权势所欺压,也不会去迎合任何流行的东西。他的小说文本有趣而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在现代主义小说技巧和后现代小说观念之间自由穿梭,创造出值得分析和咀嚼的小说作品。库切能够在全球化多元文化混杂的时代里,去呈现全球景象下的人类状况,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作家。

以上内容已发表于《星火》2017年第5期写作课栏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J·M·库切——从迷茫的青春到政治寓言
英国布克奖1969年
难在选择
南非在黑人治下凶杀强奸肆虐 白人面临种族灭绝
世界上最可怜的白人,南非白人如何从天堂跌入地狱
南非,种族隔离有多严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