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心 · 文化推荐|科塔萨尔的精神流浪

“我总是翻过来看世界的,我仿佛是个在时间的水浪中站在黑色船头冲刺前进但又否认那时间水浪存在的令人目眩的驾驶员。”

本文发于《文心》第31

本文约3680字,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书封 | 图源网络

《跳房子》是阿根廷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的代表作,被认为具备后现代主义倾向,1963年首次以西班牙语出版。书本讲述的是一名为奥拉西奥·奥利维拉的阿根廷知识分子的故事。他任性不羁,从阿根廷来到巴黎这一“文明中心”试图寻找人生更高的真理,然而却发现自己与这里格格不入。万般失落的奥利维拉回到自己的祖国阿根廷,然而无论是阿根廷还是巴黎,他对真理的苦苦求索始终未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全书分为「在那边」、「在这边」与「在别处」三节。

「在那边」

“那边”,是主人公奥利维拉称呼巴黎的方式。这一部分讲述的是奥利维拉在巴黎的生活。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乌拉圭姑娘玛伽。与奥利维拉不同的是,玛伽来自社会底层,学识不深。在巴黎,奥利维拉与一群同为知识分子的朋友组成了“蛇社”。在“蛇社”,他们谈论文史哲,辩论蒙德里安和克勒谁的画作更好,欣赏房间内画框上的树影,出神地盯香烟上下飘荡的烟雾,和着《四点钟的舞会》小酌伏特加。

“蛇社”谈论的话题玛伽从来都不懂。然而玛伽却对事物有着精灵般的领悟力。在一次奥利维拉与玛伽的谈话中,奥利维拉表示自己这样的知识分子是不会跳进塞纳河自杀的,因为自己的危险是“形而上”的,而玛伽却表示,“还有形而上的河流呢,你会跳入这样的河流中的。”

此外,奥利维拉还逐渐发现,巴黎表面的繁华深处,不过亦是同样正在腐烂的文明。“巴黎就代表一种盲目的伟大的爱情,令我们大家迷恋,但它总是带有那么一丝涩味,一种苔藓味。”

「在这边」

“这边”,即是奥利维拉的故乡阿根廷。「在这边」讲述的是奥利维拉由于对巴黎失望透顶而回到祖国阿根廷的故事。他与昔日好友特拉维勒重逢,与自己的前女友一同住在特拉维勒家对面的旅馆。在特拉维勒与其妻塔丽坦的帮助下,奥利维拉在马戏团找到了工作。三人常在一起讨论对人生的见解。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奥利维拉却逐渐在塔丽坦身上发现了玛伽的影子,并由于一次意外吻了塔丽坦。在这部分的结尾,奥利维拉在房间内布置好“防线”,防止特拉维勒进来报复,坐在窗台上,看着房间窗台正对的地面上跳房子游戏的“天”格,不知是否会跳下去。

「在别处」

「在别处」又名“可以放弃阅读的章节”,从这里开始故事不再按照线性发展,而是汇集了一些对前面章节进行补充说明的报刊资料、详具的人物对话,以及代表作者本人哲学思想的「莫莱里的思考」。这一部分被视为整书的思想精华,集结了大量作者对人生及存在的抽象思考,是科塔萨尔理论的集中体现。

书名曰《跳房子》,要义便是在于其奇特的阅读方式。作者为读者提供了两种阅读方式,第一种是普通方式,从第一章顺序地读到第五十六章结束。第二种是按照作者提供在书目内的“导读表”,在不同的章节之间跳跃着阅读。这样一种读书方式将五十六章之前的具象故事发展与之后的抽象哲学思考打乱融合在一起,照译者孙家孟老师所说,是“描写生活经历的表层和揭示隐秘关系的深层的交叠”

《跳房子》导读表

两种阅读方式带给读者的是截然不同的体验。

在第一种读法中,开篇即描述奥利维拉在巴黎的生活,将读者代入主人公的生活情境。结尾的时候,作者留给读者的,是奥利维拉最终是否跳了下去的悬念。

而第二种读法,开篇是这样的:

“对,可有谁能够治愈我们那无声之火,治愈我们那夜晚走出斑驳的大门和狭小的门道,在于歇特路上奔跑的无色之火,治愈我们那舔着石块,在门框中窥视的无形之火呢?……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这是否就是我们穿过永远无误的方程式和顺从的机器,朝着欺骗跑去时进行的写作。然而,自己问自己是否善于找到习俗的另一面,或随着快乐的控制论的大流走是否更有价值……反抗、服从、焦虑,这些都是人间食物,都包含着二元论。”

这样的开篇将读者直接从主人公的个人情境里抽离出来,置身于更宽广的人文世界,把全书一以贯之讨论的“存在”问题率先抛了出来。而第二种阅读方式的结尾,则是“从第131章到第58章,再到131章,再到58章,再到131章……”如此循环往复,永无结束。

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跳房子》无疑是一本晦涩的书。科塔萨尔在其中所展示出的场景之丰富、学识之广博,无不令人感到阅读的冲击。历史、哲学、科学、文学、政治学、音乐剧、绘画以及心理学的知识被科塔萨尔囊括在书中。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法国文学评论家热奈特用“聚焦”这一概念将叙事视角分为三种情况:零聚焦、内聚焦与外聚焦。零聚焦即类似于一个全知视角,叙事者如同上帝,能看到每一个人物的视角及其内心动态。内聚焦即叙事始终从一人视角出发,叙事者只能知道这个人视角下的事及其内心动态。外聚焦即从一个客观的视角或多个视角出发完成叙事,叙事者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只陈述他所见到的事物,不窥探人物内心。在叙述时,科塔萨尔很显然在各种叙事方式中灵活穿梭,时而是主人公奥利维拉的视角,时而是一个全知视角,时而又是一个第三人视角对事件发表评论。

对主人公的「追寻」及西方文明的没落的描写在第二十三章节得到了极致体现:奥利维拉被一场钢琴独奏会的海报吸引,演奏者自称是“金奖获得者”,自诩自己的作品是“纯粹灵感的产物”、“预示未来的调和主义”以及“近代音乐史中一次最深刻的革新”。奥利维拉起初对这一独奏会抱着期望,然而全程听下来,钢琴家那拙劣的技艺只令他倍感失落,仿若“拉线木偶”

除了这些,书中无不充斥着对现实世界的讽刺。例如这位“金奖获得者”的钢琴大师名字居然与“死亡”同音,奥利维拉的好友特拉维勒的名字寓意是“旅行者”,然而他“除了偶尔到过蒙得维的亚和有一次去过巴拉圭的亚松森之外,他在阿根廷从未动过窝,……都四十岁了,但他仍然住在卡奇马约大街” ,以及奥利维拉因为忍受不了玛伽的”无知“而离开她,但却在回到阿根廷后在其他女人的身上处处都能发现玛伽的影子——玛伽那如伊甸园精灵般的天真,恰恰是奥利维拉在「追寻」中最需要的

总而言之,奥利维拉对独奏会的期望就像他曾对巴黎抱有的期望,那高调自诩的独奏会没有令他得到满意的结果,正如巴黎也没有。从那一刻起,“奥利维拉最后总算是明白过来了,自己为逃避个人感觉,躲进一条形而上的河里所做的努力完全白费劲了。”

科塔萨尔出生于1914年,父亲是阿根廷驻比利时大使。一战后父亲带着全家回到了祖国阿根廷。这之后,青年时期的科塔萨尔身经了阿根廷国内压抑的政治氛围,后流亡旅居欧洲的经历又使其目睹了二战后西方文化的毁灭,这一切都促使他开始反思西方世界曾建立起的价值观。这一系列思考被科塔萨尔记录在《跳房子》中,浓缩成“奥利维拉”的故事。科塔萨尔曾说,“《跳房子》差不多是我在巴黎的十年生活和在那以前岁月的总结。”书本中,奥利维拉也「那边」和「这边」之间不断追寻,现实世界里,科塔萨尔也在追寻“存在的意义”。

20世纪六十年代左右,文坛出现了一批吸引世界目光的拉美作家,他们中以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卡洛斯·富恩特斯以及胡里奥·科塔萨尔为著。

这批青年作家在写作风格上独树一帜,以深刻新颖的主题与绚丽奇幻的叙事手法赢得了世界的关注。他们的作品混杂着拉丁美洲潮湿的人文风情,反映拉美沉重的社会现实,直指国家最深部的疮痍,或作为个人呼吁与讽刺,或作为政治抗争的一部分,在文坛掀起了一股拉美文学之风。这便是“拉美文学爆炸”

六十至七十年代,拉丁美洲在刚刚结束的冷战中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古巴革命与美国对猪湾的进攻更是使得这一地区成为意识形态上的争锋之地。军事独裁政府在不同势力的扶持下相继上任,又倒台,国内社会连续不断的游击战与革命成为这些作家反思的源泉。

因为作品尤为晦涩,翻译便不是件易事。由此导致中国读者认识科塔萨尔的时间相较其他同期拉美作者晚了十年。直至1996年,才由孙家孟教授经云南人民出版社的“拉丁美洲文学丛书”介绍至中国。

如果说马尔克斯与略萨的作品中裹挟的是由于殖民过程所带来的混合魔幻的拉美风土人情,进而对军事独裁政府的反讽与抨击,富恩特斯的作品表现的是墨西哥民族的传统文化,那么科塔萨尔的作品则表现的是现代拉美青年对未来的思考。正如钱孟悦老师曾表示的,科塔萨尔的作品体现的是拉美现代文化人对”真实性“的追求。象征着更多的拉美青年在“正确发展道路”上的思考,是现代拉丁美洲精神所在

初读《跳房子》倍觉难懂,科塔萨尔对文字的把玩仿若操纵木偶的那根线,在他手中轻巧随意,而读者穿行其间如身临迷室,不知所措。然再次回顾这些思想脉络,这部作品的精细之处便可得到一种更深层的体会。三次回味品读,书的韵味便再深一分。如此反复,读者渐渐也不再觉得是在“被把玩”,而成了主动的品味者——这也正是科塔萨尔对作品的希冀,希望读者是“合谋者”而不是被动者。虽然作者仅给出两种建议的阅读方式,然由于本书内容的庞杂,涉及范围之广,人物思考寓意之深,作为具有能动性的读者,我们依旧可以读出自己的方式。是曰,书常有,哈姆雷特亦常有。

参考文献

1.程秀娟.(2016).《跳房子》的叙事艺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

2.柯宁.(2021).视频广告的叙事特征研究. 视听(03),197-198.doi:10.19395/j.cnki.1674-246x.2021.03.091.

3.钱孟悦.(2005).略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

主笔 | 李烨

文编 | 邓龙彦菲

美编 | 李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拉美“文学爆炸”四大主将之一科塔萨尔:像孩子一样讲话
5 拉丁美洲文学丛书
我们扒一扒科塔萨尔的《跳房子》
科塔萨尔:纯真孩童、杰出知识分子和广场上的诱惑者
没看过这7本书,好意思说知道拉美文学爆炸?
读者来稿|作为整体的拉丁美洲小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