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彼得·汉德克:“新闻与文学的结合一文不值”

文学有大益



图片来自于网络

2004年,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获诺贝尔文学奖,她感觉到的“不是高兴,而是绝望。”耶利内克表示:“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或许,这一奖项是应颁发给另外一位奥地利作家,彼德·汉德克的。”仿佛是印证了耶利内克的这种说法,瑞典文学院公布汉德克荣获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并给予他的评价是:

“在他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中用语言独创性

探索了人类经验的边界和特殊性。”

汉德克怒怼诺奖颁给鲍勃·迪伦

而就在一年前的同一时间,汉德克到访中国,当时恰逢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被问及如何看待一名歌手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时,汉德克嘴下毫不留情直言道:“这是个巨大的错误!鲍勃迪伦确实很伟大,但他的歌词没有音乐什么都不是,诺奖评委的这个决定是在反对阅读,甚至是对文学的侮辱!”仿佛是对这位作家说法的认可,这位怒怼诺奖的作家,拿到了诺奖……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活着的经典”。1973年获毕希纳文学奖,2009年获卡夫卡文学奖。著有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重现》《无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剧本《骂观众》《卡斯帕》《形同陌路的时刻》等。


“骂”君特格拉斯


汉德克出生在奥地利克恩滕州格里芬一个铁路职员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为了读书,汉德克进入了免费的耶稣会学校。对于穷孩子来说,做牧师是当时唯一一个能去上学的机会,因为牧师学校不用花钱,为了这个机会,汉德克撒了八年的谎,汉德克在后来也坦承说自己从未想过去当一名牧师,自己并没有履行作为一名神学院学生的义务。

1961年,汉德克考入格拉茨大学法律系,求学期间成为“城市公园论坛”文学活动的积极份子,后加入“格拉茨文学社”。汉德克似乎从那时起就对现状十分不满,他的用词的辛辣和毫不顾忌别人的毒舌已经在文学社中出了名。1966 年在“47 社”普林斯顿笔会上更是“怒怼”老一辈文学家们墨守成规,指出现下德语文坛中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因循守旧、毫无生机。说白了就是在怒怼当时的所谓有资历的作家们自立山头,靠着互相吹捧吃着老本。据说,被怼的人当中就包括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铁皮鼓》的作者君特格拉斯。

年轻时候的汉德克

要让别人记住自己,喜欢和讨厌都是两个极端。要让别人讨厌,直戳别人痛处自然是最有效的办法。而汉德克的这一怼,直戳当时大批老一辈文学家们的痛处,自然也就引起了大批文学家的注意。借用这次笔会的影响,汉德克顺势发表了小说《大黄蜂》,“愤青”作家崭露头角。


“骂”观众


1966 年汉德克发表说话剧《骂观众》一举成名,这部作品的面世对于戏剧界来说无疑又是极大的冲击。

《骂观众》1966年在Theater am Turm Frankfurt首演第二场

《骂观众》全剧没有传统戏剧的故事情节和场次,没有戏剧性的人物、事件和对话,只有四个无名无姓的说话者在没有布景和幕布的舞台上近乎歇斯底里地“谩骂”观众。

但只要你沉浸进去阅读或是看剧,起初会令人十分不爽,甚至怀疑自己为何坐在这里被骂,但随后你便能体会到什么叫欲怒不生,欲走不能。

“当观众们进入那个为他们而设的空间时,他们期待着出现那种演出之前的熟悉的氛围。也许在那大幕之后,甚至还能听到某些物体的响动,这些响动要使观众产生一种舞台布景正在被移动和挪正的错觉。”

——《骂观众》

《骂观众》

汉德克的愤怒一直存在,他太想告诉我们,一直自诩聪明的自己一直以来都被传统的观念所束缚,这些观念让我们失去了思考能力。通过谩骂,他想让我们意识到这些束缚我们的东西:譬如说小说就应该具备六要素、诗歌就该工工整整、女人要嫁人、男人要娶妻……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的传统观念,但很少有人能够反思这些观念究竟为何而来。在他看来文学的作用是不断的明白自我,汉德克深知:只有大声骂,才能让人及时醒过来。


“骂”媒体


70 年代初期,汉德克开始关注人如何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困境,这时期主要作品有《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和《无欲的悲歌》等等。进入 70 年代后期,汉德克回归家乡奥地利萨尔茨堡,不接受任何采访,与外界几乎断绝联系,叙述的核心转变为主体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例如《缓慢的归乡》以及《圣山启示录》;进入 80 年代,汉德克开始离群索居,更亲近自然,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重现》《试论疲倦》开始表现出他对文学的困惑,他的自我封闭实际上是对现实社会环境的深刻反思;90 年代以后,汉德克回到巴黎近郊的家中居住,国际形势风云变化,南斯拉夫战争、苏联解体这些大事件都引起了他的关注,同时也因为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问题,他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反对汉德克获诺奖的海报

2019年12月初,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会的一位成员,瑞典作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Gun-Britt Sundstrom表示,自己反对将诺奖颁给汉德克。而这场风波对来源,即是他对于塞尔维亚的政治态度。

面对争议,汉德克自己并不认为笔下关于南斯拉夫的任何一个字应该被人谴责,因为那只是文学。面对越来越多对于他政治观点的争议转而对他进行批评,汉德克勃然大怒,不仅表示将拒绝任何媒体的采访和回应要求,并怒声回应媒体道:“新闻和文学的结合是可笑的,一个连自己文章都未读过,便大肆宣扬自己有政治偏见的报道是一文不值的。”

汉德克对于媒体以偏概全、片面的媒体报道是十分反感,媒体的推波助澜更是让他愤怒不已:

“文学语言是自然的,是人性的、感性的、理性的语言,是一种原初的、可持续的语言。而新闻的语言却是人工的、习得的、教条化的语言。当今的文学时常有一种被训练过的感觉,就像是人们在学校里学过如何写作,这是不太可能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和学生,有时候老师会敲一敲学生的脑袋,但有时候又会抚摸、安慰一下,如此往复。文学不是人为故意的东西,而是世界的中心。作家会假装自己的头脑并不完全敞亮,虽然并不是这样。所以人们最好必须去仔细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千字深度解读诺奖:为什么是托卡尔丘克和汉德克获奖
试试把这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陪跑团)写进高考作文里
诺贝尔文学奖|毛尖:在讨好的年代,汉德克的坚硬尤为难得
张亦霆丨汉德克:诺贝尔的文学伴郎
人人阅读 · 倡议废除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一个惯于打破“法则”的写作者
文学,是不断明白自我的手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