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分钟 带你认识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
他是谁?
最具有影响力的德语作家之一: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73年获毕希纳奖,2009年获卡夫卡文学奖,2014年获得国际易卜生奖。
披头士爱好者/国际知名“愤青”/少年成名/争议不断
作品概览
1966—— 《骂观众》《大黄蜂》
1968——《卡斯帕尔》
1971——《骑马走过博登湖》《混响曲》
1972——《无欲的悲歌》《短信长别》
1974 ——《不理性的人灭绝了》
1981——《漫步乡村》
1986——《重现》
1991——《形 同 陌 路 的 时 刻 》
1995——《为 永 生 筹 划 》
1999——《独 木 舟 之 行 或 战 争 电 影 的 剧 本 》
2003——《全 天 爵 士 乐 》
2006——《迷 路 者 的 踪 迹 》
已出版的中文作品
《骂观众》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无欲的悲歌》
《左撇子女人》
《形同陌路的时刻》
《痛苦的中国人》
《缓慢的归乡》
《通往第九王国》
《试论疲倦》
人物关键词
反叛
关于称谓,他既不喜欢“先锋”,也不喜欢后现代,他说:“我认为我是一个古典作家。
1942年出生于奥地利格里芬一个穷苦的底层人家,为读书,就读于免费的耶稣会学校。毕业后本应顺利成长的成为一名牧师的汉德克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反叛,他说:“成为牧师从来不是我想要的。”
1966年,一部《骂观众》横空出世,他说这部剧他在22岁时用6天写完。几乎完全摒弃了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传统戏剧“三一律”规则,放弃了的道具,布景,甚至是故事,还要讽刺地说:“时间,地点和情节在这里统一,因此,这部剧是古典的。“
前两年火爆的英剧《伦敦生活》以打破“第四堵墙”的手法,叙述了女主人公的种种内心独白,搭建了与屏幕后的我们的对话桥梁。而汉德克在1966年的这部剧中全当剧作与观众之间的“第四堵墙”从未存在过,彻底抹去了舞台与观众的界限.像披头士的那首歌《I want to hold yourhand》,他打破了那堵无形的墙握住了观众的手,将他们拉进了一个新的世界。
第四堵墙是什么?这第四堵墙说白了就是横在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一道无形的墙。有了这道墙,演员知道自己在演戏,观众知道自己在看戏。而彼得。汉德克的《骂观众》就是拿着大锤击碎了这道屏障。一把把观众拉到了跟前,戏剧不再是某种暗喻,它无比真实的发生在当下。
革新
“如 今 ,我 不 论 作 为 作 者 还 是 读 者 ,都 不 能 满 足 于 那 些已知的表现世界的方式。一种方法对我来说只能采用一次,而模仿这种方法则是不可取的。一种表 现方式若被二次运用的话,便不再有新意了,最多是一种变体。”
——《我是一位象牙塔的公民》
彼得汉德克写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反传统的“说话剧”:如《骂观众》
反传统的叙事:
如小说《推销员》。其中既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冲突,合理的人际关系,也没有丰富的人物角色。唯一的主角即“我”—第一人称叙述者。这一改变打破了原有小说中的虚构世界,重现了他的真实,也可以说是世界的真实。
“新主体性”文学:
“新主体性”文学,简单说就是一个“我”字。文学主体从“我”的经验,“我”的状态,“我”的感受,“我”的情感,还有“我”的自我世界观的探索。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伴随着“新主体性”文学的发展,彼得·汉德克的写作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借由对自然与外部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描写,展现主体内心的感受与体验。
在5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与其说他是求新,毋宁说他是求真。他不是为了变化而去改变什么,而是在不断的追寻真实的路上探索。而求真,也不仅仅是他一以贯之的审美原则,也是他的的处事哲学。
1.
梁锡江是彼得.汉德克在2016年来华的翻译之一。在被采访时他说说他的感受是“老头挺倔的”。
“汉德克本人就是这样一个较真儿的人。他觉得这个事不对,他就不想做。当时主办方请他出席一些活动,有的他就没有配合。另外,由于中国观众对其作品了解不多,所以有几次访谈的记者、嘉宾其实没读过他的书,他就觉得无法对话,不太高兴。”
2.
在被问及如何看待一名歌手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时,汉德克直言不讳。“这是个巨大的错误!鲍勃·迪伦确实很伟大,但他的歌词没有音乐什么都不是,诺奖评委的这个决定是在反对阅读,甚至是对文学的侮辱。”
3.
2016年来华参加采访时,被反复问及《骂观众》,彼得.汉德克直言:
“你问的都是我50年前写的书,为什么不能谈谈我的近作?”
相信大噶也看出来了,就是这么一个real耿直的老爷子,有时候也不好意思的说“我的缺点是太没耐心“,但改是不可能改的。
END
本次介绍就到这里,更多了解还请读书。
参考文献:
[1]聂军.彼得·汉德克的戏剧艺术[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9(06):10-21.
[2]聂军.感受真实,重塑经典——认识彼得·汉德克[J].外语教学,2018,39(02):96-100.
[3]刘天舒,刘颖.从语言批判到文化内省——论彼得·汉德克的文学之路[J].鸡西大学学报,2015,15(03):120-122.
【棱镜叙絮】第 4 期
文字策划:卡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人阅读 · 倡议废除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一个惯于打破“法则”的写作者
文学,是不断明白自我的手段
关于两位新晋诺奖得主,你不得不知道的10件事
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后,作品继续探索人心,文学让思考更有力量
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德·汉德克前身是诗人,1983年就亮相《诗刊》
六千字深度解读诺奖:为什么是托卡尔丘克和汉德克获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