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亚平:重塑新世纪世界文化版图(3)

    否定主义美学

  吴炫

  吴炫的理论和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吴炫的理论是一个在跨学科领域做出现代穿越性和系统性示范的学者。吴炫在哲学上提出自己的“本体性否定”理论,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延伸到美学领域、文艺学领域、文学批评领域,而且与经院化的阐释西方理论的研究构成区别。吴炫教授的跨学科研究不是参照西方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那样的跨学科研究范式进行中国化移植,而是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和渗透性产生的学科关系理解进行的学术努力。

  2,吴炫在理论原创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变革方面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自主创新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吴炫认为百多年来中国学者在理论创新上的最致命的问题即是在原理和基本理论上摆脱不了对西方理论的阐释性依赖,也摆脱不了对传统儒、道、释哲学的情感性依赖,从而缺乏一个理论家必须具有的对现有理论进行以自己理论问题为出发点的审视和批判的意识、能力。他的《本体性否定》著作和《评中国现代若干理论创新方法》的论文,不仅试图纠正中国传统的打倒、破坏、虚无等否定观的“非创造性问题”,而且也试图突破黑格尔的辩证否定中的“一般性质变”对“原创性质变”的遮蔽问题,从而将“扬弃”、“融会”等一般创新方法与“独特问题——理论批判——观念创造”的理论原创方法区别开来。吴炫教授认为中国的学术评价系统至今没有将学者的个人化的、原创性的理论的产生作为最高的学术成就来对待,是造成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不能拿出自己的现代原创理论与西方对话的原因。

  3,吴炫教授的否定主义美学和文艺学已被一些学者作为价值尺度和方法论运用到学术研究中去,从而突破了中国学者只能运用西方理论的研究格局。

  身体美学

  陶东风

  身体以此在而生成意义,非心灵的存在不依赖于心灵对它们的感知。陶东风以身体哲学作为发展一种现象本质的身体逻辑论的基础,他认为时代的语境转向决定了美学对象转向,语境发展决定美学发展。他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身体美学》文论中,把后现代哲学解构观作为中国后现代状况身体美学结-解构观的研究重点。他的主要论观是:(1)从文化语境上看,消费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宗教与意识形态教条在界定、规训、控制身体方面的权威性的削弱,身体正变得越来越自由,越来越不受宗教或政治的控制。(2)不解释身体就不可能有适当的能动性理论。(3)身体的审美化于是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文化思潮。视觉文化与身体文化就成为现代消费文化的两翼。(4)在这个缺乏稳定性的后现代消费社会,我们对于自己身体的意识也不可能稳定。(5)以身体为核心的视觉图像工业开始兴起。

  陶东风为后现代语境与新美学之间的生成关系与阐释层面的探讨,奠定了他在开启新世纪中国新美学范式进程中的创始地位,使他成为“新身体美学阐释学”的代表人物。

  比较美学

  张法

  只有在多元思想过程之中,思想本身才存在。文化差异决定了文化跨域。张法的非平行“间性比较美学理念”是差异哲学构架下的美学界域的最新扩展。他的《比较美学:中国与世界》文献是对当代中国比较文化领域的总览性探究,他以一种多元的本体论思维扩展了与跨文化内在场域的关联,其重要论观包括:(1)美学,作为一个西方的学问,随西方文化的全球化而达了全球性的遍及,但其最终的确立,却是需要世界各文化的在新形势下碰撞和交流中形成一种新的形态,而这种新形态一定要经过这种跨文化比较之后,才会真正的产生。(2)从全球化时代的本质、走向、要求来说,与之相适应的比较美学,应是各文化之间的交互比较,而不仅是各非西方论与西方进行一对一的比较。(3)美学共时地一道呈现出来,一种比较的语境就形成了。比较美学具有想象创造的力量和先锋突破的作用。

  生命美学

  潘知常

  人生是在有意识地经历着它自己的存在。后现代思维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二元论的解构,必然对多元个体权力的尊严、爱和生活的意义的建构。潘知常以一种全景的参照对人的个体之存在,进行了美学向度的重探。《为信仰而绝望,为爱而痛苦:美学新千年的追问》代表了他的主要观点:(1)中国美学已入大限,也已经走到历史的尽头,只有借鉴西方的思想资源,才可能完成新的凤凰涅磐。(2)美学应该被补上的极为重要的也是唯一正确的新的一维至此也就呼之欲出,这就是:信仰之维、爱之维。

  现象学美学

  金元浦

  多元与间性本质是“差向化”与“一体化”的对立同一,双方均以自身的他物为存在。金元浦以现象学主体间性高度完备的哲学体系,来推进中国当代文学交融范畴建构新方向的探索,开辟了有重大生产性思想资源的新途径。他的《文学的“主体间性”》文论是在新世纪条件下对现象学的新层面理解。概括为:(1)主体间性的出场则是哲学对现实的挑战的回应。它反映了当代哲学发展的一般倾向――回到生活、回到实践、回到人的生存本身。(2)巴赫金在构建主体间性时对于历史和意识形态视角为我们研究主体间性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参照。(3)文学的主体间性表征了客观性是主体之间在文学交流中达到的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是主体共同面对客体协同的结果,是文学解释共同体一致认可的解释的合理性。(4)文学的主体间性只能在文学交流的审美实践中获得。主体间性具有一种“知识的人类学性质”,它所指向的是使文学解释具有普遍有效性、客观性、共同美感的质素,这是一种文化的、文明的、社会性的人类学的性质。

  生活美学

  潘襎

  美的本质是生存现象界与超验界所统一的此在生成。理念的创生是在过程增长的互相矛盾差异的各种可取元素的综合中。《中國傳統文人生活美學的當代課題》文论代表了潘襎试图为美学的超越性转向提供广泛的现象领域应用场域,以及对美学的心界与物界的边界跨越作出创造性方向的思想框架。主要论点: (1)中國傳統文人從書寫的日常美學,發展為一套完整體系,滲透到繪畫,最終在諸多領域中開展其審美態度,諸如茶藝、花藝、焚香、戲曲。生活品味的硯台、墨條、器皿等書齋間的賞玩器具,都與傳統中國文人的審美態度密切關連。(2)傳統文人生活美學的危機在於傳統精神的體驗不足,也就因此,這種傳統生活美學的精緻性被外化為技術,那種根源性的創造力失去其承載自我的能力。其根源原因在於欠缺基於「藝」的深刻認知以及由此認知所產生的創造性。其背後的原因在於傳統「諸藝」典範的消失。(3傳統文人生活中存在著許多日常性與脫日常性的意義。(4)遊戲性與生活性其實是中國文人生活美學的基盤。(5)傳統人文生活美學的現實存有性與創造性以及通透於人與宇宙關係的態度,值得在當下多元藝術觀中再次深刻反省。

  女性主义美学

  文洁华

  思想体系包容着一个新体系生成的基元。文洁华超越西方女性主义批评观念的探求,是以“孔子本人论乐的美学观点,对西方现当代艺术可能提供参考”为基础,确定其差异再确定其超越。她所提出西方艺术研究视角的比较观是本源性的新路径。《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现代艺术的处境再思孔子乐教的智慧》文献涵盖了她的基本观点,主体部分包括:(1)当代艺术只化约成为艺术自身;(二)离开了感知的审美经验,当代艺术沦为概念或哲学、口号与宣言。(2)笛卡儿式的美学,应被修正为「交互主体性」的美学。因为人类主体原就带有社会性,与世界不断有着内在和外在的交流。(3)环境美学还未进及儒家礼乐之教中人与天地同情共感的内在深度。西方当代艺术或许也应考虑这种有价值共识的,条件性的开放性及包容性。

  艺术现象学

  高宣扬

  存在的本质是存在的方式。高宣扬阐发的艺术本质观,在形式本体论方面表现出新的思维界域。他确认,在现象学的理论和方法中,实际上沉淀和结晶了现当代艺术对世界和对创作本身的基本观点。《现象学与现代艺术的互动关系》涵括了他核心的理念,包括:(1)现象学,决不是只属于少数现象学家的垄断专利,也不是限于哲学领域的狭隘反思模式,而是源自自然的思维和创造。(2)现象学认为,艺术,作为人类生活世界中呈现的一个现象,是艺术生命本身的自我显现的结果。(3)艺术作为艺术创作,固然具有它本身的艺术特质,它是同生活、世界、生命本身的自我呈现及其从'被遮蔽'到'无蔽'(去蔽)过程息息相关;艺术从本质上看,就是艺术自身,作为一个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现象的一种自我显现方式。

  先锋文化批评学

  朱大可

  存在就是解构。朱大可的先锋文化批评主义是通观中国当代文化体制主义全貌而进行现象解构的本体所在, 他提出的“文哲解析观”体现出他主导在文化哲学外部与内部共同改造文化。这是他融合哲学、重新扩展文化批评边界的显著特色,他这种文化与哲学互为解-结构的多元批评主义,具体表现在他《中国的文化战略需要新的“改革开放”》文献中,主要体系包括:(1)中国文化产品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建立在人类的,或者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的基础上。(2)文化现状面临着一个很严重的文化传承的危机。(3)重掘传统文化中被忽略的精华。(4)传统文化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局限性就在于它当中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糟粕。(5)中国当下的文化危机需要靠新的“改革开放”才能够完成,也就是要实施对内继承、对外吸纳的双轨制。兼收并蓄,博采民族和人类的文化精髓,这是唯一正确的文化战略。
朱大可在阐扬中国传统哲学对文化留下的真空的同时,批贬了单元化的文化功能与学腐机制主义倾向,这使他理解的世界性后哲学文化情景,呈现出一种中国-世界文化式的新超批评格局。它的源起、扩展和演替形成普遍的启发与反思。相比学院机制主义只转释而缺乏创新的学术内状,朱大可称是由镜式到剑式递进的带来跨域批评范式的先锋文化家。

  后文学

  王健

  王健在后设的意义上发挥了“后文学时代”这一概念,他认为后文学的概念变化对当代文学发生影响的重要方面在于连带消解的发生。

  他的《“后文学时代”:文学等级秩序的崩溃与文学经典主义的消退》文论主要论点:(1)经典文学观,确立了文学在社会文化系统中拥有较高的等级地位,它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2)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是互相对立的。但大众传媒一直在致力于消解这种对立,这种对立开始日益淡化。(2)非语言传播方式的出现,会颠覆文学的文字本位主义;而网络这种数字化媒介的出现,则要颠覆文学的印刷本位主义。

  后形式诗学

  陈仲义

  只有通过语言意义(符号),才能确定人与世界的本体结构。陈仲义是第一个倡导和运用现代符号哲学概念转化为诗学与意义结构探讨的诗学家。他将后现代哲学、图像符号美学的探讨与结构范畴融为一体,使文学扩展到整个新文化领域,以揭示诗歌和诸领域之间的互通性。《互文性与符号性并置交叠——以《草木诗经》为中心探窥“图语诗”》文献全面反映了陈仲义深入研究符号和互文性的关系的代表性成果,他认为互文和图像符号化之间的界限是意义的再划分。他主要论点包括:(1)微观互文性,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渗透,不仅能够使一连串的作品复活,能够使它们相互交叉,而且能够使它们在一个普及本里走到极限意义的边缘。(2)符号性并置与交叠,当互文性逾越出语言框架,或某些符号元素加入,互文性文本就移向符号性文本。(3)互文性文本及符号性文本为张力提供了无限场域。面对图、语、诗三者之间:拟仿与借鉴、竞争与制约、互补与离散、互动与隔膜、冲突与平衡的复杂关系。

  新地域文学

  李少群

  地域结构与文化特征既有联系又有区分。李少群以地域多元决定文化多元这一特征,从本质上剖析了地域文学写作界域的重大转进。她主张,文学的地域性研究,既有坚持民族文化独立、维护文化多元的深远战略意义,又包含了对当下文学发展问题的思考。《拓展地域文学研究的诗学格局》文献集中呈现了李少群关注在地域文化处境中的诗学格局的变革与前景。她创新性观点包括:(1)地域文学既需要有“纯文学”视角的精密的文本分析,也要把握其与社会、历史、民族和宗教等多样外在因素的关系。(2)在地域性研究中我们既要关注、了解文学现象及其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外部动因,也需要准确深细地把握其文学本体的内在机制和艺术构成特征。(3)在地域文化的意义层面上,传统的形成并不只赖于自然条件与人文地理因素,文化在积累的过程中,还同时在不断地与其他因素相融合而生成其新质,丰富其空间层面,促进其传统性的生长与成熟。

  新叙述学诗

  孙基林

  意义世界永远是处在语境世界之中的,以符号显现意义的本体就是回归叙述本源。孙基林把叙述与非叙述之间的划界标准作为判断世界前沿叙述哲学主张的基础,他强调,诗的叙述与叙述的诗学愈来愈成为一个十分紧要且须严肃面对的实践与学术问题,不仅在中国语境中的诗歌书写和理论的视域,而且在整个世界诗学理论和叙述学界,或许都正在成为一个前沿话题。他重要标志的《本体性诗歌叙述与其诗学论说》文论, 致力于研究叙述哲学和解释学二者的性质与特征的结合,并重点断言近年来的诗学革新将叙述本体作为形式本体推进到生成的形态。理念包括:(1)作为艺术方式的本体性叙述,是指以叙述为本或中枢的一种诗歌艺术方式(2)走向过程的诗学自然消解了以终点、目标为终极价值指涉的象征性,而内在地构成一种叙述性诗学。(3)叙述性诗学是新时期诗坛既象征性诗学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艺术方式,同时也是回归事物和生命本体之后内在必然具有的思想方法。

  本书以上所选编的学术历史资料包含了很有方向性的观点,同时也包含了一些需要深化探讨的维向。

  世界要存在,就必须要有适时的、应该有的新的意义。

  陈亚平

  成都,2014年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1世纪中国先锋诗歌十大流派”扫描
徐畔:中西诗学的“意象”交流
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
什么是真正的问题? ——也谈“主义”和“朴学”之争
梅洛庞蒂哲学和美学思想
徐杰:口头诗学的语境范式与文艺观念的理论重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