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暗恐研究

一.导言

不同于传统的哥特小说,爱伦·坡颠覆了自贺瑞斯·华泼尔以来的哥特小说传统,将哥特小说推向了一个新的维度。不再满足于对超自然力量和阴森恐怖场景的描述,坡将恐怖的范畴从外在现实化转移到了内在心理化。在他看来,恐怖不仅仅应该是“日耳曼式的,而是心灵式的。” (Brooks, Lewis, and Warren  356)为了达到震撼心灵的恐怖效果,他继承并开创性地将阴森恐怖的场景和黑暗的心理描写结合在了一起。因此,他也成为了“第一个开掘人类意识最深处幽暗领域的人。”(常耀信 155)为了更好地理解坡小说中“心灵黑暗”所产生的负面美学,本文将采用弗洛伊德的暗恐理论对其哥特小说进行分析,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试图归纳出其代表性作品中所蕴含的几类暗恐母题,进而深入探讨其哥特小说中恐怖心理产生的原因。

二.暗恐理论

1919年,弗洛伊德在文章《暗恐》中对“暗恐”(uncanny)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通过对词源的解析,弗洛伊德指出“暗恐”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熟悉的﹑令人愉悦的事物;另一方面是隐匿起来看不见的。(Freud 132)在心理学的角度,“暗恐”来自“被压抑了的熟悉事物。”(Freud 152)学者童明总结认为暗恐是“压抑的复现”,即“有些突如其来的惊恐经验无以名状﹑突兀陌生,但无名并非无由,当下的惊恐可追朔到心理历程史上的某个源头”, 是“熟悉与不熟悉的并列。”(106)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无意识的﹑隐匿的压抑在某种条件下会被唤醒,而被唤醒时所产生的熟知的惊恐情绪就是暗恐。它包括了“陌生感﹑神秘感以及神秘而恐怖的感觉”,意味着“在熟悉的事物中心产生陌生感,或者在陌生事物的中心产生熟悉的感觉。”(殷企平 16)

在《暗恐》的第二部分,弗洛伊德用霍夫曼的小说《沙魔》探讨了“能引起暗恐情绪的某些人﹑事﹑印象﹑事件和场景,”(Freud 135)并总结出了常引起暗恐情绪的三个母题:复影、眼睛和疯狂。而这些因素通过不断的复现唤醒了人类心里被压抑的欲望﹑焦虑或恐怖,造成了暗恐的情绪。

三.坡哥特小说中的暗恐母题

   在坡的哥特小说中,暗恐和引起暗恐情绪的三个母题——复影、眼睛和疯狂也同样存在。本文将选取坡的经典哥特小说《威廉·威尔森》﹑《黑猫》﹑《莉姬亚》﹑《泄密的心》和《亚瑟家之倾倒》等作为文本,从而对暗恐情绪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3.1 复影(Double)

复影是人关于镜像﹑影子﹑灵魂和对死亡恐惧的投射。(Freud 142)它是人早期的自恋心理,也是人后期自我中不被接受的部分,或超我中被压抑了的特性。弗洛伊德认为正是这些被否定的或压抑的“相似的人﹑事物或场景的反复出现才会导致暗恐情绪的产生。”(Freud 143)

在《沙魔》的故事里,纳撒尼尔小时候恐惧沙魔,害怕律师科毕柳斯,因为他们都曾想伤害他的眼睛。长大后,他又因为眼镜师科波拉(与科毕柳斯名字相似)将他所爱的机械人奥林匹亚的眼睛扔到他身上而陷入疯狂。因此,不难看出,律师科毕柳斯﹑眼镜师科波拉都是沙魔的复影,是纳撒尼尔心中长久被压抑的恐惧的再现。

    在哥特小说中,虽然复影常作为自我中否定的部分或超我中被压抑的形象出现,但主人公却往往不能认出自己的镜像,因为它被自我当做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有时甚至是威胁到自我的敌人。因此,当复影在压抑的无意识里复现时,暗恐的情绪就随之产生了。

在《威廉·威尔森》中,坡刻画了一个和主人公威廉·威尔森同名同姓的相似人物。“我们不只是身形外表相像,他甚至还模仿我说话的声音﹑语调﹑神态﹑用字遣词,以及外在打扮﹑行为举止。”⑴不难看出,这个威尔森就是主人公威尔森的复影。主人公虽然觉得“我和威尔森之间的确有种不可分割的情感,我们是真的了解彼此,”却又觉得他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因为每当他出现时,我就“对他怀有一种不安的﹑好奇的恐惧。”(2)

在布朗斯比学校﹑伊顿公学﹑牛津大学和巴黎的舞会上,每当威尔森寻欢作乐﹑贪图享受﹑摒弃良知作恶时,复影就会以超我的形式出现,对其进行规劝﹑阻止和挑战。面对复影的如影随行﹑不断出现,威尔森“每每都要摆出躲避瘟神的阵仗,总是惊慌失措地逃离,”(3)因为复影的存在是对他本我的一种挑战。最后,当威尔森再也忍受不了复影的出现时,他与其复影进行了一场决斗,并杀死了其人格中的超我,代表善良美好理想的那一部分。“你,因我而存在;我死了,你可以看看镜子里面的人是谁?是你自己,不是吗?看看你是怎么彻底谋杀了自己!毁灭了自己!。”(4)超我的消亡也象征着威尔森本人的死亡。这样的结尾不禁令人想起了王尔德的著名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同样是本我与超我之间的斗争,也同样令人惊恐。而这种恐惧来自在熟悉的事物中产生的陌生感。当主人公人格里被压抑的超我从其潜意识里以复影的方式复现时就产生了暗恐的情绪。

同样的暗恐情绪在《黑猫》里也得到了体现。在小说里,主人公饲养了一只名为普鲁托的黑猫,在他精神失常后便剜掉了黑猫的一只眼睛,并把它吊死在树上。之后,黑猫就以三种不同的形象在故事里复现,让主人公和读者不断地在陌生的新事物里发现熟悉的感觉,从而达到暗恐的效果。首先,当主人公看到被烧毁的卧室墙壁上竟突现出了一块浮雕,上面浮现的是黑猫普鲁托的形状,并且脖子上还套着一条绳索时,他“简直惊恐万分,还以为是亡猫显灵。”“黑猫普鲁托的身影一直在我脑中挥之不去,”(5) 让主人公心神不宁并感到悔恨。随后,他收养了在酒馆出现的不明来历的一只黑猫,和普鲁托极为神似,都瞎了一只眼。除此之外,它的胸口还有一片白色的绞刑台印记,这让他感到惊恐,觉得这是“象征着恐怖的罪行﹑临死的痛苦,”(6)也让他觉得黑猫掌控着他的命运,成为了他的“梦魇”。最后,当黑猫以站在尸体上睁着血红独眼的形象再次出现,并用一声声凄厉的尖叫声控诉主人公的恶行时,那个场景让人“极度惊恐。”(7)

主人公对黑猫的恐惧心理也是对自己作恶行为的恐惧的复影。主人公的妻子曾说“黑猫其实是巫婆的化身,”(8)而普鲁托这个名字又恰好是罗马神话里地狱之神的名字。因此,黑猫象征着邪恶,是邪恶之神的复影,引诱着主人公一步步犯下罪行。

《威廉·威尔森》和《黑猫》中的复影展现了人性中善与恶之间的冲突与挣扎,而复影的的不断复现则引起了暗恐的情绪。这种负面美学也让人认识到了“'我’内心中的'非我’(或异域﹑异化)因素的存在,”(童明 112)让人思考了人性的隐秘一面,探索了道德的美丑。 

3.2眼睛

《沙魔》的故事里,主人公纳撒尼尔从小就惧怕沙魔,因为他害怕沙魔毁坏自己的眼睛。眼睛是弗洛伊德暗恐理论里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他看来,对失去眼睛或对眼睛失明的恐惧有几种含义。首先,它象征着对阳具阉割的恐惧,是一种害怕失去心爱之物的表现,如《俄狄浦斯王》里的俄狄浦斯用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这象征着对阉割惩罚的一种减刑。(Freud 139)其次,弗洛伊德认为,最广泛和最恐怖的迷信是对邪恶之眼(Evil Eye)的害怕,而邪恶之眼是指人们的嫉妒﹑罪恶和占有。(Freud 146)

在坡的小说里,“眼睛”这一母题都曾反复出现。在《莉姬亚》里,主人公不只一次着墨于其妻子莉姬亚的“明眸大眼。”(9)“她那双大眼,比我们一般人的大多了,也比住在诺亚哈山里部落民族那瞪羚般的眼睛,还要来得浑圆,” “她的眼珠子是那么乌黑光亮,”“噢,莉姬亚的双眼,又大又亮又圣洁的眼眸,是我的双子星,我就像星象家一样,总是热切虔敬地观测着。”一方面,主人公沉迷于莉姬亚的美,他认为其“圣洁之美来自她那明亮浑圆的眼眸,”(10)使他想深入探索她那“深邃的眼神;”另一方面,“她的双眼迸发着不寻常的炙热光芒,”引领着他“得以窥望哲学领域的深奥。”(11)

通过对莉姬亚眼睛的反复描写,坡充分展示了其神秘与美丽。“美”是坡作品创作的核心,同时在他看来,美人之死和失美之伤才是展示美的最佳方式。在《莉姬亚》中,他将“死与美”紧密结合,通过对眼睛的描述不仅传达了主人公对莉姬亚的珍爱与思念,也表达了他害怕失去挚爱的恐惧,就像《沙魔》里的纳撒尼尔害怕失去自己的眼睛一样。“没有莉姬亚的帮助,我就像个在知识殿堂中迷路的小孩。”(12)失去她,主人公也失去了自我,开始吸食鸦片成瘾,陷入了迷幻,并做出了许多荒诞不经的事情。即使在他娶了金发碧眼的女子崔凡恩后,他的心中也时刻思念着莉姬亚。在小说的最后一幕,当新婚妻子崔凡恩的寿衣脱落之后,主人公看到的是“又圆又大﹑又黑又狂乱的双眼,属于我那逝去的爱人所有,属于我的妻子——莉姬亚。”(13)莉姬亚眼睛的复现也许意味着莉姬亚的复活,也许代表着她只是主人公的一个幻像。无论是哪一种,当她睁开她那双标志性的黑色大眼时,主人公从他不熟悉的新婚妻子眼睛里看到了他所熟悉的那双莉姬亚的眼睛,这双眼睛唤醒了主人公内心被压抑了的﹑对失去挚爱的害怕与惊恐,这种情绪就是暗恐。

不同于眼睛在《莉姬亚》里代表的是主人公对失去的害怕,在《泄密的心》和《黑猫》中,眼睛则象征着邪恶之眼。 在西方文化中,凡是被邪恶之眼注视过的人,必将走向毁灭。

在《泄密的心》里,主人公将老人的眼睛比作了“秃鹰的眼”。在西方文化中,秃鹰的形象偏向负面,秃鹰般的眼睛更是邪恶之眼的代表。在小说中,这只“秃鹰般的眼睛”以特写镜头似的方式一共出现了四次,每一次的出现都会让主人公感到恐惧和害怕。第一次是在小说的开篇,“老人那只眼睛的眼珠是淡蓝色的,就像覆上了一层薄雾,像只秃鹰的眼,”(14)而“每当这只眼睛的目光扫向我,我全身的血液就会变冷﹑冻结。”因为害怕老人的眼睛,主人公“再也受不了老人的目光”,而决定夺走他的性命,即使“我爱他,我爱这个老人。”第二次出现在他第一天偷窥老人时,主人公“稍稍提灯盖,好让一缕微光落在那只秃鹰般的眼睛上,”(15)虽然下不了手,却依然决定杀死他。第三次是在第八天夜里,主人公动手之前,“我试着调整角度,让这微光落在那只秃鹰般的眼睛上。那只眼睁着!……那颗蒙上薄雾一般的淡蓝色眼珠,在我眼前越发清晰地睁大着,”这时“我打从心底发出冷战,全身的骨血都因害怕而冻结。”于是,主人公采取了行动,“试着一直将光束对准那只秃鹰般的眼,同时,他的焦虑也越来越大,以至于最终行凶杀害了老人。”(16)

主人公的恐惧来自老人的眼睛。当老人看着他时,他感觉自己是被凝视和审查的对象。眼睛就好似他人格的另一部分,能看穿他邪恶的内心,如同超我在监视着本我。为了摆脱超我的控制和制约,维护本我的存在,他只有反抗,摧毁超我的载体——这只眼睛的主人,同时也走向了自我毁灭。

同样,在《黑猫》里,黑猫代表着邪恶,黑猫的眼睛也是邪恶之眼的象征。主人公厌恶黑猫,剜掉它的眼睛,因为猫眼如一面镜子一样反射了连他自己也不愿面对的丑恶的内心。之后,面对空洞的猫眼,他感到害怕,他惧怕的并不是猫的模样,而是对自己良知丧失的恐惧。在这两篇小说中,邪恶之眼都触发了主人公内心不为人知的恶的一面,引诱他们一步步走向罪恶。

3.3 疯狂

在《沙魔》里,纳撒尼尔因陷入疯狂而从楼顶跌落导致身亡。在《暗恐》一文中,弗洛伊德把疯狂也列为了暗恐的要素之一,他指出,“癫狂或疯狂的暗恐效果有着同样的根源。……尽管门外汉不曾怀疑这些人身上所展现的那股疯狂力量,但他也能依稀察觉这股力量在他人格深处的萌芽。”(Freud 151)他的潜台词不言而喻:通过这些疯狂的人物来窥视自己内心的潜在疯狂因素。

坡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将疯狂或具有神经病质的人作为主人公写进小说的。他通过深入主人公的潜意识来探索扭曲的人格,挖掘人性的黑暗,揭示道德的邪恶。一方面小说里主人公抑制不了心中的“恶”去谋害他人,另一方面,他们又受到良心的谴责而痛苦。由于平衡不了这两种心理,这些主人公多是神经过敏﹑精神病态的人。

《亚瑟家之倾倒》里的亚瑟“性子十分阴晴不定,一下子表现得活泼兴奋,一下子又变得生气阴郁,”其根源是因为“他十分努力地想将内心的惊恐不安﹑神经紧张给压抑住,但却又克服不了。”(17)他的惊恐情绪既来自对妹妹身体状况的担忧,又来自对两人之间隐秘乱伦情感的罪恶感。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患有精神疾病的亚瑟由于平衡不了这两种情绪,最终丧失了常人的理智,走入了精神分裂的状态,最后疯狂地活埋了自己的妹妹,又因妹妹的复活而极度恐惧导致死亡。

同样,在《泄露的心 》中,主人公因害怕老人的眼睛而杀害了老人,却又因为承受不了自己的心跳(即良心)的折磨而承认了罪行。《黑猫》的主人公本是一个从小善良爱护小动物的人,却最终克服不了内心的恶,走上了虐猫﹑杀猫乃至弑妻的不归之路。在《威廉·威尔森》中,威尔逊是一个人格分裂的人物,在善恶之间挣扎和斗争,最终杀死了自己。《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里,坡刻画了一个丧心病狂的男人,为了复仇而把敌人活活砌在了墙里。《贝蕾妮丝》中的“我”偏执狂热,因不能忍受新娘贝蕾妮丝的一口白牙,在其死后竟挖开坟墓橇掉了贝蕾妮丝的三十二颗白牙。

在这些哥特故事里,坡并不是要向读者描述这些人物有多变态和扭曲,而是通过这些人物的疯狂和荒谬来向我们这些“门外汉”展示人性中的善与恶,令我们察觉到自己心理黑暗的一面,从这些陌生的人物中找到熟悉的感觉。另一方面,坡作品中的“疯狂人物”也超前表现了现代文学里的焦虑﹑恐惧与荒诞,并揭露导致这一切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他的创作对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之后的波德莱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福克纳和鲁迅等人的作品中,我们将不断看到这些人格分裂﹑性格变态的主人公。

四.暗恐的负面美学价值

弗洛伊德在《暗恐》开篇指出,美学不应该仅仅只关心美丽、迷人和崇高的事物,也应该关注被传统美学所忽略的情感,尤其是情感中类似“暗恐”这样的负面情绪,如苦闷﹑焦虑﹑恐惧等。(Freud 123)

在坡的哥特小说中,他不仅着力描写阴森恐怖的场景,而且也刻画了大量性格变态﹑心理黑暗的人物。读者不禁要问,作为“唯美主义的先驱”,坡为什么要写下这样违背传统美学观念的小说?

在他的《创作哲学》中,坡旗帜鲜明地反对了传统美学所遵循的真善美和传统文学所倡导的道德教育,呼应了浪漫主义文学所倡导的内心情感表达,这里既包括了传统美学里的积极情绪,又包括了弗洛伊德所提到的负面情绪。

    弗氏之后,阿多诺也提出了负面美学的论题。他认为人们应该在人性的丑恶中探寻美学和道德,因为只有这些丑陋的事物才能揭露这个世界的真相,并引导人们进行反思。在《美学理论》中,他指出“艺术必须以被视为丑陋而遭受诋毁的事物为职责,不再是为了整合它,淡化它,或为了借助那比所有令人厌恶的事物更令人厌恶的幽默,使它抵消存在,而是为了在丑陋中告发那依照自己的图像制造并复制丑陋的世界。”(阿多诺 164)

因此,在坡的哥特小说中,坡并不是简单地向我们展示了阴森怪异的力量﹑丑恶癫狂的人性或惊悚恐惧的情绪,而是通过这些负面美学因素向我们揭露了传统美学所无法企及的黑暗地带,使人性的探索更加多元立体化。正如学者肖明翰所说,“他把人物放到他所创造的特殊环境之中, 利用恐惧的特殊力量, 打破社会为人铸造的外壳, 以便能进入到人的灵魂深处, 揭示人最隐秘的内心世界, 展现人最原始的本能和最基本的需求, 暴露平常连他自己都不愿或不敢面对的丑恶, 并且从不同的方面探索善与恶的冲突。”(98)

五.结语

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暗恐理论,我们从心理和道德两个层面对坡的哥特小说进行了解读。除了文章中所讨论的复影、眼睛、疯狂这三个因素之外,我们还能发现活埋、死而复生这两个母题在其小说中的不断复现。这些都是暗恐情绪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它们诱发了小说中主人公不为人知的黑暗内心,造成了其心理扭曲和变态,证明了暗恐并非只源自于外部,内心的善恶冲突才是真正的源头。另一方面,它们也让作为读者的我们感受到了暗恐作为负面美学的力量,它反射了当下社会中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让人重新思索了“真”与“美”的内涵。

注释:

1.(1)(2)(3)(4)(17)出自《爱伦·坡惊悚小说全集(下)》的P11,P9,P20,P24,P43。

2.(5)(6)(7)(8)(9)(10)(11)(12)(13)(14)(15)(16)出自《爱伦·坡惊悚小说全集(上)》的P111,P113,P118,P108,P168,P169,P171,P171,P183, P208,P209,P211。

参考文献:

Brooks, Cleanth, R. W. B. Lewis, and Robert Penn Warren, eds. American Literature: The Makers and the Making [M]. Vol.1. New York: St. Martin’s P, 1973.

Freud, Sigmund. The Uncanny [M]. New York: Penguin, 2003.

Poe, Edgar Allan. Selected Tales [M]. London: Penguin, 1994. 

阿多诺.美学理论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爱伦·坡. 爱伦·坡惊悚小说全集(上)[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 爱伦·坡惊悚小说全集(下)[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童明.暗恐/非家幻觉[J].外国文学,2011(4):106-116.

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 2001(2):90-101.

殷企平:《重复》,《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等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3-2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杀人绝技之砌墙术
爱伦坡-大师的背影(上)
《沉沦》
小说
小说美赏析
从美学视角赏析《简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