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约恩福瑟与死亡变奏曲

约恩福瑟的文字特点,一是不完整的关系,二是孤独元素,三是大海意象。很好奇舞台剧导演会如何将原著中诗意、碎片化的文字转化为舞台语汇,又如何进行戏剧的荒诞处理与舞台上的现代化表达。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舞美系合作作品,师生剧《死亡变奏曲》,改编自挪威作家约恩福瑟的同名经典作品,该作品曾获得2002年北欧国家戏剧奖。

现实主义与荒诞派的结合。一家三口来之不易的幸福在男人出轨后戛然而止,复杂的两性关系和破碎的家庭给女儿带来心理创伤致使其自杀身亡,男人和女人跨越时空与年轻的自己对话,重新审视关系与家庭。戏剧具有荒诞派戏剧的特征,有着大段重复无意义的台词、没有具体名字的角色,“男人”“女人”“朋友”便是标签。戏剧同时在主题上符合现实主义概念,福瑟被称作“新易卜生”,其作品具有易卜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揭示生活中的复杂人性。作品荒诞的对话背后是一条叙述主线,搬家、生子、贫困、柴米油盐的琐碎…剧情是虚构情节,也是日常生活的普遍反映。艺术基于生活亦高于生活,是一种现实的概括提炼,它使我们撕开表面的平静,去探讨爱、孤独、亲密关系、生命与死亡的哲学,窥探源自深层的荒诞。

原著反复出现“孤独”元素与“大海”意象,大海是慰藉与庇护所,是失而不得的美好回忆,更是人永远无法逃脱的内心世界。舞台剧的舞美打造与原著相照应的诗意布景。整个舞台布景:大面积隐喻无边大海的水景、进行实时投影水波纹的幕布与镜面、未经装饰的极简桌椅、可移动的平台、大面积的黑白,结合将角色情绪具象化的水声,一同给予人强烈的孤独感与压抑窒息的心理感受。

关于人物处理。舞台的假定,得以让不同时空的角色进行跨越时间的对话。时间循环反复,相同角色重复出现,两位演员分别演绎角色不同阶段下的不同状态,共同拼接出完整的成长过程,更好地进行心理描写与自我审视。年老的男女、死去的灵魂;脆弱的爱情,支离破碎的家庭,摇摇欲坠的亲情,在多重时空的假定性中相互纠缠,直至死亡。

剧中的“朋友”是不存在的超现实人物,是“死神”,是存在于女儿身边的大海的具象体。朋友(大海)是女儿凝视着的内心世界,是被创伤后的心理投射、亲情缺失下的自我补给。原著中反复出现“女儿渴望与朋友拥抱”,拥抱朋友其实也是拥抱自己,这是一种在亲情缺失的情形下,不得已的与自己的变相交流。相比原著,舞台剧强化了母亲专制与控制欲,女儿是母亲极端教育方式、父母关系破裂的受害者,年老的父母意识到女儿的心理问题,想要给予补偿时,女儿却始终摆脱不了内心束缚,已永远走向了大海深处。父母教育,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关心,如何找到幸福,以及如何为焦虑症、抑郁症与家庭不幸福的人谋求幸福,或许是该剧想要探讨与告知观众的主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31205高考复习|12-1名校餐:《江上》解读(2022新高考Ⅰ卷)+信息类阅读答案(访谈类文本)
约恩·福瑟多产的挪威国宝作家
【作文素材】独家解读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如何抵达生命难以言说之处?
“新易卜生”
约恩.福瑟
挪威作家约恩·福瑟(Jon Fosse)获202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