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个时代最最需要你|茨威格星图解析
我成了一个手无寸铁、无能为力的见证人,目击人类想象不到地倒退到早已被人遗忘的野蛮时代中去,这是一种有自觉纲领的反人道主义的野蛮。
——《昨日的世界》

听说最近大家又都开始重读《昨日的世界》。没错,这本书的确就是“分裂时期”的一份生存指南
于是借着这个时空局,我想写一写茨威格。因为,至少在我出生到如今的三十多年里,我没有经历过一个时刻,像现在这样,需要茨威格
其实我很紧张。那种紧张感,就好像是跟自己的精神导师,跨越了时空,肩并肩站在了一起。
我敲下的每一个字都带着一份至高无上的崇敬心绪,因为茨威格不仅是我在文学上的启蒙,更是我在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上的启蒙

《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人生晚期(自杀前)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一本回忆录。这本回忆录,与其说是在讲述他自己的人生,不如说,是对他心目中“神圣欧罗巴”的美好回忆。
而茨威格所说的那个昨日世界,正是那个被“人文主义观念”所主导的世界。
(时间不明确;仅参考行星及星座。)
茨威格出生在一个条件相对富裕的犹太家庭,从小就对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非常感兴趣,也是一名哲学博士。他的星盘里的确充斥着许多文化人(知识分子)的典型能量:太阳射手、月亮双鱼,还有对冲金星、水星的木星、海王星。(典型的文科生没错了!
他身上太阳射手的气质非常凸显:崇尚自由,喜爱到处游历;理想主义及强烈的布道者精神。
他在书中描绘的那个一战前的欧洲是完全能撑起他的射手特质的——那是一个“黄金时代”,社会平和稳定,大家可以在不同国家间自由旅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拥有“想到哪里就到哪里,想呆多久就呆多久”的旅行自由
这也是为什么,茨威格极为痛恨民族主义。他反对护照,反对国境线。因为这重重限制,让他的身心都无法再到处游历,这对太阳射手的他来讲是一份巨大折磨。
而令人感到唏嘘的是,他的后半生仍旧是非常动荡的——一战爆发后,奥匈帝国(茨威格的祖国)四分五裂;之后纳粹上台,犹太人被集体驱逐;二战后他失去国籍,最后流亡到巴西,结束了他的生命。
这样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射手座的另一维度的映射呢?

再来讲讲他的月亮。他星图里的月亮落在双鱼,刑克了射手座的太阳。这种矛盾的特质,让他既兼备了射手座式的乐观天真,也有浓烈的双鱼座式的悲观虚无
自从启蒙运动以来,理性就成为了那几代人无比坚定的信仰。显然,一战前的知识分子是非常天真的,特别在维也纳这样的“艺术之都”,知识分子们热衷泡在咖啡馆去讨论哲学、文学或戏剧。哪怕战争的硝烟已经快烧到了家门口,他们也只会偶尔感叹下“战争不会是爆发吧”,随即很快却又一笑而过。
可是,茨威格月双鱼的超强灵感,让他在很多个瞬间,清晰地预见到了欧洲(以及他自己命运)的悲剧即将上演。他清楚地意识到,“理性”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盲目“相信理性”的人,最终会被这样的“盲目乐观”狠狠吞噬(当然,他自己一生也都不曾放下这份不接地气的理想主义。)
看到他日月相刑的时刻,我的心也像是被搅在了一起。命运好像对茨威格开了一个玩笑,给一个生性理性、乐观的人的身体里植入了一个“悲情角色”。他的一生,包括他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承载着一种强烈的悲剧精神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他的日、月,跟冥王星刚好构成了一个T型三角这个三角似乎也暗示着他的命运结局——自杀。
茨威格在1942年,在流亡到巴西后,跟妻子双双自杀。他在遗书中写道:
“与我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已沉沦。我精神上的故乡欧洲也已自我毁灭之后,我再也没有地方可以重建我的生活。我更愿意在此地重新开始,但一个年逾六旬的人想要再一次开始全新的生活,这需要一种非凡的力量。而我的力量在无家可归的漫长流亡岁月中已消耗殆尽。”
我常说,冥王星是一颗极为内耗的行星,尤其当它以负面的方式出现时,冥王星就像一根粗壮的麻绳,不断搅着自我的血肉。
我相信,茨威格在他不那么长的一生里,已然榨干了自己。他已经没有力气,再用自己严肃的和平主义精神(笔锋)去跟世界做对抗——而在那个世界里,写作无用、语言无用、观点无用;有用的,是军队、是暴力、是屠杀。
他的自杀(死亡),就像冥王星一样,带着一种对于暴力的藐视与控诉。
这是一次真正的殉道,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殉道。他不想在这个疯狂世界里继续浮沉,他要的,是内心的自由。

回到文学的世界。其实我认为茨威格的文笔是非常“射手座”的(太阳射手&水木相位),因为他的作品几乎都是上帝视角的叙事
这可能是茨威格总被说成“二流作家”的根本原因——他的文笔实在是太老派了。(架不住我自己超爱这种文笔!)
茨威格的文学作品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传记文学;一类是心理文学。前者以《人类群星闪耀时》《三作家传》为代表,后者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为代表
其实从他的文学作品是非常能反映出他的金水合天蝎,对分木海的特质。除了上面提到的他文风上的上帝视角外,他作品中对人性的刻画,特别是对女性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既体现出了天蝎的敏锐洞察,还体现了海王星的先天共情。

我特别想给大家推荐两本我自己最喜欢的茨威格的作品:《心灵的焦灼》、《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心灵的焦灼》)
《心灵的焦灼》是我最喜欢的茨威格的作品,没有之一。我摘取这本书开篇的一段话,读了这段话,就能感受到茨威格几乎全部的精神气了。
“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除了《心灵的焦灼》外,他还有一本长篇叫《变形的陶醉》(我自己年轻时真的痴迷于长篇小说,字数不满600页都不想读)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这两本小说都带着强烈的弗洛伊德的色彩
茨威格像那个时代的很多作家一样,受到了弗洛伊德很大的影响。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不仅非常注重对个体精神和意志的剖析;甚至出现了大段大段的心理独白(借鉴了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此外,他的作品中,也充斥着许多莫名的情感激流,伴随着绝望、自毁和骄傲的爱,这也应和到了弗洛伊德的本我和死本能。
这种写作方式非常海王星(水海/金海),让我在阅读他作品的时候,时刻能够共情到他笔下人物的命运。(但是有趣的是,茨威格并没有走向意识流,我猜可能还是木星的理性色彩拖拽着他,不至于沉入海王星的意识海底。)
这种心理分析,也大量被运用到了他的传记作品中。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是我最喜欢的传记作品。(第二喜欢的是《良知对抗暴力》,一并推荐。)
(伊拉斯谟像)
伊拉斯谟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是你读完这本书,会发现,他就是那个生活在十五六世纪的茨威格。两个和平主义者是如此相像,却都受到了时代的压迫——当然,伊拉莫斯反抗的是宗教,是天主教会;而茨威格对抗的,是战争和法西斯。
伊拉斯谟一生都主张和平、反对战争、追求理性,拒绝偏激与盲从的思想家,坚持以人为本。在那个遥远的中世纪,他传播着茨威格在二十世纪想要传播的道义和理想。茨威格在书中是这样形容他的:“还是伊拉斯谟的理解人、善待人、相信人,对人的价值和自由意志的信仰,是他的根本信念。”
茨威格说,伊拉斯谟是“西方所有从事著述和创作的人当中,第一个有欧洲意识的欧洲人”。

写到最后,我想再去谈谈我理解的关于茨威格的人文主义。
这种人本主义,虽然被套上了“主义”二字,但它其实本质上只是一种对人类心灵解放和自由的探索之路
茨威格在他的传记里反复提到,他最喜欢的事情(以及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能在咖啡馆,跟朋友们自由交谈,能去剧院欣赏艺术,能有审美意识,以及能自由发表意见,进行创作
也就是他认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重要的是智性、是文化,而不是政治
茨威格一生都不喜欢政治,他对政治毫无兴趣,但是他的作品却在政治之下被禁止、被焚烧。(而我们所有人如今都活在这样的悲剧之中。)
他说,他的一生,经历了理性最可怕的失败和残忍最疯狂的胜利,也从精神思想的巅峰跌落到道德上的堕落深渊。而我们,是否也在重蹈这样的覆辙?
在这样的时代,为什么我们那么需要茨威格,是因为我们正在失去心灵的自由。
这个世界如此疯狂,“民族主义”已经蔓延到了我们身边,它隔绝的不再是国家、民族或种族,它甚至开始隔绝个体。我们不仅需要护照来跨越祖国边境,我们还需要核酸报告去跨一个街区。
没完没了的“身份检测”让我们没有任何自由可言。
但是,我们还能做什么?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我们也只能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去学会保持完整的自我和内心的自由,我们需要学习一点点茨威格那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和人道精神——我们不能隔绝自己,不能隔绝身边的朋友。
我们应当带着包容和理解之心去接纳身边每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恶言相向,磨灭互相之间理解的可能
没有一个时刻,会让我们,那么那么需要茨威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心灵的焦灼》的名言名句摘抄(18条)
茨威格的名言22句
人文之光-《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怯懦的同情:读《心灵的焦灼》
茨威格经典语录
《读书》首发 | 曹卫东:果真爱,就不要假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