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她从诗歌中诞生,也从诗歌中死去

24.4798° N, 118.0894° E

Somewhere

Sat.June.26

我知道——我在幻象里看见过——我会死于诗歌。这是一种我不能完全理解的感受,模糊,遥远,可我就是知道,我很确定。

——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

 Before Reading 

*在阅读本文之前,请你先阅读下面这篇推文,以对皮扎尼克的诗有个大概的了解 ↓

(当然你也可以先读这篇推文)

*本文约2800字,阅读大概需8分钟。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如果想要更好理解一个作家或诗人的作品,那么就需要探其生平事迹。

:)希望看到这里的你能继续往下看完。

从芙罗拉到阿莱杭德娜

1936年4月29日,芙罗拉·皮扎尼克(芙罗拉是她的本名)出生于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她的父母是俄罗斯犹太移民,这对夫妻为了逃脱当时的反犹太主义浪潮而来到阿根廷。皮扎尼克刚出生时,西班牙正在经历内战,几年后,二战爆发,她那些留在祖国的亲戚几乎都死于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童年时期所处的动荡环境使她自幼敏感,身患各种病痛,这进一步导致“死亡”相关的主题在她之后的诗作中频繁出现。

她很小的时候就有口吃、哮喘,并对自己的相貌身材感到自卑,还从十八岁起就接受精神分析治疗,被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深陷抑郁症和失眠的折磨之中。

高中时,她迷恋上了阅读与写诗。仿佛上瘾一般,她如饥似渴地读书,并且背着家人写作。与此同时,她还有了一些恶习——开始抽烟和依赖于各种药物。对她来说,诗歌是帮助她远离不幸的温床,写诗就是一切,如果不写作,她就会坠落到底部。

对诗歌极端且热烈的执着使她决定换一个身份,真真正正地成为一个“诗人”。她并不认可自己1955年受父亲的资助后,以本名“芙罗拉·皮扎尼克”出版的诗集《最远的土地》。于是在16岁时,她将“芙罗拉”改名为“阿莱杭德娜”。在《只是一个名字》这首诗中,她表明以后将正式以阿莱杭德娜这个名字,作为诗人而活。

在巴黎的创造与毁灭

1960年,皮扎尼克来到巴黎,停留了四年。这段停留的动机,不仅出自于她的心理医生奥斯特洛夫的建议,还源于先前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的文哲系就读时,现代文学课带来的熏陶。

那时,法国先锋派运动兴起。先锋艺术氛围浓厚,萨特和波伏娃两位哲学家的存在主义思想弥漫在街头,女性发声讲演的势头越发高涨。皮扎尼克在上文学课时,就被法国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她所敬仰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们深深吸引,前往巴黎,就如同一场注定的“朝圣之旅”。

在那里,她游览于各种艺术馆,沉浸在超现实主义绘画当中,常常流连忘返。她也认识了很多此后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拉丁美洲知识分子”,比如说胡里奥·科塔萨尔、西尔维娜·奥坎波、奥克塔维奥·帕斯,还有伊塔洛·卡尔维诺。

超现实主义的鼻祖博斯(Hieronymus Bosch)的代表作《取出疯石》,皮扎尼克1968年出版的诗集便取名于这幅画。

然而,在巴黎的日子并不是那么令人愉悦。

为了摆脱对父母经济依赖所带来的问题,并且实现像一个“正常成年人”一样工作的愿望,她在一家阿根廷报刊的报社找了份工作。但是,她的精神状态依旧没有好转,且无法与人正常沟通。她对除文学和绘画外的事情丝毫不感兴趣,而且不懂得如何“讲话”。报社的同事们说她“太安静了”;当她不用出门和与人交往时,她就会一直待在屋子里,阅读或写作。她时时刻刻在经历一种无法排解的、激烈的内在矛盾:自我的一部分渴望痊愈,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另一部分却完全相反。

每天过着重复的生活,机械般地在报社里打字,试图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的皮扎尼克逐渐感到麻木,并为自己这样的生活感到讽刺和震惊。她数次想要自杀,但又为了阻止自己自杀,她用过各种方法,比如说好不容易从崩溃中逃脱,恢复平静的时候,就会奖励自己一本书或者是喜欢的画作复制品。

也正是在巴黎的这四年里,她写了诗集《工作与夜晚》

父亲的死亡和更深的崩溃

1967年,皮扎尼克的父亲去世。父亲的死亡,如同一个突然停止的时钟,让她意识到——她的童年结束了,体内还残存的童年的痕迹也彻底消失。自此,她变得愈发抑郁。

下一年,她获得古根海姆基金会的奖学金,能够去纽约生活一年,但是环境的转换使她更加焦虑。她又回到了当年向往的巴黎,可是已经无法寻回当初那种“幸福的”感觉,因此她最后还是回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由于个人的精神状况,她无法与别人同居,所以母亲为她租了个单独居住的房子,从那之后,她走向了更深的崩溃之中。这促使她继续写大量的散文诗,词语如不受控的音符一样在琴键上四处窜跳。

1968年,她出版了诗集《取出疯石》,收录1962年到1966年写的诗。1971年,她出版了《音乐地狱》这两辑中,散文诗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她在以前是几乎不写散文诗的。

与科塔萨尔的友谊

先前有提到,皮扎尼克在巴黎结识了胡里奥·科塔萨尔。作为“拉美文学爆炸四大主将之一”,他写下了《跳房子》《南方高速》等为后世赞颂的作品。

他与皮扎尼克之间的友谊十分令人动容,他们会互相写信,分享各自的新作,和彼此欣赏。两个充满诗意和才华的灵魂相遇,并在相通的地带寻找到深刻的共鸣。

1970年春天的某段时间内,皮扎尼克特别想跳窗自杀。就在这时,科塔萨尔给她寄来了一盘磁带,里面录了他读她出版的新书里所有诗的音频。最开始是一些问候的话语,讲自己做了什么,接着就开始读诗,不时发表一些评价。仅仅是读诗而已,但读到第三句时,皮扎尼克就开始不受控地在纸上画画,眼泪不住地喷涌而出。一边哭,一边不停地动笔,即使眼睛被泪水充斥而什么都看不清。她说自己哭得像“1339只新出生的小狗”。

就是在这时,她决定不去跳窗了。很简单的理由——因为科塔萨尔存在。

1971年6月,皮扎尼克的病情达到了生前最严重的时刻。由于自杀未遂,她再次被送进精神病院,住院长达五个月之久。七月份,她给科塔萨尔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疯狂和对死亡的极度渴望。

然而科塔萨尔在九月初才收到来信,他立刻愤怒又焦急地给皮扎尼克回信,希望对方不要寻死:“我想让你活着,笨拙一点......我要你再给我写一封信,立刻,一封你的信......我只接受你活着,我只想你是阿莱杭德娜。给我写信,该死的......”

但这份乞求,终归是失败了。

我别无他求/只想/一直走到底部

生命的最后,词语不可避免地离自己远去。童年尝试从土壤里冲出,却被记忆的墙堵上。死亡从远方传来柔软的歌声,在引她靠近。

终于,在1972年9月24日到25日的深夜,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死于过量服用巴比妥类药物。这时,她只有三十六岁。

她的尸体被发现时,书房的黑板上写了五组诗句,最中间的那组写了“我别无他求/只想/一直走到底部”(对她来说,死亡就是去到底部,最下面的地方):

一直以来,皮扎尼克试图将“阿莱杭德娜”变为一个形容词,一种风格,而她自己就是最“阿莱杭德娜”的那个人。在多次与科塔萨尔的书信来往中,她自称“最阿莱杭德娜的阿莱杭德娜”。西班牙女作家玛利亚在一篇描写她的文章中也提到,她在试图“构建一个皮扎尼克式的人格”。在我看来,她的确做到了。

死亡是令人惋惜的,但是皮扎尼克在将自己的名字从“芙罗拉”改成“阿莱杭德娜”的那一刻就已然做好了为诗歌献身的觉悟。从一开始,她就知道死亡位于不远的将来,并且反反复复与死亡互相撕扯,最终迫近那个彼岸。

她从诗歌中诞生,也从诗歌中死去。

PS:皮扎尼克其实是双性恋,她与男性和女性都谈过恋爱。特别是生前的最后几年,她与两个女人有过关系。本来想把这点写在文章里的,可惜我没有找到多少资料,所以就没放进去。但个人认为她的恋爱经历还是对她的一些诗作有影响的,如果你去读了她的作品,或许可以找找那些跟爱(或者失恋)有关的诗。

Reference

(向上滑动阅览)

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 (2019). 夜的命名术:皮扎尼克诗合集. (汪天艾,译.). 北京:作家出版社.

玛丽亚·安赫雷斯·加布雷. (2019). 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伤口里长出的女诗人. (汪天艾,编译.). https://www.sohu.com/a/351841611_790641

Wikimedia Foundation. (2021, June 23). Alejandra Pizarnik.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ejandra_Pizarnik#cite_note-parisreview-1.

Poemas del Alma. (n.d.). Alejandra Pizarnik - Poemas de Alejandra Pizarnik. https://www.poemas-del-alma.com/alejandra-pizarnik.htm.

Ferrari, P. (2018, August 2). Where the Voice of Alejandra Pizarnik Was Queen. The Paris Review. https://www.theparisreview.org/blog/2018/07/25/where-the-voice-of-alejandra-pizarnik-was-queen/.

Esprit, B. (2019, August 26). Mari iubiri: Julio Cortázar și Alejandra Pizarnik: Bel-Esprit. Bel. https://bel-esprit.ro/mari-iubiri-julio-cortazar-si-alejandra-pizarnik/.

阿莱杭德娜. 百度百科. (n.d.).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8%BF%E8%8E%B1%E6%9D%AD%E5%BE%B7%E5%A8%9C/3838300?fr=aladdin. 

留言板

Message Board

文学史上,有挺多作家或诗人最终会走向自杀。而皮扎尼克的经历,使她也成为了这当中的一员。

你认为,更加敏感或者是拥有某种心理疾病的人会更有文学和艺术潜能吗?为什么?

在这里留言任何你想说的吧:)

排版&文字 法尔索

审阅 柚子

图片 《夜的命名术》

Or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假如我死在这里,请把我埋进你的眼睛”
书房即故乡
【独角镜】梦幻诗意的少女人像 ‖ Louis Treserras
夜碎成星星,看着我迷离
【艺·往事】她们过早地收起自己的光芒
BBC推荐:你不可错过的20本英文原版好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