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家新:校园文学这片沃土有待开发

  北京7月18日电 作为20世纪80年代校园文学黄金时期的中坚力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诗人王家新认为,校园文学生存并活跃的土壤并不贫瘠,只是有待开发。

  在王家新看来,今天的校园文学还未濒危至追问“生存还是毁灭”的境地,但其热度与质量已远不如上世纪80年代。“那时过半数的学生都写诗,有一种莫名的集体兴奋。更重要的是,那个年代有一种‘诗歌精神’。”王家新指出,今天的校园氛围已大不一样——不是今天的学生不聪明,而是他们中许多人的文学张望一进入学校就被遮蔽了。

  近年的教学经历使王家新意识到,虽然当今工具理性、消费主义等对年轻一代影响很大,但只要人心不死,文学和思想就不会死亡。大学校园仍一如既往地拥有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精神资源,问题只在于校园教育和为人师者怎样去引导、开发。王家新以自己的教学体验为例说明:“我们把大学语文课改成了文学课,不仅给学生讲诗歌、小说、随笔,也从外面请来一些作家、诗人讲课,还成立了创造性写作教研室,结果发现学生们热情高涨,学得很好。”

  针对甚嚣尘上的“文学无用论”,王家新用自己写长城的一句诗作答:有一种伟大正在于它的无用。“纳博科夫说过:‘所有的生活都在小说里!去读吧。’文学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离开了它,我们的心灵就会荒废。”他还指出,大学生中盛行的网络写作并不是坏事,但要防止快餐式写作的风气。文学是一生的事业,校园作家真正的成熟需要时间,远不是大学几年可以解决的,不能求之过急。正如里尔克的诗所言:他们要开花/开花是灿烂的,可是我们要成熟/这叫做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

  校园文学出路何在?王家新认为,鲁迅《故乡》的结尾是最恰当的答案——“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指出,出路就在每一个爱好文学的学生身上,也在每一个有志于带出一批文学人才的教师身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行走在校园
老照片:80年代的大学校园生活
与之专栏| 八十年代师大校园里的先生们(二)
“芳华三十年,青春再出发”系列之十八:686,我们的幸福密码
文学40年 | 第二集:给我诗和远方
70年代初的北京大学,看看和现在的有什么不一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