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桑塔格:不离人之本性的理性
    2004年,著名的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拍摄了苏珊·桑塔格躺在棺材架上的可怕照片并发表了出来。桑塔格唯一的儿子戴维·里夫表示了抗议,觉得这是对于死者极大的不尊重。实际上,莱博维茨作为桑塔格生前的好友和曾经的伴侣,两人一度走得很近,而且两者也相互欣赏对方卓越的才华。在《铸成偶像:苏珊·桑塔格传》一书中,作者卡尔·罗利森说,相信莱博维茨“是受到了一种传记创造的力量的驱动”,而并无其他目的。不过无论如何,对于自己的母亲,里夫有足够的理由谴责这种轻率之举,在他对于母亲的回忆录《死海搏击——母亲桑塔格最后的岁月》里,他还念叨这件事情,依然觉得那是一种“羞辱”。

    对于里夫的抗议,人们之前可能会觉得他是有点过于激动了,或者可能认为他仅仅是出于维护自己母亲最后的尊严而抗议,因为桑塔格一直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光彩照人的“知识偶像”。她给人们的永远是震撼性的言论和充满智慧的思索,以及时尚杂志上她美丽的照片,和各种名人聚会中动人的身姿,所以里夫不愿意母亲的完美形象受到丝毫损伤,哪怕是她去世之后也是如此。不过这都是我们的猜测而已,实际上,有很多人也的确就是这么认为的,比如尔·罗利森和莉萨·帕多克的传记就是一例。但是如果你仔细阅读里夫为其母亲写的回忆录,你就会明白其实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对于里夫回忆他母亲的文字,可能普通读者都会有一种“八卦”心态,我们希望能从这位偶像唯一的子嗣中了解一点亲人之外难以知晓的事情。不过说实话,如果你是抱着这种心态阅读本书的话,估计你会很失望,因为里夫几乎没有透露任何足以告慰读者的“八卦”。他的整本书甚至都称不上是“回忆录”,但也不全是关于死亡的哲学讨论,甚至也不是一本教人如何坦然面对死亡的安慰,而更像是一份作者的心灵独白,是里夫面对自己的母亲遭受疾病的痛苦折磨并最终走向死亡时的文字记录。阅读这些文字你不会感觉到哪怕是丝毫的矫饰和不自然,也不存在停下来欣赏其结构如何完美,语言又如何花哨的问题。这些文字给人的感觉当然首先是痛苦的,所以里夫甚至劝告译者姚君伟不要去翻译和阅读。但是,从字里行间你也的确能感受到什么是失去亲人之后的“自然流露”——那里必然充斥着喃喃的低语、自责、后悔或者不知所措等等一系列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和思想,而不会有任何刻意的设计和明确的目的。由此,你能理解为什么里夫会向莱博维茨抗议,因为这不仅仅是维护形象的问题,而是里夫对于莱博维茨和母亲生前友谊的真诚性的怀疑,以及对于最为普通的人性的维护。实际上,这也是我们阅读这本书时的关键,否则你会觉得它根本算不上一本成功的“回忆录”或者“传记”。

    当然,里夫也试图通过这些文字传达出桑塔格面对死亡的态度和人生哲学,这源自于桑塔格多次面对癌症并成功走出鬼门关的传奇经历,这算是里夫在整个的痛苦叙述中唯一带着的“不自然”目的,但是要知道这是基于里夫对其母亲的尊重,并且是事隔多年以后的回忆。不过令我惊讶的一点是,里夫告诉我们的桑塔格面对死亡的态度与他整本书“自然流露”的特征有一种奇妙的“关联性”,那就是它们都出自某种“不离人之本性的理性”——它有点像韦伯说的儒教的理性精神。

    说到底,死亡本质上就是一种对于人性的否定,一种非理性,而死亡却又是一件任何人也无法避免的事情。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死有过切身的体会,他曾经描述过一个死刑犯的感受,“在于明明白白地知道没有得救的希望”。在罹患癌症的过程中,桑塔格也曾经大喊着叫道,人总有一死这一残酷的事实就意味着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所有人都不过处于“死缓”状态。也就是说,从根本上而言,每个人都是“死刑犯”。所以,坚守理性的个体总会拒斥“死亡”这一基本事实,孔子会说“未知生,焉知死?”而采取闭口不谈的态度,而桑塔格也一样,“根本不甘心接受人总要死的现实”。这或许也是人生最为悖谬的一点,作为理性的个人终归非理性的结局。但是不接受死亡这一最基本的事实又恰恰是最为人性的反应,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不接受死亡不就是理性吗?

    在医生告诉桑塔格,她的癌症已经到了晚期,而几乎没有任何希望治愈时,桑塔格的表现首先是痛苦,但继而就是积极准备迎接挑战,要知道她曾经两次被判“死刑”,但是两次都成功躲过。71岁高龄的桑塔格继续查阅大量的医学资料以自救,并希望医生坦诚地告诉她获得救治的概率而不是安慰和欺骗,她要求周围的人都帮着她想尽各种办法治疗她的疾病,而不是拿着水晶球或者佛家的理念来为她祷告,实际上她只相信医生和科学,只相信人的理性。这一点也表现在她在《疾病的隐喻》中的精神内涵,即抛开任何附着在疾病表层的非理性猜测和阐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我向自己保证,无论我多穷,我都绝不会乘公交。”
一池深水,偷窥她的世界
金融心理学对股票价格变动趋势的解释
理性有常
(转帖)《股票作手回忆录》费默破产剖析
你是少数的正常理性派?还是大多数不正常非理性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