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珊·桑塔格与反对阐释
    摘 要:苏珊·桑塔格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学艺术家、勇敢无畏和坚持原创性的思想者、直面现实又勇于追求真理的勇士。代表西方新锐独立思想的苏珊·桑塔格,在阐释之风盛行之时,大胆提出反对阐释理论,强调用“新感受力”去重估艺术。她实践着严格的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坚持捍卫创作精神及想象力的主权。

  关键词:苏珊·桑塔格 反对阐释
  一、苏珊·桑塔格的背景介绍
  苏珊·桑塔格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是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之一。同时她也是美国20世纪最大胆独立的先锋小说家、批评家之一。其作品思想前卫,文笔犀利,如代表作:《反对阐释》、《重点所在》 、《在土星的星象下》、《论摄影》、《疾病的隐喻》等。而《反对阐释》是苏珊·桑塔格的成名作。
  二、《反对阐释》的背景介绍
  《反对阐释》是美国苏珊·桑塔格的第一部批评文集, 在这部作品中,桑塔格采用了一种“反智主义”的极端姿态,热烈而又激情地为遭受轻视、误判、忽略的当代艺术辩护。她说:阐释是一种智性对艺术报复的方式,它缺乏智性的判断。因此桑塔格非常强调艺术本身的形式与张力,并亮出了“新感受力”的美学主张 、“反对阐释”等颠覆性、革命性的口号,并且冲着二元对立的价值评判体系发起了强有力的宣战。正是借着《反对阐释》, 桑塔格明确无误地传达了她在新语境下构建形式美学并以此来感知艺术的梦想。这样的理想也奠定了她之后的创作和批评原则。文集里《反对阐释》、《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坎普”札记》、《论风格》文章是非常明显地展现了这种思想。
  虽然桑塔格将题目定为“反对阐释”,但是就像她在书中提到的那般“阐释本身必须在人类意识的一种历史观中来加以评估。在某些文化语境中,阐释是一种解放的行为,是从市区的过去逃脱的一种手段。在另一些文化语境中,它是反动的、荒谬的、懦怯的和僵化的。”她反对的是后者的阐释:狭隘的以所谓的模式来框定原作品的内涵,那种偏狭而又自大的阐释。
  毫无疑问, 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文集即是她的形式美学主张的艺术实践, 在这部作品中,其形式美学的主张还反映在她的文学风格、写作策略等方面。她在《反对阐释》文集中花了大力气去评论那些踊跃参与艺术形式实践的作家。在写作策略方面, 桑塔格是从欣赏者的感受和体悟出发, 对作品带来的感官体验做出细腻而又详尽的描述,但是却回避谈到艺术的内容及意义, 也不会深究其创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写作背景, 用感官批评的写作方式对应的是反线性的散文论叙形式, 这样的写作方式展现了桑塔格对形式的敏感性,再此基础上也为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建构形式美学的理想是桑塔格对唯美主义观点的深层次思考。但是读者还包括部分学者只看到《反对阐释》的激进面却忽视了她对严肃性的尊重。不可否认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是一种对意义的理性化反抗,她说:新感受力是多元的,她所想实现的感受力, 是可以把形式与审美、道德与内容和谐起来的感受力,并将它们适度进行调和与平衡的感受力。但是想要拥有桑塔格的这种多重感受力, 还需要我们除了勇气之外过人的智慧。
  三、传统阐释理论的危机
  从古典主义发展到浪漫主义,然后再演变成现代主义,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获取,长期以来都是读者所求索的目的:从柏拉图的模仿说一直演变到当今,艺术作品都一定要有原型,它所承载的观念非常牢固,几乎成为了千古不变的真理,由于如此深入人心的观念,各学者、批评家等又继而发展了各种流派,如心理分析、阐释学、接受美学等。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被过度阐释的情况,极为普遍。而艺术发展至后现代主义阶段,全新的创作意识和艺术形式不断涌现出来,并且给传统阐释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与挑战。苏珊·桑塔格等学者和批评家明锐地发现传统阐释学存在着阐释过度及内容不清晰的情况,因此对传统阐释学开始持否定的批判与质疑。
  站在传统阐释学的对立面,苏珊·桑塔格提出要削弱内容的观点,在她看来,通过削弱内容的方法可以让读者和观众看到作品本身,并通过内容削弱的方式,且描述和阐释必须遵循作品的本真。基于以上的出发点,桑塔格亮出了反对阐释的鲜明旗帜。而且这样做,苏珊·桑塔格认为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维持作品的本真,而免于过度阐释的入侵。那么我们该怎样阐释作品呢?桑塔格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更加关心的是艺术的形式,而并非艺术的内容。她说“对内容的过度强调使得阐释变得极其自大。如果怀有对形式上的更宽泛、更清楚的理解就可以消解阐释的这种自大。”苏珊·桑塔格还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反对阐释的观念,从一定意义上提升了艺术作品的形式的地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新的艺术形式的发展。
  四、反对阐释理论的合理性
  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观点其实是坚持艺术的独立性,反对过度运用的传统阐释理论的观点,桑塔格认为:“艺术是多项内容形成的不可靠的理论上的阐释,是对文学艺术的不敬、无理与冒犯。”比如一部文学作品《卡夫卡》的诞生,随之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阐释理论,他们把艺术作品划归在各种名头的理论系统中,而却将作品的解读与感受沦落为理论的辩护元素。苏珊·桑塔格认为,这样的解读模式即使发展和丰富了艺术理论体系,可仍然是对艺术作品的某种冒犯与利用。桑塔格强调她的反对阐释是:“反对过度依赖理论话语;反对各种理论话语对艺术作品的一厢情愿而又乐此不疲的阐释。”她所提倡的反对阐释:“是用感受力重估艺术”。她曾经用“透明”这个词汇来描述艺术和批评的最高境界。她说:“透明是指体验事物自身的那种明晰,或体验事物之本来面目的那种明晰。”她认为,读者需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作品的明晰,而不是套用各种理论观点来装点自己的感受和修饰自己的鉴赏力。她还特别提醒:“反对过分阐释、强调重视形式,同时,更应用心去感受艺术作品本身的魅力。”桑塔格这样阐释她认同的三种感受力:“第一种是源于道德;第二种是审美和道德相结合的感受力;第三种是纯粹而清透的‘坎普’审美。”读者怎样才能从第一种过渡到第三种感受力呢?那就需要我们抛开一直强调的作品的内容内涵以及道德鉴赏这些有意图的感受力,而不断加强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那么当我们去试图阐释与理解艺术作品时,自己的内心需要遵从那种纯粹而透明的感受,那一定是审美层面上的感悟与体验,而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尽力挣脱道德与内容的束缚,用真切的感受力去重估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和审美体验。
  苏珊·桑塔格提出的用感受力来重估艺术的观点即是要读者从各种阐释学理论中抽离出来,冷静下来。她的反阐释理论就是“反对过度的阐释,反对唯一的阐释,要求削弱作品的内容,重视作品形式”;她的反阐释理论也是反对理 论的过分应用,提倡用感受力去重估艺术,持这样的观点的桑塔格即是感性而又理性的,她的反对阐释思想也透着这两种两面性,对我们在鉴赏任何艺术品的方法上指明了方向,她那散发着哲理而感性的思想之光也为我们在未来的阐释及审美的探询之路上投下了睿智的指引。
  参考文献:
  [1](美) 桑塔格.写作本身: 论罗兰·巴特[A] .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C] .北京:三联书店,1988.198.
  [2](荷兰) 汉斯·伯顿斯.后现代世界观及其与现代主义的关系[A] .王潮.后现代主义的突破[C]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147.
  [3](美) 桑塔格.写作本身: 论罗兰·巴特[Z] .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C] .北京:三联书店,1988.184.
  作者简介:林静(1977-),女,四川人,双硕士,讲师,景德镇陶瓷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学、商务英语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珊·桑塔格:关于“坎普”的札记
本周随记 | 人类学、桑塔格和尼采
182 个体的本义大于群体的本义--读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
“散”的姿态与“文”的姿态
成为一本书的伴奏者
无需评论,听桑塔格阐释就好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