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新时期学术思想演变史纲

中国新时期学术思想演变史纲 1985年——2013年陈亚平

前言

当新的现代主义革命和新的后现代主义革命出现并交汇之时,就产生新的思潮范式。中国后现代、先锋、后先锋学术观念历史事件并非只是实证的可供观察的历史现象或对象,而是包括了超越现象背后的再思想基础上的心灵事实。中国后现代、先锋、后先锋思潮史不能脱离对观念和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础解析,以及对一系列核心观念及其演变历程的深入揭示。必须从学派研究、思潮研究,转向观念和思想体系的研究。包括这些观念如何起源、演变,乃至最后的整合与趋向。所有的历史都是诠释的一种元与文本,阐释者也就是史家。中国后现代、先锋、后先锋思潮三者结构中的各要素,是有极差的融合在一个总体之中,表现为:融入阶段、平衡阶段、演替阶段、转向阶段的四结构,这是一个“再去化”与“再后化”、“宏观制约微观”、“微观影响宏观”循环生成的延异过程。可确知:中国后先锋世界观,是后现代到后现代之后世界观终极反思转向的必然产物。后现代世界自身终极的否定又联系,是构成中国后现代先锋与后续思潮的本质性驱动元素。无论从中国当代文化实践转向、哲学思维转向,美学范式转向,还是文学话语转向的维向,中国式后先锋世界观都是后现代、先锋思想运动的否定又联系的延伸,因此,后现代主义之后或未来,只不过是现代、后现代自身不确定的总体的历史主义,它是一种生成过程的矛盾同一本体的存在。

—1985年—朦胧诗在20世纪1978年代“文革末”与1982年代“改革初”这二元社会意识形态结构中,确立并开辟了中国当代诗歌文学领域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方向。本质上是对国际现代主义文学语境的前度吸纳,对国内现实主义文学反思、改良、启明的思想形态之结果性调整,从而成为中国“新时期”先锋文学运动思潮的前源。它标志着诗界文学的思想解放,已对中国80 年代以后文化界、学术界思想解放产生了结构性驱动。同时,1975费耶阿本德提出后现代主义多元主义方法理论,也成为朦胧诗文学思潮范围之外,后现代文化去中心化与多元性倾向的全学界的思潮基础之一,它必然成为历时的和共时的流变条件而驱动文学呈现去中心化与多元性情境。因此,从20世纪1982年朦胧诗思潮初萌延续到1985年代中国非主流化文学群体的后现代前期先锋思潮运动 ,对一元化文化思想形态的否定,标志中国“启蒙式后现代思维”其历史进步性意义方面的开端期,也是西方后现代异质因素同20世纪中国当代文化传统之间话语生成的交互期。这时期,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以及解构批评和戴尔·里庇的激进哲学等学术观念最早非系统地进入中国学界视野。此时,中国学界先驱与文学先驱在文论之间和文化之间解体、多元、融合和跨界的雏形思想,表明已正在接受整个欧美现代、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并在移植性的历史环境中萌芽。同时,又因受到中国文化等精神领域处于主流地位现实主义传统话语的消解,学界先驱的后现代愿景话语在呈现方式、表现形式与媒介范围上极其不具型态,无论在文化、文学、美学、哲学方面还没有形成总体后现代中国化探索的方向体系。重要学术代表理论:《关于当代欧洲“反戏剧”思潮》陈瘦竹《解构批评论集》廖炳惠 —1986年— 1986年,从张汝伦与王晓朝开始,中国学院派新锐哲学界先驱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后现代哲学文化的研究方法与界域。在有限层面分解了中国学科界哲学、文化的中心化和一元化时代格局,开启了以多元化世界、非理性存在、非结构存在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后现代情景下中国文化、哲学、文学本体论、方法论探讨多元思维新时代雏型。从此,中国哲学界与部分文学界先驱,开辟了以后现代思维研究并提出本土化话语的方向与前体系。尤其,王惟苏沿着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路线,把后现代反主体、反中心、反结构观念引入中国80年代中期的小说领域,成为中国式后现代主义文学观的奠基人。重要学术代表理论:《多元的思维模式与多元的文化》张汝伦《反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德里达消解哲学简介》王晓朝《非理性主义思潮一:西方现代哲学认识论问题述要》刘忆江《关于后现代主义思潮》袁可嘉《异军突起:反小说的小说:一谈新新闻主义》王惟苏 —1987年—在张汝伦与王晓朝的多元哲学思维观与反结构观研究方向之后,中国学界先驱对多种后现代主义世界观作了横向发展的研究与阐扬,代表人物是王宁,他是与王岳川、陈晓明一起,最早成体系接纳后现代文学理论思想泉源的重要阐发者之一,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探索享有声誉。他在思路引进与阐扬后现代主义思想因素的视角流变中,所起到的“中西思想空间比较”范式作用,在中国比较文学界的源头界域产生了奠基性影响。同时期背景下,赵夫青将后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在国内做了有力地推介,形成了话语雏形。重要学术代表理论:《后结构主义与分解批评》王宁《后现代主义艺术论》赵夫青《后现代主义小说》董鼎山《罗兰·巴特的本文理论》戈华《所谓的危机是什么?后朦胧诗的处境断论之一》丁宗皓《艺术与非理性主义一:创作与意识》毛崇杰《历史—本文—解释:杰姆逊的文艺理论》伍晓明 —1988年—这年,欧美后现代哲学文化对中国学界继续深入,尤其建设性后现代哲学文化观中的女权主义第一次在国内引起关注。学者胡缨、唐小兵研导的后现代女权主义概念与后结构主义关联逻辑思论,在时代语境上,成为中国女性写作的思想支撑点,这是源头性的。同时期,后现代哲学向语言转向所导致的后现代文学语言形式本体论,开始在中国国内文学变革领域代表人物中,形成了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大致相同的中国最早启蒙“先锋派”形式论旨,这是相对1982年中国诗歌界先锋思潮启明期的方向性扩展,并由于主导后现代文学语言形式本体论,而在中国后现代学界处于重要地位。重要学术代表理论:《“我不是女权主义者”:关于后结构主义的“策略”理论》胡缨,唐小兵《反语言:先锋文学的形式向度》杨小滨《后现代主义作家的生存境界》李龙《解答文学本体论的新思路》朱立元《共生·多元·传统: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思考》史建 —1989年— 1989年中国启蒙“先锋派”形式观在学界呈现出文学认识论与本体论扩展性思考研究, 代表人物是陈晓明与王宁,他们从现代主义文学认识论主旨到后现代主义文学本体论主旨的两个实质性差别界域,创立了80年代末,对中国文学总体的当下变革性,与西方后现代情景下中国本土先锋语境的生成状貌与发展趋态的研判范式,于是在“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两者之间,被陈晓明界定为:具有许多共同特征的交互作用的历史语境。陈晓明主旨的“后现代与先锋”在历史主义基础上的共同特征与交互观,把他的后现代哲学方法研究论,融合到他的先锋观念之中。从哲学上看,“后现代与先锋”基本上继承同一个基础的历史结构。这对中国后新时期“先锋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启示作用。此时期,阿多诺美学否定辨证主义也被扩展到中国当代美学界的研究范围,在总体语境下,影响了中国当代诗歌中后现代主义因素,比之于85年代“第三代诗”的流变。因此,在中国当代美学对类后现代的否定美学研究中,包含有后现代本土思考的许多重要视角。重要学术代表理论:《边缘的萎缩:从现代到后现代》陈晓明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王宁,陈晓明《从文化文本到非文化文本:中国新诗本体的觉悟》李震《当代诗歌中的后现代主义因素》巴铁《否定的美学与美学的否定:试论阿多尔诺美学思想的否定性》章国锋《当代哲学中的一股反本质主义潮流:波普尔对本质主义的批判及其解释学前提》黄勇《后现代主义诗学与“自觉小说”》王天明《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综述:赴联邦德国考察札记》章国锋 —1990年—这阶段,学者赵毅衡是后现代后批评文化、哲学、文学美学的主要阐发者。他通过与张颐武、王宁等学者对中国当代启蒙后现代文学分期概念的研究与探讨,把后现代主义的“新批评”概念扩大应用于说明文学的自身规律现象。这之后,赵毅衡在后批评方法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研究向度上,得到显著的建构空间。尤其在符号学向多学科转向与运用思想的影响下,他十分推崇中国当代符号学对泛领域的方法论作用。他认为进入文化的符号学优越于文学的审美主义,并可能成为一种符合于中国文化国情的广泛运用科学。90年代,赵毅衡倡导的符号学美学范式,对中国启蒙后现代思想给予了有力的补充,促成了后现代境况的中国符号美学哲学思潮的形成。同期,后现代主义审美日常化理论进入中国美学界思考视野, 这种审美日常化理论在学界长期处于探讨地位,并影响到“后新时期文学概念”的划分范畴争论。重要学术代表理论:《关于后批评意义》赵毅衡《反美学:当代大众趣味描述》高小康《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20世纪英美诗主潮追踪》袁可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王宁《反美学:当代大众趣味描述》高小康《后结构主义美学二论》李鸿《解构、隐喻和论证:关于哲学本性的一种理解》张盾《论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叶秀山《客观审视、冷静观照:记本刊“西方后现代主义”座谈会》佳水《如何评价“后现代主义”:记“西方后现代主义”座谈会》了无几《学术论争应注意的一个原则:兼论真理“多元论”观点》程剑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论后现代主义的策略和后果
后现代思潮与文学本质问题
【名家访谈】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学术地图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文学思潮还要被误读多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