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或此或彼》(下):只有经历了绝望才能去思考生活的意义

当一个人被带到一个十字路口,除了选择,再没有其他路时,他才会选择正确的路。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下)

如果说上卷中克尔凯郭尔化名写就的那些作品都在描述一种感官的、审美的生活,《或此或彼》下卷则探讨了伦理、道德和宗教的人生阶段。

后来克尔凯郭尔还在《人生道路诸阶段》里,更明确地说明了人存在的三种不同方式。

在《或此或彼》下卷中,这三种不同方式已经有所显露。

01

针对上卷《勾引家日记》的内容,下卷的法官写了两封长信给这位“勾引者”,名为《婚姻的审美效力》和《人格发展中的美学与伦理的平衡》,在这两封信里,克尔凯郭尔就婚姻提出了人生的不同阶段。

写信人指责“勾引者”沉溺于审美阶段,就是被感觉、情感、冲动所支配,沉溺于“声色犬马”的世界。这种指责也呼应了在《或此或彼》上卷中莫扎特歌剧《唐·璜》里的人物唐·璜为代表的生活。

这是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享乐即一切,不图“天长地久”只顾“眼前拥有”的生活。

在这种生活观念中,“爱情是天堂,婚姻是地狱”,婚姻成了爱情的坟墓。法官称这种观念是“一种自私的沉郁”,产生的根源在于怯懦和在安逸享乐中放纵自我。

婚姻中的情欲之爱只是最初的爱,是浅层次的东西。

但是婚姻在自身中有着一个伦理的和宗教的环节,那是情欲之爱所没有的。

克尔凯郭尔在这里展示了人们通常对“或此或彼”的误会:怎样选择都会后悔。这种观念是一种逃避,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根本没有做选择,而是“听天由命,随他去吧”的不负责任。

从这个意义上说,“或此或彼”的译名要比“非此即彼”更贴合克尔凯郭尔的观念:人生永远都是有很多选择,甚至可以说,选择对于一个人的人格有着塑造作用。

选择本身对于人格的内容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通过选择,人格就沉入进那被选择的东西之中,而如果它不选择,那么它就在消耗之中枯萎。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存在主义哲学奉克尔凯郭尔为先驱的原因。

审美生活的后果是无聊与绝望。

克尔凯郭尔举了古罗马皇帝尼禄为例。在这个素来被认为是十恶不赦的暴君的身上,克尔凯郭尔看到了他的绝望。尼禄的各种“作”其实是深度的无聊,为了逃离这种绝望做出的尝试。

就像沉溺于一天的游戏之后,到了傍晚,人们感受到的是疲惫还有空虚,远远不是自己所期望的满足感和放松。

但绝望不是坏事,只有经历了绝望才能去思考生活的意义,才有可能进入到伦理阶段。

02

伦理的人生则是对审美阶段的超越。

这一个阶段有点像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中的“道德境界”,能够用理性克制私欲,也是宋明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的同款含义。(并非流俗意义理解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

克尔凯郭尔将这一阶段与古希腊的神秘主义者进行了区分,神秘论者选择了自己,而伦理人生的选择却不是外在的义务,而是自身认可的。

与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相比,坚持更令人赞赏。

真正伟大的人不是征服者而是坚持者。

审美阶段的满足更多是征服性的,而伦理阶段则是一种坚持。征服是不断向外的,坚持的特性则在自身。

从这个角度说,浪漫的爱情是瞬间的,文学作品里刻画浪漫的爱情通常是痴心人苦等多年之后的结合。可以轻易将等待的年份进行浓缩,然而刻画一个已婚的忠诚的人却不能用这种浓缩的方式。

因为已婚者坚持多年的生活恰恰在这些年之中,而不在哪个完成了的瞬间。

因此银婚金婚令人动容就在于人们知道坚持多年的不易,而不在于婚姻持续的年限本身。如果是封建社会两个人从儿时就结婚,等到银婚可能也还是青年时代,恐怕没有人会赞赏这样的“银婚”。

健康的人同时生活在希望和回忆中。

纪念日的意义在于既见证了回忆,也蕴含着希望。单纯纪念“过了多少年”的数字年份,只是活在回忆中,而缺少了希望。

03

宗教阶段在《或此或彼》中提及并没有前两个阶段多,但却是非常有特色的观点。

克尔凯郭尔的宗教阶段并不是虔诚的教徒的一种追求,而是人直接面对上帝本身。克尔凯郭尔理解的上帝是超越理性的存在,比康德的道德理性的悬设需要的上帝更“实”一点。

人类理性本身不足以应对人类的诸多问题,上帝存在是一种非理性的、神秘的意识,个人存在的孤独、恐惧、忧郁、绝望,只有在上帝面前才能充分地展示出来。

在上帝面前,人总是不对的,相信这一点,就能鼓励人做出行动。

人类所有的傲慢都不过是一张易碎的安全网。

这三个阶段并不是人生必须经历的阶段,也不是次过度的,而是一种“或此或彼”,是三种可能性的选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只有少数人能达到第三阶段。

年轻的时候很多人容易沉溺于花花世界,所谓“贪恋红尘”,一场酣畅淋漓的醉酒,一个把酒言欢的聚会,一次冒险的旅行,就可视为人生的满足。

然而当经历了很多这种时刻,痛快就变成了空虚和厌倦,就容易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了。

克尔凯郭尔对人类与世界充满了怀疑,这一点倒是和叔本华的悲观相似。叔本华认为“幸福论”这个词本身就暗含了答案——幸福,“这种答案是基于人的一个与生俱来的错误”,所以他对“幸福论”嗤之以鼻。

我则更宁愿相信幸福论是一种逃避。和很多人在一起总是“安全”的,虽然这种安全是外在的,沉溺于娱乐、聚会、工作,甚至家庭生活,都是一种逃避“自身”的行为,那是一种不敢正视自我的胆怯,所以独处才更需要勇气。

克尔凯郭尔告诉人们,孤独和苦难并不是偶然或者不幸,而是人类所处的境遇,是人的存在状态。

如何接受这一切,或者说用何种方式接受这一切,就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落跑新郎克尔凯郭尔
克尔凯郭尔:人生的三个阶段
克尔凯郭尔: 生存的三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选择态度
克尔凯郭尔审美生存思想研究
克尔凯郭尔|个体该“怎样的”生存
克尔凯郭尔和他的三种生活模式——读《克尔凯郭尔》有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