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的一生是生存,还是反叛?聊聊作家兰波的思想和启示

兰波作为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不同于魏尔伦和波德莱尔,他身上有着纯粹的野性和不羁的灵魂,用谜一般的诗篇和传奇般的人生经历为后世建立了一种“生存与反叛”的范式,影响深远。在兰波眼中,诗人不只是一个创作者的身份,更应当是一个“通灵人”、一名“盗火者”。下面咱们就通过兰波的代表作品《地狱一季》和《醉舟》,以及他与魏尔伦的惊世之恋来聊聊他独特的灵魂价值与深远的影响。

“通灵人”思想

“通灵人”这一语词最早是一个宗教概念,指代那些受到天主启示、具有超自然的洞察力、能够预卜未来的人。但兰波运用于写作中的“通灵人”思想并没有宗教的含义,而是指诗人要通过打破常规的感觉系统来达到超越常人的境界,甚至超越自身,使得抒情主体也彻底融入神秘的未知境界。这一个看似高度抽象的思想在《醉舟》中有着具体的体现。

《醉舟》是兰波17岁时的作品,也是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开篇便塑造出诗人酩酊大醉后乘一叶仿佛与他同醉的扁舟在广袤大海中随波逐流的景象,颇具奇幻迷离之感。“纤夫不再控制我的航向”,“冲掉了我的铁锚、我的舵”这两句首先就交代了诗人漂泊汪洋时处于无拘无束、极度自由的状态;同时纤夫、铁锚和舵也象征着人世间的繁杂纷扰与禁锢牵绊,象征着生活与创作的固定、常规模式和感官的局限,因而丢弃了这些事物的诗人得以充分沉浸在自己的感觉和想象世界里,观察到令常人不可思议的奇幻景象,表达出独特的思考和感想,这就为全诗突破常理的描写做好了铺垫。

诗人于是乘着小舟在海面上“狂奔”、“舞蹈”、“追赶长浪”,这是怎样一个狂放不羁、充满野性、追寻极端自由和探索未知的形象!我国古人亦喜爱在客船中饮酒赋诗,但他们大多是在赏山水、谈志趣,抑或是伤别离、悲仕途,相比之下,兰波的诗歌就跳脱出了现实生活与客观感受的桎梏。诗人笔下的绿水有酸苹果的清甜、星星像乳汁一般缀在海面、剑鱼会唱歌、夜晚是绿色的、海面下有群马、芦苇中有巨兽……这些荒诞的想象以及通感手法的运用将所有的感觉和感官错位,进而糅合于一体,诗人在幻觉的错乱中去靠近真实,见人所未见,听人所未闻之事,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兰波自己也曾在书信中更明确地指出:“当他(诗人)陷入迷狂,终于失去视觉时,却看见了视觉本身!”——这些正是兰波所酝酿的“通灵”思想的集中体现与直观表达。

“盗火者”思想

除了通灵人思想,兰波亦主张“优秀的诗人应当是一名盗火者”。“盗火者”一词很快让我联想到神话中普罗米修斯违抗宙斯,偷偷将火种带给人类的故事。但我认为诗人所指的“盗火”并非反叛权威,而是指在文学语言的创作中要反叛传统的“我即为我”的本体观念,将“我是另一个,是他人”的创作思想传递给后人。

例如他在《地狱一季》中写道:“我永恒的灵魂注视着你的心,纵然黑夜孤寂,白昼如焚。”在这里,诗人将自身与创作者区分开来,他打破了传统的生命约束,成为一个超脱于物质外壳、拥有永恒灵魂的“另一个人”,揭示出他的潜意识与隐秘性,在身心俱裂的矛盾中探索存在与超越的另一种可能性。他的“另一个”可以是除诗人自身以外的任何一个人,甚至是他所有感觉和思想的抽象集合体,因而不会随肉体的消亡而腐朽。思及此,我不得不感叹《醉舟》中的“乘风破浪”的“我”的形象,又怎么会是诗人自己呢!原来舟未醉,醉者,诗人也。心醉的诗人化身为浪迹天涯的小舟,在自言自语、纵情放歌中追寻生命最原始的冲动。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诗歌的创作有“有我之境”,也有“无我之境”,而兰波“我是另一个”的创作思想可以说是在两者之外的“非我之境”——有我,但我又不是我。

所以综上来看,兰波的“通灵人”和“盗火者”的诗学理念既是对19世纪诗歌传统创作手法的一种大胆反叛,亦是一次全新的、未知的探索与尝试。他的思想凭借诗歌的载体,穿越时空与语言、文化间的界限,像诗歌语言的张力一样不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追逐太阳的少年

除了在诗歌创作领域,兰波本人的爱情观也彰显着生存与反叛的二元对立。兰波在17岁时因为一首《醉舟》与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结缘,从此一颗恒星遇到了另一颗恒星,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契合,他们的相处就像兰波在《地狱一季》中所写的“太阳与海交相辉映”。然而,再投契的灵魂与肉体之爱也无法让魏尔伦追赶上兰波“温柔的疯狂”——在兰波年轻张扬的生命里爱情永远不是全部,他从未放弃追逐自由和太阳。在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是青春与光明的象征,因而兰波对太阳的毕生追逐,亦是对诗歌的追逐、对希望的追逐、对美好纯粹的追逐。但或许应该庆幸魏尔伦的“追不上”,才让兰波的后半生得以波澜壮阔,成为理想的“任何人”去生存。

永恒的灵魂

20世纪后“兰波族”成为了专有名词,还出现了“兰波主义”的说法——它不仅包括对兰波的研究,也包括对兰波的阅读,许多作家都是兰波的忠实读者,崇拜和模仿兰波的群体也越来越壮大。二战结束后,作家亨利·米勒预言:“在未来世界上,兰波型将取代哈姆雷特型和浮士德型。”1968年,法国巴黎反叛学生将兰波的诗句写在革命的街垒上:“我愿成为任何人”、“要么一切,要么全无!”而在20世纪20年代,兰波还随着中国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翻译热潮进入了中国读者的视野,为国人所知,他的超现实主义对现代的创作观念也有着巨大影响。兰波在《地狱一季》中说:“真正的生活是不在场的”,这意味着作者笔下的“生活”可以不再沿着客观时间轴线性前进,而是通过虚构实现在同一个时间存在不同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兰波在今天仍然具备现代性。

海子有一首诗《献给兰波——诗歌的烈士》:

当浪漫音乐式的抒情诗遇上叛逆蓬勃的新式诗

一个新的纪元

在撕裂!发生!璀璨!

爱是结束还是新生?

当世界崩坍

那么绝望,那么无助,而又那么不甘

那爱,是罪孽还是温暖?

追逐太阳的少年

永不疲倦地完成诗歌的盛宴

那是有如夏花一般的绚烂生命

愚昧的人不懂!

陈腐的人不懂!

懦弱的人不懂!

不顾一切地追逐太阳的少年

你将永远在太阳之下

你将永远在光与热的中心!

我相信

爱需要重新创造

我相信

爱是生命的新生

我相信

光,将永远照耀诗歌的殿堂

在海子眼中,兰波的生存是黑暗夜空中的璀璨光辉,他的反叛是嘈杂闹市街头的绚丽烟火,他“盗”来太阳神的星星之火,将光与热散播到新纪元的每一个角落。兰波通灵人和盗火者的诗学观念、他在诗歌和生活中的生存和反叛、他打破传统追寻自由的温柔的疯狂,像一支神秘的歌穿过了无数个夏晨的黎明,带领后世的人们去追寻新的星辰,新的肉体,新的生活方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抵达虚无之境
【10月20日】我的生命不过是温柔的疯狂,眼里一片海,我却不肯蓝。我就是兰波……
会通灵的诗人(一)——兰波简介
阿尔蒂尔·兰波:诗人应该成为通灵者|《致保罗·德梅尼的信》
21岁莱昂纳多《全蚀狂爱》演诗人兰波,颜值顶峰连杰克都望尘莫及
米沃什:阿尔蒂尔·兰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