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伊莎贝尔的最后抉择

  王维 南京师范大学

  摘 要:美国小说家、文学评论家亨利·詹姆斯(1843--1916),被誉为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三大倡导者之一,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是其早期国际主题小说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其本人对个人关系,尤其是婚姻关系的关注和担忧。这部小说中所有的角色都是为女主角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命运而存在,而故事本身也是围绕着阿切尔对婚姻的选择及其婚姻的不幸而展开。在小说的结尾,视“自由”重于生命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甘愿放弃个人的自由与幸福,选择回归原先那桩不幸的婚姻。这个结局让很多读者和评论家失望和困惑,也引起了评论家们多个角度的解读,本文欲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从“文本的历史性”这一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 不幸婚姻 抉择 回归

  一、 引言

  亨利·詹姆斯与威廉·豪威尔斯、马克·吐温齐名,被誉为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家的三大倡导者。亨利·詹姆斯凭着其创作的二十二部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及评论,为现代英语小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位女士的画像》则是他的早期最佳作。

  《一位女士的画像》以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美丽聪颖的美国姑娘伊莎贝尔,在富有的姨妈杜歇太太的陪同下,来到欧洲探索寻找新生活。美国富商戈德伍德、英国贵族沃伯顿勋爵都相继向她求婚,然而她却视婚姻为羁绊,为了要保持独立自由而一概回绝。对其很有好感的好心的表兄拉尔夫为了给伊莎贝尔的理想提供帮助,便说服父亲将遗产的一半转送给了伊莎贝尔。不料,拉尔夫的好意,最终却在外因上促成了伊莎贝尔人生的“厄运”。这份意外之财的获得,使她成了伪君子奥斯蒙德和其情人梅尔夫人所觊觎的对象,他们设下了一个个圈套引诱伊莎贝尔上钩,而天真理想的伊莎贝尔竟也执意嫁给了奥斯蒙德。婚后的伊莎贝才逐渐在事实中发现了梦与现实的落差,发现了自己丈夫和梅尔夫人之间的暧昧关系,并且意识到了他们对自己所设下的阴谋。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伊莎贝尔虽然后来有机会离开,但她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奥斯蒙德那里,去接受命运的考验。

  女主人公伊莎贝尔聪明、美丽、追求独立、崇尚自由,不少读者为其探索自由的精神所吸引,却又为其悲剧命运唏嘘不已。那么,在文章结尾处,伊莎贝尔为什么要放弃其他的选择,自愿回到丈夫身边,回到那个无爱的婚姻中去呢?这个结局让很多读者和评论家失望和困惑,也引起了评论家们多个角度的解读,本文欲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二、 新历史主义主要理论

  新历史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该文论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统一的、前后一致的、连贯的、大写的“历史”或“文化”,所谓的历史其实是“断断续续充满矛盾的”历史叙述,而且这个历史是小写的,以复数的形式出现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文学不是“反映”历史,不是将历史现实简单作为背景和对象,历史实际上是与文学的“背景”或“反映对象”之间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一种互相影响、互相塑造的关系。

  新历史主义理论注重文本与历史现实之间的关系,认为对历史而言,文学是能够彰显历史本来面貌的艺术形式,而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消极反应,文学是将自己注入到历史当中,参与历史的创造。蒙特罗斯称新历史主义的两个方面为“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二者互相交错,互相依存。“文本的历史性”即反映个人经验的文学表达总是具有特殊的历史性,总是能表现出社会与物质之间的某种矛盾现象。这些现象可以见诸所有的书写模式中,不仅包括被批评家研究的作品,而且也包括他们研究的作品的文本环境。书写模式中的历史的、社会的、物质的情景,就构成了所谓的文学的历史性氛围。“历史的文本性”指批评的主体根本不可能接触到一个所谓全面而真实的历史,也不可能在生活中体验到历史的连贯性。如果没有社会历史流传下来的文本作为解读媒介的话,我们根本没有进入历史奥秘的可能性。历史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充满需要阐述的空白点,那些文本的痕迹之所以能存在,实际上是人们的意识选择保留与抹掉的结果,可以说历史中仍然有虚构的话语。(王岳川,P185)

  三、 文本的历史性——伊莎贝尔回归婚姻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画像》的结尾像詹姆斯大多数的小说的结尾一样出人意料,伊莎贝尔在英国的花园山庄陪伴表兄拉尔夫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之后,不顾朋友亨利艾塔和戈德伍德的强烈规劝,毅然决定回归到罗马,返回那桩不幸的婚姻中。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看,伊莎贝尔的回归主要有以下动机:

  (一) 她决定返回那桩不幸的婚姻在于那个年代的女孩子所接受的民族教育

  小说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末,当时盛行于欧洲的传统观念和习俗深刻地影响着北美大陆。妇女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地位都极其卑微。女孩子出嫁后,她的一切都归其丈夫所有,包括其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都依附于她的丈夫。女子要娴静、服从,婚后要恪守妇道,取悦丈夫。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托克维尔分析美国的“年轻女性怎样习得为妻之道”时说:

  美国人既是清教徒,又是商业民族。因此他们的宗教信仰和经商习惯都使他们要求妇女具有自我牺牲精神,使自己的乐趣永远服从于事业……美国女青年一进入社会,遍发现这些观念早已根深蒂固,看到从这些观念推演出来的规矩,并很快确信自己和当时的习惯背道而驰,她的安宁和声名甚至她的社会存在,都有立即遭到破坏的危险。但是由于她在理智上已有坚定的认识,她所受的教育又使她养成了刚毅的习惯,所以她有顺应社会的能力……由于她们事先就已看清,只有一条路可以使其家庭得到最大的幸福,所以她们一开始便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一直走到头而不后退……

  伊莎贝尔的身上体现着典型的美国女性尊重婚姻传统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一切传统礼仪和婚姻的神圣义务经常呈现在她的心头,背离他们的思想使她不仅感到羞耻,而且也感到害怕”。(560)可见,对于伊莎贝尔,背离传统的礼仪和神圣的婚姻是与她的道德观相违背的,她个人的荣誉感和社会存在是与家庭的稳定密切相关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聂鲁达的葬礼
法国大妞VS极品屌丝 踏上狂野旅程【私奔B计划】
好小说让你知道“惊艳”比“爽”高级
镂空伊莎贝尔
【学点哲学】毛姆《刀锋》:没有哪种方案,可以解决生活的全部问题
乔以钢|回顾与思考:文学领域的性别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