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禅宗六祖慧能,虽然是扫地僧出身,却因一首禅诗从一个寺庙中的杂役一跃成为禅宗第六代继承人。这首诗就是著名的《菩提偈》。要想知道它的意思,要从禅宗的传承讲起。

从达摩祖师到五祖弘忍

菩提达摩就是我们常说的初祖,是中国禅宗的第一位掌门人。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南梁有一位奇葩的皇帝,他一生四次出家,笃信佛教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杜牧曾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其中的很多寺院,就是梁武帝时期建造的。虽然他后来又突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开始灭佛,但仍然可以说他给佛教在中国的1生根发芽创造了一个培育的温床。

1.初祖达摩

达摩祖师就是在梁武帝时期,听自己的师傅说东边有个国家十分推崇佛教,以后一定要去那里弘法,于是他一路从西边走到了南梁。不过那个时候的佛教可不是唐僧那种感觉,身披袈裟开坛讲法的弘法方式并不流行,大多数时候就是自己个儿修行自己个儿的。达摩祖师的修行方式,是找个地方面壁,于是嵩山少林寺就有了达摩面壁洞。虽然他没打算广收门徒,却有人找上了门,这个人就是二祖慧可。

2.二祖慧可

二祖的俗家原来叫神光,一看这名字,肯定跟神仙道法沾点边儿,没错,他父母都是道教信徒。而且家境不错,从小就饱读诗书,本来家里是打算让他走仕途的。可惜仕途没那么好走,而且父母死后,他发现自己应该追求自己内心的能静,于是在三十二岁的时候毅然决定出家。他出家后听说少林寺有位高僧,就想让高僧收自己为徒,这位高僧,自然就是达摩。

达摩那个时候没打算收徒弟,见他远道而来,而且是冒着风雪上山的也不好直接拒绝,就打算给他出个难题,说让他证明自己的决心。慧可表决心的方式有点残忍,直接砍掉了自己的左臂。达摩一看,这是个硬茬子,这决心表的让他无法拒绝,于是问:“你来找做什么呢?”

慧可想了想说:“我想让自己内心平静,此心无处安放,求祖师施法安心。”

达摩一伸手:“把你心拿来,我给你按。”

慧可估计心里此时也是犯了嘀咕,这手臂可以砍,心总不好挖出,于是说到:“我找不到我的心。”

达摩收回手:“那时因为我已经帮你按好了。”

慧可想了想,突然顿悟,双膝跪拜祖师。慧可在那一刻定然是明白了,所谓安心,其实并不该向外求,而是要向内求。达摩见他悟了,就传了一部经文给他,然后让他下山去了。

3.三祖僧璨

二祖慧可虽然得了法,但是他悟的比较晚,而且结局并不好。他107高龄时随时遇上了北周宇文家的灭佛,被诬告为高僧,处以极刑。但幸好他早早的遇到了一个孩子,并且把达摩传给他的法传了下去,这个孩子就是僧璨。

三祖僧璨最大的成就,就在于顿悟了传法不该有分别心,只传自己的弟子,而是要广传佛法。但是他也收了一个好徒弟,就是四祖道信。

4.四祖道信

僧璨没有完成的事情,道信帮助他完成了。他二十多岁就继承了师父的衣钵,并且在天柱山扎根,广收门徒。但人多了总要才吃饭,于是他制定了一个规则,就是凡是来出家的,都要参与寺中的劳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5.五祖弘忍

弘忍得到道信传法之后,一直侍奉道信圆寂。他就开始犯愁,自己从哪里去找一个可以继承衣钵的人。前几个祖师因为没有广收门徒,所以选择性也比较小,但他如今寺中几百僧众,选择哪一个就成了问题。而且,如果他自己决定了选谁不选谁,那么没有被选上的可能会仇视被选上的人。思量再三,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让寺中人每个人都有机会参选,做一首偈颂来说说自己对佛法的认识。

六祖慧能与《菩提

慧能上山前不过是一个打柴的小孩子,因为听人诵了一段《金刚经》而如痴如醉,因此上山出家,学习佛法。因为他其貌不扬,而且入门比较晚,谁也没拿他当回事,一开始就是让他扫扫地,或者去厨房帮帮厨。

金庸先生告诉我们,扫地僧那都是世外高人,慧能很快证明了这一点。

偈颂的题目一出,寺中一片喧哗,很多人咬文嚼字写不出半个字。弘忍坐下第一大弟子神秀第一个写出了偈颂,便是有名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的偈颂一出,不少人都跟着附和,说大师兄写的好,师父一定会选择大师兄继承衣钵。神秀也洋洋得意,只是弘忍看过,觉得虽然写的不错,但毕竟只是凡人境界,只看得出勤奋,看不出慧根。

慧能见神秀写的这首,觉得这写的不好,于是略改了改,写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初看慧能所写的这四句,仿佛不过是把神秀的照搬过来改了改,实则却有很大的不同。神秀的诗,写的是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了菩提树,而把心当成了放明镜的台子,为了不让这个台子沾染尘土,他就天天的要去擦。虽然体现了一个“勤”字,却没有一个“空”字。

佛教讲究一个“空”字,行走在这茫茫人世,功名利禄,浮华光影到头来都不过是土馒头前的蓬蒿一堆。重要的是此生为善,种善因得善果,早日功德圆满进入极乐净土,再不受轮回之苦。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这个意思。

而慧能的这四句则大不相同:本就没什么菩提树,也没有什么明镜台,一切皆不存在,哪里来的什么尘埃呢?

这里的菩提树又比喻智慧,而明镜台比喻清净,本就清净无一物,自然也没有什么尘埃可言。

这等偈颂,弘忍也位置赞叹。只是寺中人多口杂,慧能又辈分低年纪轻。为了保住这棵好苗子,弘忍只说了一句:“这也不行。你们继续再想。”

舂米传法

对于偈颂一事,因为寺中再没有人写得出,所以表面上也就不了了之。只是弘忍自己可没有忘记这个事情。一日见厨房里只有慧能在做饭,他就过去问慧能:“米煮好了吗?”

慧能一边烧火一边道:“煮是煮好了,就差舂了。”

弘忍会心一笑,拿起旁边烧火用的小木棍在灶上敲了三下,转身离去。这桥段熟悉不?《西游记》菩提老祖就是这么点化孙悟空的,不过菩提老祖敲的是孙猴子的脑袋。慧能心领神会,这是师父给自己的三更之约。

而师徒两个在厨房的对话也并不是废话,而是极具禅机。要知道米肯定是先要舂然后才能下锅煮饭。“舂”是要通过敲打稻子去掉外面的外壳,有打磨之意。

弘忍问他饭好了没,实际上是问他准备好了没。而慧能的回答则是,我准备好了是准备好了,就等师父点化了。

师徒二人在禅房中对面打坐,为了防止别人看到自己的禅房一直亮着灯惹人怀疑,弘忍用袈裟将四面罩住。传法完成后,他连夜将慧能送出寺院,让他去别处弘扬佛法。

慧能之后,禅宗一花开五叶,有了沩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五个分支。而且慧能后来在南华寺传法,据说此处到今时今日还供奉着慧能的不坏金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代一位祖师的偈语,启迪人们明白了心如明镜,不惹尘埃的禅意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如何解读“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禅诗小品 | 六祖无相偈
神秀与慧能的两首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