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话杂谈------也谈我的学习方法
看了古道瘦马老师的《谈谈我的学医方法》,受启发不少,他的学习方法确实不错,楼主也说了,每个人天天赋不同,学习方法也各有不同的适合。从古道瘦马的文章中,也可以推测,他年龄比我大很多,应该是我的前辈,在此绝无别的想法,只是也想谈谈我的学习方法,供老师们指点。
  我今天30来岁,接触中医正好10年,我2002年进入学校,学中医专业,毕业后,最初使用的是西医、西药。直到07年,遇到一个呼吸道疾病,使用了很多西药,病情反而越来越重,经一中医治疗,一付药病情减半,两付病愈。这件事,打破了我“中药慢、西药快”的错误认识,重新拾起课本,也许我天生不才,又学了3年,依然不得入中医之门。中医书买了不少,学了不少,使用中药给人看病,依然没效,所以很苦恼。
  一次在地摊上,看到一本旧书,写的内容与上学课本很不相同。此书把脉诊方法、药性归经、病因病机讲的比较清楚明白而系统,也写了学习中医的方法。于是,我按此书所写方法进行学习,临床遇病,也是按图索骥,我自认为,这样做效果应该不错,但临床效果,依然不尽人意。我知道,按《医学传心录》来,也不对路,但也没有更好的方法,苦恼一点儿都没减少。
  在论坛里,有人推崇黄元御,我就买了黄元御的医学全书,先从《四圣心源》看起,正好此时伯父眼睛疼,就使用此书中的原方,没想到一付疼减,两付解决问题。虽然效果确实不错,但对黄氏书,我还是看不懂。
  后来又听邓铁涛说,中医要回归经典,便开始查找四大经典的资料,买了《黄帝内经》,也在网上看了一些王洪图的内经视频。这期间,还研究了一段时间《五运六气》、《易经》,读了张其诚的《易经与中医》、曲黎敏的《从头到脚说健康》,但这些努力,在临床上都没看到效果。恰好听到人民广播电台“国学堂”的“发现中医太美”节目,当时正是徐文兵讲《黄帝内经》的《上古天真论》,他确实给我耳目一新之感,当时听的真是热血沸腾。在徐老师的讲课中,提到了“黄煌”,他对黄老师评价很高。当时我就在网上搜了黄老师的资料,发现黄老师是研究《伤寒论》的,也出了一些书。没想到,徐老师没把《内经》讲完,接着电台就安排郭生白讲《说白伤寒论》郭老讲了人体的抗病系统,讲了顺势利导疗法,讲了感冒为万病之首。但遗憾的是,郭老还没讲到《伤寒论》条文,电台就无故终止了此节目。但可喜的是,我知道了《伤寒论》应该是我努力的方向。于是买了人民卫生出版的《伤寒论》,此版本没有注解。由于《伤寒论》的写作方法与课本不同,我很陌生仲景所采用的写作体系,实在是读不懂。在网上以“伤寒论”三字为关键词,查了不少资料,这时才发现,中医大家都公认《伤寒论》的价值。此时,我知道《伤寒论》为中医必读书,必须弄懂。
  话说到此,时间已经到了2010年,在峨嵋火车站,见到一个卖中医书很全的地摊,摊主本人爱好中医,对中医名家如数家珍,他最推崇“秦伯未”,当时在他那里买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刘渡舟的《伤寒挈要》,回去下苦功忍着看了一段时间,把第一篇都看完了,也认真的做了笔记,最后实在看不懂,也就放下了。但我心里一直没有放下对中医的向往,相信一定可以找到学习中医的好办法。
  也许是上天有眼,让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看到了《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还有录音光盘。回家我就把录音拷在了手机上,坐车时听、睡觉时听,前前后后不知道听了多少遍。有看书的条件,我就看书,床上、火车上、公交车上、卫生间等等,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媳妇对我都有些小怨言了,她说“每天听你说的最多的就是胡希恕、张仲景、《伤寒论》”。我母亲也说,“以前上学也没见我这么勤奋,现在反每天看书,把吃饭都给忘了。”他们说的也是事实,以前我虽近视,但从不带眼镜,自从接触此书后,我近视度数增加了,不得不配付眼镜。
  买到《胡希恕伤寒论讲座》的具体时间记不清了,总之是买到后就爱不释手的读起来,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一看此书我就明白了,还越看越有味儿。我读书有个习惯,就是边看边在书页空白处写感想。前前后后不知读了多少遍,只知道书的空白处被我写满了,实在写不下了,我就又买了一本儿。媳妇也笑我“你真有钱,同一本书两本儿”。
  在读此书时,我还背了《伤寒论》条文,最先以前100条为目标进行背诵。由于没有纯条文版,自已在网上下载好后打印了一本,平时就拿它来背。读《胡希恕伤寒论讲座》比较熟、又背一些条文后,我发现,112个经方,很多都类似,相互鉴别很重要,熟悉每一方的方证很重要。我就将仲景的112方进行了分类,分完类后,先列方,方下面是相关条文,这样又打印了一本小册子。还把类似方的鉴别写了一些自己的心得,附在此小册子之后。目前此书得到我同学的喜欢,也就送给了他。然后再读《伤寒挈要》,发现此时读起来毫无读不懂的感觉了。接着又读了王庆国的《伤寒论解要 》、郝万山的《伤寒论讲稿》、《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伤寒恒论》。都很容易理解,没用多长时间就读完了。
  做完这些工作,我开始从头一条一条的试着注解《伤寒论》,当然注解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胡希恕的思想了。一直注解到第398条,到此,对《伤寒论》的理解,可以说上升了一个新层次,让我有了很大自信,对中医的兴趣,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我也用了几天时间,把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给注解了一遍,中间加入了不少自己的按语。后来在书店,又见到了段治钧的《胡希恕越辨越明释伤寒》,也买来读了一遍,里面确实有一些当年胡老未讲解清楚的内容,还有一些作者学习《伤寒论》的心得体会。我个人觉得,这对初学者,很有帮助。虽然也见了冯世纶的书,但里面的内容都不出《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当时在书店又发现有错字,书的定价也太高,后来就没买,至今觉得,我当时的决定是对的。不过前段时间,我还是买了《六经方证直解》,目的是希望参考作者对每一经方的六经归类,由于网上没有这样一个目录,只好买了全书。读来读去,发现此书也不过如此,很多内容都能在《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与《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找到,对于胡师书中没有的内容,按照胡师的思想脉络,稍加思考,也可以想象出来。
  《伤寒论》学到这个阶段,就开始学《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由于版本不良,书上文字与胡老讲座录音并不相同,甚至把大黄3-4g写成30g,这样的错误实在太严重。就在网上下载了网友校对版,花了50元钱,让印刷厂给装订成书。学习过程中,依然发现很多问题,干粹自己校对。说干就干,边听录音边在书上修改。全书修改一遍后,再重头检查,终于把全书都校对完了。这工作确实辛苦,要不断的按暂停,有时一句话要听几遍才能如实记录下来。等校对完后,想到可能有很多人都需要这样一个版本,就同学苑出版社的陈辉编辑联系了,没想到他很感兴趣,让我把书寄给他,重新修订出版。这就是目前我们看到的《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修订版。
  因为有了《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作基础,也熟悉且习惯了仲景的写作体系,等我拿到修订版《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后,直接参考山西科技出版社的《神农本草经三家合注》进行注解,注解完后再对照胡老的解释,然后再加上自己的按语,这样又把全书注解了一遍。目前,我把《金匮要略》也看了几遍,不过没有再敢往书的空白处写东西,而是找了笔记本,随想随写,已经快写了两小本儿了。这中间,也读了《治病法轨》,里面“左手候血,右手候气”的思想对我影响很大,在临床上,也得到了作者理论的正确、实用性。不过,临床用方,我依然用的是仲景方,读的更多的依然是仲景书。
  我觉得,仲景书写的很精练、很直接,直接就是脉证和处方,这种体系最符合临床实际,也最锻炼读者的辨证思维。通过学习仲景书,我就开始了使用经方,好像是一夜之间,我的临床疗效就大为提高,好像一夜之间,就入了中医之门。以前学了那么多书,都没能让我激动,只读了仲景书后,自已的病、家人的病、小区邻居的病,再使用我的方,都能让自己吃惊不已了。不管别人如何评价我的学习方法,都没关系,因为临床疗效给了我最实际的证明。
  目前,还只读了此两本经典。我打算抓紧时间把温病经典也读一读,对于温病,我要读书目的顺序是:
  1。《温疫论》2。《病热经纬》3。《温病条辨》4。《温病条辨拾遗》5。《赵绍琴温病讲座》6。《刘景源温病学讲稿》7。《温病纵横》8。《重订广温热论》9。《时病论》10。《通俗伤寒论》
  虽然这些书很多,我认为并不难读,因为建立了《伤寒杂病论》的辨证体系,再读后世书,是很简单的事情。读这些书的方法,依然使用“边读边注边加按语”的形式。因为一位年轻的诺贝奖获得者在回答记者“如何让一个学生更快的成为研究人才”时,回答说“放弃学习,直接研究”。这种学习方法,也是古代名医“徐大椿”使用过的,事实证明,效率比较高。
  研究完温病著作,我打算学《王绵之方剂学讲稿》、《郑钦安医学三书》、《黄元御医学全书》、《陈世铎医学全书》、《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衷中参西录》,我认为,这些书都非常有特色,都应该吸收为我所用。还有一些名家医案,如《全国名医类案》、《洄溪医案》、《曹颖甫医案》等等。
  前面介绍了很多,也漏掉很多看过但没有写出来的书,比如黄煌的《经方的魅力》、《经方沙龙》,姜宗瑞的《经方杂谈》等等。此时读者也许发现了,我并没有把《黄帝内经》、《难经》当作重要读物来读,因为我接受了中医分为“经方派”与“医经派”的分类方法。刘渡舟在晚年,也是承认此分类法的,所以我打算尽快读对临床有直接指导作用的经典,然后再读《内经》、《难经》。
  以上就是我学习中医的大致历程,希望对后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同道给出指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医速成计划——最正统的中医自学门径(无需任何基础)
入真中医书目门径|经方读书社
卷十二2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温病篇
《伤寒论注十人书》诞生记
中医人要读哪些医书?
中医古籍·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