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屯垦情

        六年前,我来到了塔里木,在塔里木这所距离沙漠最近的学府——塔里木大学,完成四年大学生活,并在完成大学学业后选择留在了距离母校50公里的这个兵团团场。

 六年间,我已数不清多少次踏足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也数不清多少次徜徉在胡杨林间。每当看到人们在高高沙丘前、在沧桑的胡杨林间激情满怀、乐此不疲,走时又是那样恋恋不舍,我不禁想起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心中荡漾起层层涟漪和眷恋。

 

  一、瀚海情

  “大漠前哨、屯垦尖兵”是这里的最壮丽写照,它代表的是一种坚守和一份执着。但凡来到这里的人们都要去沙漠腹地看一看,踩一踩脚下的沙土,都要站在制高点拍照留念,感受那一望无垠的壮阔,但凡来到这里的人们,都要走进那有着 “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之称的胡杨中间,在与胡杨零距离接触过程中感受这种沙漠精灵的顽强。那一刻,作为一名屯垦人的我自豪感油然而生。生活在沙漠前沿的兵团祖祖辈辈们早已习惯了昼饮黄沙而作、夜枕烈风而眠,但他们依然执着的坚守在大漠前沿,守着守着,便生下了根,成为了胡杨。听老军垦们说,最早开发这里的时候,就像愚公移山,一座座的刨平大沙包子,开辟成平整的条田。沙漠前哨的屯垦人就是这样在瀚海之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粗糙的双手,紧握光滑的坎土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怨无悔。

  这里曾经有“三到头”之称:即水到头、路到头、电到头。曾经这里没有进一步前进的空间,之所以没有前进的空间才使生活在这方水土上的人们更加具有韧性。然而也因为这里的“两大一少”,让驻守在这里的兵团人备受蹂躏。

  “风沙大”是这里的第一大特征。第一师十四团直接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毗邻,团部距离沙漠腹地仅仅8公里,素有“浮尘天天有,狂沙遍四季”。有人说,大自然赋予十四团最大的“财富”就是风沙,这风沙也怪,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让人捉摸不定。特别是初春时节,沙尘暴频发,刚刚还是一片艳阳天,忽然天色暗沉下来,慢慢灰黄色布满了整个天际,这时候你只有个关窗户的时间,马上白昼变黑夜,沙尘飞扬,划刺着每个人的皮肤。这个时候,大家都会选择停下脚步,找个风小的地方暂时躲避,因为即使是很短的一段路程,你也会因为能见度太低而分不清方向,何况你此时呼吸的空气中,沙尘含量很高。


 

 
 

  每年这个时候,也正值团场春耕春播,往往一场大沙尘过后,地膜、滴管带就飞上了电线杆子,条田两侧的防风林一下子成了“招魂幡”。但即便如此,屯垦人并没有像自然妥协,边复播边打地卯,从最初的三米一个,到后来的一步一个。人与风沙的不断对抗,使农业产值效益不断提升,棉花产量从最初的100多公斤提升到现在的450公斤。

  “盐碱大”让人记忆深刻。十四团位于环塔里木绿洲带上。塔里木盆地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属于典型的荒漠干旱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7℃,无霜期为190~220天之间,耕层土质一般为轻壤土,大部土壤属于荒漠草甸土和盐土类型,肥力偏低,盐碱偏重,总盐含量达0.8%~1.2%。听老军垦们说, “刚到塔里木时,大家做饭用这里的地下水,不放盐就已经咸的要命了,当时的地里播种根本就出不了苗”。于是,在塔里木有了养地的说法,一年春冬两次大型的灌溉,将盐碱压下去,这样作物才能有成活的条件,而在一些人看来很漂亮的排碱渠中,除了芦苇和个别耐盐碱水草外,没有其它植被的存活迹象,这就是塔里木的盐碱。一次,笔者和几位朋友去吃饭,发觉饭菜偏咸,就找厨师理论,这位30年厨龄的川菜师傅大呼冤枉,“我放的盐和在成都的是一个分量,咋个就咸成这个样子了呢”,我们开玩笑的和师傅说:“你去尝尝自来水就晓得了”。长久以来,十四团的老百姓就是喝着盐碱水生活的。





 

  “水少”让滴水贵如油。在十四团,下上十几分钟的小雨就像是过年了,因为那一刻你可以呼吸到最新鲜的空气,在夏季最炎热的时候,十四团所在的塔里木盆地蒸发量高达2000mm。于是从建团之初,十四团人就不断的完善团场灌溉渠系,每年不断的清淤、疏浚,想尽办法节约每一滴水。通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与奋斗,建成了今天13万亩高标准滴管条田网络,滴管系统的高效运行,使兵团团场的农业生产现况有了质的飞越。但沙漠前哨的屯垦人并没有停止在节水路上的探索,因为他们最明白,在沙漠前沿,没有水就没有一切。





 

  “风沙大”“盐碱大”和“水少”都动摇不了沙漠前沿一线职工生活、生产的决心和信心,反而更加锻炼了他们的毅力,锤炼了他们的体魄。他们斗“风沙”战 “盐碱”。2000年,原兵团副司令员胡兆璋曾在十四团挥毫泼墨,书写“大漠前哨,屯垦尖兵”。

  祖祖辈辈的生产、生活在沙漠前沿的十四团人,在自然条件恶劣塔克拉玛干沙漠前沿开辟了共和国的屯垦事业,50多年的沧海桑田,50年的历史变幻,一代代屯垦人青丝皓首,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以大无畏的坚守精神向祖国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们用青春、热血、生命、捍卫着共和国的屯垦事业。

  二、胡杨情

  “啊…胡杨…啊…胡杨,为什么你要选择,这么遥远的地方,茫茫沙漠是你的故乡,难道你甘于忍耐、忍耐寂寞荒凉,三千年的沧桑该有多么漫长,胡杨知道你的理想,沐浴着千年的风霜,用生命迎来曙光……”,这是十四团的团歌《胡杨》中的一段歌词,其实它更是生活在这里世世代代屯垦人的写照,或许因为共处大漠之中、同受风沙肆虐之苦,胡杨已经与这里的人们有着灵魂上的深深对接。

  同样的种地,同样的春种秋收,在这里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因为没有哪个地方的春种秋收能与边疆的稳定繁荣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而在这里执行着春种秋收任务的,永远是那批不穿军装永不转业的一代又一代兵团人。
 











  他们的伟大与生长在这里的胡杨一样,不因为生而高贵,是源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无私坚守、默默坚守。胡杨是居住在沙漠前沿人们眼中的“英雄树“,它扎根地下50多米,能忍受荒漠中干旱、多变的恶劣气候,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生命力极为顽强。在缺水的大漠中顽强地生长,在如刀的沙漠风中勇敢地抗争,在如火的骄阳中不屈地拚搏,在严寒的隆冬坚强地屹立。在荒凉的沙漠中,经受着大自然各种各样的想不到的困难、挫折、考验。胡杨树,它长得不太直,不太好看,但是根系长到十米以下,只要十米以内有水,它就能活。胡杨树生儿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朽后根系还牢牢地扎在沙漠之中,固定住一个沙堆,继续顽强地为保护生态服务。它铁骨铮铮、它气壮山河,胡杨树的美丽让人惊奇!

  与胡杨同样,上世纪50年代末,第一代军垦人开进亘古荒原塔里木,一根扁担、一把坎土曼,将“无缰野马”塔里木河水引进了亘古荒原,于是风沙肆虐、盐碱严重的塔里木荒原告别了昔日的荒凉,条田纵横、渠道如织间生机勃勃,让世界都为之惊奇的共和国屯垦事业得以稳固。之后,无论屯垦事业遭遇怎样的挫折,这里的屯垦人们都没有忘记自己使命,抵御压力、甘守寂寞,一直坚守在屯垦一线,为共和国边疆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样气壮山河、同样铁骨铮铮,这就是胡杨般的屯垦人。

  上世纪60年代,屯垦事业刚刚起步,在塔里木有着很多传奇的故事,当时有这么一个说法:“男人和女人是没有区别的。”
 





  1964年的初春,正值当年的春灌,塔里木寒风凛冽,正在连队吃饭的张秀荣,忽然听到干渠管涌的呼喊,来到现场,原来用于灌溉的渠水一刹那成了无缰的野马,裹挟着泥沙在刚刚成型的条田中肆意狂奔,直接威胁着当年的春播。此时,在连队主管的号召下,一批精壮的汉子跳到了决口处,试图堵住缺口,但刚跳下去就被强大的管涌力卷走,大家眼睁睁的看着人从管涌口中抛出,打着滚被冲到条田中央。

  大家第一次看到了管涌的威力,扛沙袋堵缺口成了第一时间大家的反应,于是一幕男女齐上阵的场面出现在屯垦第一线,“那个时候,哪管你是男是女,轮着你跳大渠堵缺口你就得去,就是来了例假也要去。”在最初的屯垦开发期,张秀荣已经记不清自己跳过多少次大渠、堵过多少次缺口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些老军垦们一讲起这些往事就十分激动,从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大姑娘到如今的耄耋老人,他们见证了这里从荒原到现代化团场的变化,尽管这里跟内陆比起来发展还有很多不足,生活条件还不尽如人意,但有什么能比留在自己奋斗过的地方更幸福的呢。

  三、塔河情

  在十四团的南侧,塔里木河静静流过,这条中国第一大内流河,塔里木盆地的母亲河,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着生活在这里的祖祖辈辈。来到这里的人们,都要去看看塔里木河,他没有黄河长江的惊天气魄,却有着孤独穿越在西域的勇气。春到塔里木,河水清澈,河畔无数小花盛开,花香芬芳浓郁,更有沙漠“铁娘子 ”之称的红柳,花开烂漫、绚烂多姿、灿如烟火;夏秋季的塔里木河进入汛期,未见河道先闻河水奔涌之声,如千军万马摇旗呐喊自远古归来,近看河水,波浪起伏,河水迎着朝阳一路东去;到了冬季,塔里木河暂归寂静,在塔里木盆地凛冽的寒风中,河面冰冻三尺,在南北两岸架起了一道冰桥,来往行人可任意穿行。


   而在河畔,生活着这么一批军垦人,他们对塔里木河有着感恩之情,因为没有塔里木河,这里就没有一丝生机,塔里木河用博大的胸怀向屯垦事业输送着生命之源,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以自己的行动,为塔里木河编制最美丽的绿色外衣。

  沿着第一师塔里木河南岸灌区一路前行,银沙湾、幸福城、花桥镇、最终到达夏合勒克,他的终点便是十四团,一座飘着枣花香味的新兴城镇,成了塔里木河南岸绿色长龙的点睛之笔。在团场的建设过程中,十四团人就很重视这方水土的保护工作。十四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前沿,气候干旱,生态环境恶劣,如何对脆弱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成了十四团人一直思考的问题。十四团自建团以来就建立的完善的林地保护政策,将生态保护与屯垦经济建设放在同等地位来抓。将全团 53.26万亩公益林,7个大片102个小片,由团重点公益林管护中心实施管护,有专职林业管护人员30余人。有效的保护了绿洲公益林资源。





  自军垦事业建立以来,十四团成功抵御了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的侵蚀,将绿色触角慢慢的延伸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如今的十四团,胡杨林、红柳、骆驼刺等沙漠植被组成的防风固沙林坚守在沙海一线,背后 6.5万亩经济林逐渐庞大,一个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双赢的新型团场逐渐成为塔里木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高空遥望,塔里木河流经十四团的这一段也许太短太短,但这一段却是最美丽的一段,在这一段,母亲河披上了最美丽的衣装,这衣装是她哺育的儿女为她悉心编制的,这是送给母亲河最好的礼物。










   也许,五十年在塔里木的历史上太过短暂,十四团或许是塔里木河母亲最年幼子女中的一个,但这位儿子或女儿是最了解母亲的,看吧,塔河两岸已是绿意盎然,母亲河在这里肤脂光洁无瑕,姿态妩媚动人,在这一段,母亲河是幸福的。

  转眼间,我来到十四团已经两年多了,两年时间内,我和我的朋友坚守在这沙漠前沿的团场里,接过先辈们的使命,继续建设这份传承了半个多世纪的伟大事业,昼战肆虐风沙、夜枕塔河而眠,困惑时背靠胡杨静心思考,从此我们告别了名牌衣装,一身迷彩服通穿四季,告别了k歌娱乐,在田间地头吟唱属于自己的歌。





   700多个日夜,或许短暂,但每日每夜我的灵魂都兴奋不已,我深深的感受到,这是一方值得自己扎根奋斗的水土,又是一年秋来到,万亩棉田银装初被,置身其中的我不禁唱起这首悠悠屯垦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枯萎了50年的胡杨林,多年浇灌后,152万亩变成1500万亩
胡杨树: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
额济纳,三千年守候,只为等你到来
【树木传奇】胡杨,大自然塑造的英雄树
罗布泊为什么会成为有去无回的“死亡之海”?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与胡杨相伴,死亡之海里走出并不荒凉的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