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朝之前没有棉被,古人靠智商过冬吗?


又到了小寒的日子,这是一年中的倒数第二个节气。也预示着冬天正式进入了最寒冷的时刻。

到了这个时候,南方的同学也大多穿上了棉服毛衣,晚上开个空调或者电热毯;北方的同学更是没有几个愿意走出有暖气的屋子,如果出门,那一定是要穿上能去南极的羽绒服或者貂。

那么这样的时节,古人们是怎么度过的呢?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说起来,古代的冬天比起现在应更为严寒和漫长。


据记载,在明清朝时,一年内北京约有一百五十余天是寒冷天气,最冷时甚至可达摄氏零下二三十度。

从现代人的感受去看,其实酷暑和严寒一样难熬,甚至有些人感觉夏天比冬天更难受。

但对于古人来说,“寒冷”的可怕,是足以威胁生命的。

比如现在我们过冬必不可少的棉被和棉衣,在宋以前,就是没有的。

据《宋史》记载:“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

可见,棉花种子是在宋元之际才由外邦传入。在此之前,中国老百姓并没有见过棉花,更别谈使用棉被。

而在棉花刚传入中国时,也只是作为观赏之用。现在我们保温的衣物,棉花要等到元明才普及开来,而且不是一般百姓穿得起的。

而在棉花普及之前,古代最常见的冬服则是裘。

《大明风华》 | 剧照

如《论语》中就曾说过:“狐貉之厚以居”,意思是狐貉皮毛很厚,可以拿来做垫子。

有钱人家穿狐、貂、貉、豹所制的裘衣,轻盈保暖;小康人家也可以选择鹿裘、羊裘、狗裘等,过个暖和的冬。

一般老百姓则用丝麻制作被褥、冬服,这样的冬服称为“袍”、“茧”。家里贫苦的农户冬天则会穿“布衣”或“褐”,类似麻袋片,保暖功效实在有限。

由此可以理解在古代,寒冷为什么常常被和贫困连在一起,有了“寒门子弟”“贫寒”“寒舍”“寒酸”这样的词语。

比较有意思的是,唐宋时期,人们还喜欢穿一种“纸衣”。

这种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制成的衣服,也称“纸裘”。因为价格便宜,而成为了贫民士子出门首选之物。还可以制成“纸被”“纸帐”。

据考证,这种纸应该比较像是“无纺布”,是纤维做成的薄片,未经过织造。宋代官府济贫时,就经常发放纸衣。

陆游为感谢好友朱熹纸被相赠曾作诗:“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

而纸帐,则是文人雅士喜欢的床具,画上梅花,所以又叫“梅帐”,既御寒,又风雅。明瞿佑《汤婆》诗:“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


虽说古代取暖资源较今天缺乏,但作为最尊贵的人所居住的处所,像皇宫这样的地方,也温暖得犹如安装了“中央空题“。

最早的“火墙”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在咸阳宫遗址、长安遗址中就发现了火墙等结构,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这种火墙一直沿用到紫禁城。

紫禁城内的宫殿大多设有“火炕”,炕下有火道,可以直接通向各殿室,形成使整个宫殿都温暖如春的暖阁。


还有一种特殊的保暖建筑,叫做椒房。“椒房”二字后来还一度成为了皇后的代称。

“椒”指花椒,据汉代《西京杂记》记载,温室殿墙壁“以椒为泥涂室”做保温材料,然后墙上挂锦绣壁毯,设火齐屏风,用大雁羽毛做幔帐,地上铺西域毛毯,这样“内外兼修”,以提高室内温度。

而寻常百姓自是不能与这相比,好一些的在土墙之中砌如谷皮,以达到经济保暖的效果;而比较贫寒的家庭,则可能屋子连遮风都困难。

比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描述的。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除了建筑要保暖,炭火取暖也是古人重要的取暖方式。

比如清代,宫廷里专门设置了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机构,叫做惜薪司。

《胤禛行乐图册·围炉观书》| 清

据记载乾隆年间,宫内每日供应的标准是:皇太后,一百二十斤;皇后,一百一十斤;皇贵妃,九十斤;贵妃,七十五斤;公主,三十斤;皇子,二十斤;皇孙,十斤。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被打入“冷宫”的妃子,因为领不到炭火而十分凄凉。

錾胎珐琅西蕃莲熏炉 | 清

为了不污染室内的空气,柴炭处得准备那种火力旺,不冒烟也无味的优质木炭,更甚者有奢侈的,用白檀木等做制炭取暖。

宫内点火烧炕都有专人加以管理:热火处专管安装火炉,运送柴炭,有八品首领太监二员,太监五十员;柴炭处专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太监人数二十五员;烧炕处专管点火烧炕,太监二十五员。除此之外,各宫殿还有专管宫内的火盆的若干名太监。

宣德款铜熏炉 | 清


然而,生活在底层的人民,一如白居易口中的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虽然自己穿着单薄的衣服,也舍不得用上一块炭,并担心着如果天不够冷了,炭火会遭到贱卖。

把火炭加入精巧的小铜炉中,捧于手上的,叫做“手炉”。

相传隋朝时期,隋炀帝到江都旅游,在一艘龙舟上举办盛筵。地方官员们绞尽脑汁,献上各种奇珍异品,但皇帝大佬仍然不开心。

清代陈枚《月曼清游图》(画中女子手持及桌上摆放的即为手炉)

说起来也是,当时正值深秋,江上过夜冷得牙齿打颤,皇上也真是笑不出来。

而一个叫许伍的小县官则很聪明,喊名匠赶制了一对龙凤手炉加入火炭,献给炀帝和娘娘取暖。

皇帝也大悦,就大赏了许伍。手炉也由此得来。

因为可以捧在手上,又能笼进袖内,所以手炉又被叫做捧炉和袖炉。

清代乾隆时画珐琅三阳开泰手炉(故宫博物院)

除了手炉,还有足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汤婆子”。“汤”,古代汉语中指滚水;“婆子”则戏指其陪伴人睡眠的功用。

足炉在宋代就已出现,足炉是一种铜质或瓷质的扁扁的圆壶,和现在热水袋的功能大同小异,装满热水后放置在被窝里以提高温度。

清代铜“汤婆子”(观复博物馆)

黄庭坚《戏咏暖足瓶》诗云:“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

不过不论什么时代,再严寒的冬,围着炭火甚至火锅,喝点茶或者酒,也是一件美事。


2100多年前江都王刘非一人独享的大火锅

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我想,即使再过一千年,也仍然是绝佳的意境吧?


编辑/小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朝之前连棉被都没有,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就很好奇:宋朝以前都没有棉被,那么大冬天古人是怎么扛过去的?
古人如何御寒
古人过冬取暖的N种方法:绝对出乎你的意料!
宋以前棉花没有普及,百姓有十种方法保暖,许多方法至今还在使用
宋朝以前没有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