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城市副中心里的文化地标——历史遗存篇(三)

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处的通州,有着渊源流长的文化脉络。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金代正式设州,以“漕运通济”而得名。数百年间,围绕着京杭大运河北京段,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运河文化传统,留存了珍贵的文物古迹。通州,也有着文化创新的无限潜力,随着宋庄小堡艺术区、环球影城、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等项目的落地,新的文化地标正在点燃城市副中心的文艺之光……

历史遗存篇

北京城市副中心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目前,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登记项目236处,已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包括大运河与通州近代教育建筑群;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包括燃灯佛舍利塔、李卓吾墓、通州清真寺、通州兵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地下文物埋西藏7处。

近年来,通州区提出将统筹做好“一线四区”文化遗产保护格局,其中一线是指大运河沿线,四区是指通州古城片区、路县故城遗址片区、张家湾古城片区、漷县古城片区。

张家湾玉带河古桥遗址

元通惠河历史遗存

土桥镇水兽

玉带河为元代通惠河历史遗存,今有三座古桥遗址,分别为广利桥、东门桥和虹桥。土桥位于张家湾北部,元通惠河故道之上,其本名为广利桥。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通惠河由郭守敬主持督挖竣工,由西山经北京城流经通州八里桥,沿五里店、果园、九棵树、车里坟、东小马庄一线,东南流向今土桥村南,转向张家湾与皇木厂之间入潞河。通惠河上建有二十四座闸,借闸蓄水通航,这二十四座闸最后两道闸为广利上闸和广利下闸,其上闸在今土桥村西偏南,据传1992 年船闸就地掩埋,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元代通惠河繁忙之时,在漕运咽喉必经之地修土桥以供通行。桥因近广利闸而得名广利桥。因桥上铺夯灰土,遂有土桥之称。明代时为永固和方便运输将木桥改为石桥,清代时对桥重新进行了修缮。广利桥为单孔平面石桥,南北向,2004年旧村改造时,石桥被掩埋。镇水兽被拆离原雁翅,垂直提升到后填地面之上。其原砌于桥东南向雁翅上,为一块艾叶青石所制,圆雕与线刻相结合。此兽呈卧伏状,梗项扭头,张口瞋目,大角犀利,鳞片满身,长尾回蜷,乃龙子之一,名饕餮,性好饮,故置水边桥侧,镇水保桥。土桥及镇水兽不仅是北京地区罕见的精美石雕,更是通惠河下游走向的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张家湾古城通运桥

京东第一码头的物质见证

张家湾,因海户侯张瑄而得名。位于大运河西岸,是通往华北、东北和天津等地的交通要道,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自辽代开始,张家湾就成了漕运枢纽,成为运河之畔最繁忙的码头之一。十四世纪初期,运河漕运进入鼎盛时期,张家湾也随之兴盛,成为运河第一码头和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帆樯蔽日人声鼎沸。朝代兴衰斗转星移,随着元大都隐没,张家湾也因此废弛。到了十五世纪初叶,沉睡的古城又被唤醒,继续书写码头曾经的辉煌。1802年,运河改道,张家湾的漕运枢纽地位骤失,兴建帝都的喧嚣不再,明清四百多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张家湾再次陷入沉寂。

张家湾古城位于大运河西岸,辽萧太后河北岸,南岸是张家湾村。通运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位于大运河北端水路要津张家湾城南门外码头。因横跨辽萧太后运粮河上,俗称“萧太后桥”。石桥南北向,三孔联拱式,中券较高,内嵌碑记一块。石桥栏板内外浮雕莲叶形宝瓶图案,别致罕见。桥北为张家湾镇城墙遗址。镇城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四面设门。现古城尚存南面城墙遗迹。通运桥和城墙遗迹是研究北京通惠河水利工程遗迹张家湾古镇明丰民俗的实物,1995年公布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全面修缮。

里二泗佑民观

北京最早的妈祖庙

里二泗佑民观

佑民观坐落在北京通州区古镇张家湾,始名于明代嘉靖年间,现为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观于明清二朝在北京地区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及影响,曾经是“正一道”在北方的重要传承地点之一,其河(海)神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当时人们在保障漕运方面的精神寄托。曾经有嘉靖、顺治、康熙等皇帝到过佑民观,并赐币修缮或留下墨迹,民国时期民间一度有“西有白云观,东有佑民观”之说。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佑民观逐渐衰落。

佑民观所在地是通州区张家湾镇的里二泗村,该观也因此被叫做“里二泗”。张家湾镇是古大运河的最北端,在漕运鼎盛时期,自东南方向而来的船只都要经过这里进入通州,再由通州转入北京。因此张家湾是南北水陆要道,而里二泗村又是张家湾镇的一个重要闸口、码头,往来南北的商船、商人云集于此,供奉河神及金花圣母的佑民观就应运而建并在相当长的时期中香火旺盛。

庙里供有天妃也就是妈祖,即东南沿海一带信奉的海神。这种信仰随着船只的往来被带到这里,成为以水运为中心的通州地区的主流信仰。被赐名为“锡禧”的阁为玉皇阁,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原里二泗张家湾有佑民观,中建玉皇阁、醮坛,塑河神像”,可知其中还供奉着神像。这河神、海神共存一庙的情景,也算是这佑民观一个特色。从“凡运船往来在此修醮”一句可知,只要是从此经过的船只都要在这里停留并做道场以祈求平安,从当时大运河的航运作用及运量上不难判断出佑民观重要的社会地位,也可以勾画出从玉皇阁之上所眺望到的万舟骈集的繁荣景象。

漷县东门桥

漷县古城外的重要津梁

漷县东门桥

漷县东门桥位于漷县水库的港沟河上(公交漷县镇政府站下,南行至丁子路口西行1500米),漷县东门桥因位于漷县东门外,故名。东门桥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京东名镇漷县,汉时称霍村镇,隶泉州,后属武清。古为镇,后升为县,元朝再升为州,明降为县,清降为镇,民国再降为村,其兴衰历史皆与河水有关。明朝正德初年(1506)始筑土城,嘉靖二十二年(1543)扩建,始有四门,但很低矮。东门外漷河支流(即港沟河)历来无桥可通,来往行人只能靠小船摆渡过河,每逢大雨洪水,船翻人亡的事经常发生。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897),武清县王善人在北京做厨工,攒了些钱。一次从港沟河渡船回乡,船在河心被水浪掀翻,同船之人死于洪水急流之中,他则被人救起,幸免于难。从此以后他发誓建桥,倾其所有仍不够,便多方募捐集资,终建石桥一座,称漷县东门桥,行人称便。

东门桥全长四十四米,宽七米,为平面石桥,用花岗岩石细磨精筑。桥面顺铺条石,规整而有序,两侧原有石栏,方头望柱,栏板素面光洁。十三间方孔,高三米而略有余,没有分水石和镇水兽之类东西,长方石块所砌雁翅,一陡三伏。1958年在桥下建闸,两侧修筑石护坡,建成水库。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潞源手信(ID:luyuanshouxin)微信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桥—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明珠
中轴漫行 | 回看万宁桥畔
通州将现首个大运河5A级景区,阵容豪华!
574岁的它即将“退役”
什刹海边上的后门桥,元大都水文化的起点
万宁桥所处位置就是什刹海近入玉河口处,是元代大运河漕运的始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