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口中和”是什么意思?

胡希恕经方医学



“和”为平和、和谐、调和之意。我们中医学以“和”来表示健康状态,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如阴阳调和、营卫谐和、气血平和等。而“不和”常被用来表示人体病理变化。
 
仲景《伤寒论》中亦多用“和”来阐述机体生理病理变化,有学者统计《伤寒论》书中共计有33条、37处提及“和”字,其中涉及证候、病因病机、治则、方药功效、服药方法等内容。如“胃中不和,心下痞硬”、“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睛不和”、“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胃气和则愈,胃不和,悸而烦”等。
 
“口中和”见于《伤寒论》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口中和”在中医词释类专著的解释如下:

  • 《中医大辞典》:口不燥不渴,食而知味。表示胃气正常,或津液充足。

  • 《中医学常用名词解释》:指不渴、不燥、无怪味、津液充足。

  • 《中医词释》:口中舒适,不苦不燥,食而知味。

 
《伤寒论》第304条指的是,少阴病得之一二日时,病当在表,而背恶寒正是里寒外见之候,此即少阴与太阴并病,治应温里。

口中和在此条有两点辨别意义:一则表明口中不燥、不渴、不苦,提示里无邪热,津液充足,故可用温法,以附子汤主之。二则可鉴别“背恶寒”当属阳虚寒盛还是阳明热盛,阳明热盛伤津可见“背微恶寒”,但必兼见口干、口燥、口渴之症。正如《医宗金鉴》中指出:“背恶寒为阴阳具有之证,口燥口和,诚二者之确证矣”。
 
综上可知,“口中和”所指示的是口中不渴、不燥,指示津液充足。其是临证鉴别阴证阳证,寒证热证的要点。


参考文献:
  1. 高希言《中医大辞典》2017年

  2. 成都中医学院《中医学常用名词解释》1986年

  3. 徐元贞《中医词释》1983年

  4. 曹贵珠《浅谈《伤寒论》中“和”的意义》1995年

读者须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48条 胡希恕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12——经方的里阳证(阳明病)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 微恶寒 手足冷 心下满 口不欲食 大便硬 脉细...
白虎加人参汤方歌方解,白虎加人参汤临床运用医案 | 道医网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221条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浓,舌上胎者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21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