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感知脉图
学生:号脉时,是否需要在脑海中构想脉图?
淼师:脉法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在此之前的理解,只能是知识层面的,还未转化为实际能力。号脉时脑海里呈现的图像源自于指下的感觉。咱们通过这种感觉来体会患者病情。就像我们看见乌云密布就会感到憋闷,看到晴空万里就会心旷神怡,看见草长莺飞就会觉得生机盎然,看见一片荒漠就会感觉毫无生机。中医的诊法用的都是这些本能的反应,而非科学指标。所以学习中医诊法一定要努力训练和诱导这些本能的东西,才能逐渐具备临床能力。

比如,看见一个懒言少气、无精打采的人,瞬间就能觉察到此人精神状态有问题。再联系所学内容,分析这种神态背后有可能对应的内在病机。脉法学习也是如此,诱导所触脉感与所学内容相互联系。所以号脉时脑海里浮现的图象,其实就是你指下感觉的整体想象。

比如,号到一个粘滞无力的脉。这种感觉本身就表达了内在的信息,代表气机又粘又滞又无力的前行。显然无需把这种感觉翻译成哪个是濡、哪个是涩、哪个是滑······任何翻译出来的名词其实都无法表达那种直观感受。在中医的传承中,这些名词只是为了交流方便,而定下来的表达标准。所以学习脉法,一定要从这些名词标准中解脱出来,回归其本然的状态——脉在当下所表达的状态。找到这种感觉后,才可以刻意进行学术方向的诱导。

咱们用寸关尺各部脉对应各脏腑的功能,这种表达方式其实就是脏腑理论的一种诱导。在此之前,脉诊信息一定是通过本能的理解收集起来的。中医诊断理论的形成其实就是把人的本能转化为实用技术,再把实用技术整合为学术理论的过程。所以诊断最基础的环节,练的就是自身感受的能力。有了这种感受,再把它借助学术整合起来,就成了你自己的理论图。其实即使没经过这种基础训练和学术训练,咱们每个人依然是具备这种感知能力的。只是尚不能用中医的角度去分析和运用。

那些基本的感知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一直存在。只是因为咱们平时没有刻意的体会指下的感受,所以刚开始会觉得很陌生。随着体会增多,指下的感觉会逐渐被唤醒。最终它会和咱们常用的其他感官一样灵敏。比如,咱们的视觉和听觉非常灵敏,其实也是因为平时使用率高。当眼睛看到某个东西的时候,必然会产生一个感受。把这个感受中的个人偏好排除掉,剩下的就是那个最本质、最真实的感受。

比如,看见一个胖子,气喘吁吁的往前走,自然会有相应的感受。当人的脉表现出这样的情形时,同样会在指下给你相应的感受。这就是万物类象的思维方式。所以学医的本质就是在训练思维、训练感官。让思维、感官,乃至于整个人都能够回到最原始的状态。这个状态对于现代人来说,早就已经不习惯、不适应了,因为从小到大一直都在回避这些东西。认为这些东西是不客观的、不标准的、不科学的。可是咱们中医用的就是这些直观感受。脉诊用的是指下感觉,望诊用是眼睛的观感。先把握这个感觉,再去分析学术背后的道理。望诊、脉诊、问诊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收集完信息后,再通过学术化整合成为理论。所以理论上,学会其一,其他的就都能学会。区别只在于不同的收集信息的方式。

通过脉感和理论的不断联系,终有一天你能在号脉时,迅速的把握住患者的脉诊信息,并得出理论分析。脉诊信息的分析在所有诊法中,更易收集,更容易把握整体,也更容易把握各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至于如何构建全身的虚实分布,就看你用什么样的理论了。用“一气周流理论”就从升降的角度思考,用“脏腑理论”就从各脏腑之间的平衡角度思考。再结合脉的跳动和流动情况,来探知通畅度。通过各部位之间的差异,来对比虚实情况、平衡情况。于是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整合出来的结果也不同。

最终分析出来的结果,可以想象为一张图。因为图象相对于文字,更能表达整体。但这张图其实是一个整体构想,并非一个细致入微的画面。由此品味一下,咱们中医的这种思维方式本就很不标准、很不确定。如果非要用一个确定的定义来制定一个标准图象,其结果必然是偏颇的。也许同样的思维结果,另一个人的表达就不是一张图,而是一种感觉。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样。

其实咱们一直在用语言传递那些无法用语言传递的东西,本就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了弥补这些天然的缺陷,咱们的讲解方式就只能是反复重复讲解。以不同的机缘、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表达方式重复讲同一个问题。让大家逐渐习惯,从不同角度理解同一事物,乃至于建立整体多角度把握同一事物的思维方式。

中医的核心其实是无法直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咱们才讲了更多的思想、文化和方法论。有了这些作为基础,大家就能把那个讲不出来的核心整合出来。咱们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在强调这个问题——靠标准化的表述学不会中医,或者说只能学到中医的皮毛。这就是学中医的难点。

比如,当咱们讲到少阳证头晕的时候,目的并不是讲头晕,而是在讲少阳证头晕背后的思维方式。如果用标准化的表达方式,我应该是从太阳一直讲到少阴,每经各种分型、各种分证,每证的头晕表现如何······这样讲就更学不会了。因为这么讲就成百科全书了,而从百科全书里是整理不出体系的。把如此大量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体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于是咱们才会在不同时候,讲不同的知识点。但能否把这些知识点整合起来,是需要学生自我完成的,老师无法代劳。

比如,咱们讲过无论是脉、还是色,都以均匀、柔和为贵。这个知识点有没有联系到你对诊断的理解呢?咱们就把这个知识点联系到这个问题上,就是不均匀、不柔和之处,即是问题所在。这当然也只是一个角度而已,就像从一个方向看一座山。但有了这一个角度,再去整合其他角度,久而久之诊断能力就练出来了。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半自动同学审核校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为什么中医看病要把脉?
中医手诊诊断原理
新时代下什么是青年中医立足之本?
仲景阴阳脉法发掘记:从脉证角度表达“仲景阴阳脉法”(连载六)
经方医话 | 黄煌教授:经方热背后的六大学术动向
内经临床发挥 (内经学术及临床意义)1.4. 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