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133:腰以下冷,腰以上却很热,中医如何治疗

原文分析(上)



第155条条文的原文: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仅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
患者胃脘部痞满,而又出现了畏寒汗出,这种情况应该用附子泻心汤来治疗。
附子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开,另外单独的煮取药汁,以上四味药,将前三味药切碎,用二升沸开水浸泡一会儿,取出药汁,去掉药渣。再加入附子汁分次温服。
“心下痞而复恶寒”,就是又一次恶寒汗出,说明他曾经恶寒。
那么我们结合第151条:脉浮而紧,而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说明了第155条条文的心下痞是由表证误下而来,风寒入里化热,形成热痞。
那表证应该就没有了。
表证有什么?恶寒发热,或者恶风,或者汗出等等,这都是表证。现在表证入里,已经化热,形成热痞,所以155条的原文说,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
也就是说,一个本来有表证的患者,通过了误下而出现了心下痞,但是这个患者又一次恶寒汗出,是不是表证没解呢?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它的表证已经通过误下,风寒入里化热形成的热痞。表证既然不在了,为什么还有恶寒汗出呢?
通过仲景给出的附子泻心汤,我们就可以知道,原来这个患者他不是又一次感受了外邪,出现了恶寒汗出,而是素体有阳虚,肾阳虚,在误下后出现了心下痞的热痞,而由于他本来有阳虚,所以他恶寒。阳虚,表阳不固则汗出,所以他用了附子泻心汤。
我们如何判断他是阳虚出现的恶寒汗出呢?还是他表证未解,或者说又一次感受了表证呢?
区分的要点在于它发热与否。如果恶寒发热汗出,那么肯定就是有表证了,要么表证没解或者没有解完全,要么又一次感受了外邪,但是仲景在这里并没有说有发热的临床表现,而是恶寒汗出。
恶寒汗出而没有发热,就证明了他不是表证,而是阳虚表不固出现的恶寒汗出。
仲景把这里叫恶寒,其实严格意义上讲,我们现代呀,区分了恶寒和畏寒,用我们现在的术语,严格来说这个地方叫应该叫畏寒。一般是有表证采用恶寒,畏寒就是阳虚。而仲景在《伤寒论》里并没有把恶寒和畏寒区分开来,因此容易让大家产生误会。
那么是阳虚的恶寒还是有表证的恶寒呢,很容易区分,恶寒发热就肯定有表证。恶寒不发热,那么就是阳虚。另外一个,恶寒如果是有表证的话,你盖再多的被子,它还是恶寒,穿再多的衣服,它还是恶寒。而阳虚如果恶寒的话,你穿衣服盖被子之后,它是可以缓解的。这就是它们的第二个区别。
既然仲景在这里用了附子泻心汤,很显然这个患者他有肾阳虚。为什么不是脾阳虚呢?如果是脾阳虚,或者是用了下法伤及了脾阳,这个时候的心下痞就不是附子泻心汤证了,而是半夏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里面是有干姜的,是温脾阳的,而附子温肾阳。
所以我们可以把附子泻心汤和半夏泻心汤做一个比较。
附子泻心汤里面的附子温肾阳,而半夏泻心汤里面的干姜温脾阳。误用了下法之后,如果伤及了脾阳,导致寒热交错,胃热脾寒,那么就用半夏泻心汤。如果说患者素体有肾阳虚,误用了下法之后,并没有伤及脾阳,出现了心下痞的热痞,而由于患者肾阳虚,出现了恶寒汗出,因此用了附子泻心汤,所以脾阳虚用半夏泻心汤的,肾阳虚用这个附子泻心汤。
看一下这个附子泻心汤的煎煮的方法,很特别啊,他是把大黄,黄连,黄芩用沸腾的水泡一下就可以了,但是附子却要另外的煎煮,所以同一个方子用了两种的煎煮方法。最后把这两种煎煮方法所得之药汁混在一起,分温再服。
第155条条文和我们上节课讲的第154条条文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又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第154条的大黄黄连泻心汤里面没有黄芩?而附子泻心汤里面有黄芩呢?我们要知道这个答案,我们接着往下分析。
心下痞是紧接着第154条所说的心下痞,其实就是热痞。热痞如果有肾阳虚,出现了恶寒汗出的,加了附子和黄芩两味药。
为何是加附子呢?因为恶寒汗出,是卫阳虚弱,失于温煦,而卫阳是出于下焦,由肾阳所化生,经上焦开发,以温分肉,肥腠理,熏肌肤,司开合,固护肌表。由于肾阳虚,所以卫阳化生无源,卫阳虚,温煦开合失司,故恶寒汗出。这个与恶寒汗出同时出现的发热、头身疼痛的表证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我们如何补起卫阳?用附子补肾阳,让卫阳化生有源,这样卫阳就补起来了,肌肤温煦开合的问题就解决了,恶寒汗出当然就可以解决。
而附子泻心汤是由大黄黄连泻心汤加了附子和黄芩组成,其中大黄、黄连经过开水这么一泡,是取其气而薄其味,意在清心下之热痞而消痞。
附子另外的煎煮,是使其发挥温肾阳,固肌表之作用。此之所谓: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我们通过它的煎煮的方法,就会发现此方泻痞之意轻,扶阳之意重。
为什么要用黄芩呢?仲景在用黄芩的时候,黄芩一般来说是少阳之专用药,在六经辨证里面,比如小柴胡汤,柴胡配黄芩,黄芩几乎成了少阳病的专用药,包括太阳少阳合并的很多方子里面也都有黄芩。
比方说,第172条太阳、少阳合病之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这里的黄芩汤也好,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也好,它都是少阳病的用药。
我们最经典的当然是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枢机的经典的方子,所以说黄芩,是清解少阳不可缺少的药物。
而少阳是半表半里。表为阳,里为阴,你可以理解黄芩来调节一半阴一半阳的枢机。
寒属阴,热属阳,所以我们寒热也可以分阴阳,由于药物的寒热属性,也可以把药物分阴阳。当寒药和热药,也即是阴药和阳药在一起用的时候,那么往往就需要调和阴阳之枢机。
特别是在附子泻心汤里面,大黄黄连是苦寒药,而附子又是大热之品。如此苦寒与大热之品在一起,仲景就选用了黄芩。选用了黄芩调和阴阳寒热之枢机。
而且通过学习总结《伤寒论》,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发现什么呢?
比方说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通通都有黄芩。为什么它们通通都有黄芩呢?因为它们通通都是寒热平调的方子。
附子泻心汤是胃热而肾寒,就是肾阳虚,或者说表阳不固。而半夏泻心汤胃热而脾阳虚,而脾寒。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都是胃热脾寒。所以都有黄芩来调和寒热阴阳之枢机,唯独治疗热痞的大黄黄连泻心汤没有黄芩。为什么?因为它只有热没有寒,而且热就在胃脘部弥漫,根本不需要黄芩来调和阴阳寒热。
附子泻心汤如果用的好,那么它的临床意义已经远远的超出了第155条条文所给出的内容。难道附子泻心汤仅仅就治一个热痞兼有阳虚,流个汗恶个寒吗?显然不是,那这也太狭窄了。
附子泻心汤在我心目当中,我把它定为治疗上热下寒之主方。就是上中两焦有热,下焦有寒,而且这样的病人,不胜枚举。

原文分析(下)



我随便举几个例子。曾经我遇到过一个病人,他的病名西医叫帕金森综合症。但是他的临床表现是他的腰以下冰冷,但是腰以上却很热,而且胃部痞满,长期都要用开塞露来解大便,烦躁不安,失眠,糖尿病也有。这明显是上焦有热,下焦有寒,手拿脉的时候都在抖。
按照一般的思路,他既然是帕金森手在抖,应该是有风,那么我们是不是得清热祛风?这样能解决吗?显然不能。这样如果能解决,他就不可能治了几十年没有效果而跑过来找我了。
我一看他的这个情况典型的上热下寒,脉象还是数脉。怎么办?附子泻心汤,而且还真要用这种煎煮法,如果不用这种煎煮法,还没有这种效果啊。把大黄,黄连,黄芩用开水冲,附子要另外的熬。
吃完这副药之后,那么用了附子泻心汤之后,当场见效,大便也通了,下身的冷有明显的好转,手抖也明显的好转。烦躁、失眠都有明显好转。
但是这个人,他病了几十年,他来看病的时候是坐着轮椅来的,他的下半身又冷如坐水中,又没有力气,肾阳虚到了一定程度,所以我在附子泻心汤基础上还给他加了补肝肾,强筋骨之品,因为他的下半身已经快废而不用了。所以其实际上我用的是附子泻心汤和地黄饮子加减治疗的。
所以各位,你们没有想到吧,附子泻心汤竟然治疗严重的帕金森综合症。
所以这个经方学好了,只有你意想不到的一些奇效案例,竟然就是追寻经典而来。
另外附子泻心汤还可以治疗上热下寒的各种胃病,还有比方说各种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糜烂性胃炎、慢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等等,只要他证属上热下寒,无论他西医叫什么病,我们都可以用附子泻心汤的思路去加减治疗,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可以治疗烦躁不安,失眠,上热下寒的焦虑症,也能够用附子泻心汤。
那么后世医家所创的清上温下汤的各种版本,几乎都有附子泻心汤的影子。

END

张胜兵

武汉名中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132讲 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155条条文附子泻心汤)
《伤寒论》学习第76天——'热痞证'之'附子泻心汤证″
【学伤寒】条文第155条
《伤寒论》学习笔记93
西安中医赵红军讲授《孙曼之伤寒论讲稿》太阳 142-150条
研读经典丨坚持背诵100天《伤寒论》161~16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