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庆琪教授辨治阴汗经验

『一个有使命的公众号


致力于中医尤其是中医民间的成长和传承


每天陪伴中医人成长

第 934 期

作者 / 1杨凯 2言枫 1朱勇 1王成荣 2孙磊 2曾庆琪

1南京中医药大学

2江苏建康职业学院

编辑 / 林凤 ⊙ 校对 / 许红



阴汗,多见于中青年男性,是指男性外生殖器及其周围(包括会阴部、腹股沟、阴囊、肛门部及大腿内侧近股阴处)部分经常汗多,且汗味臊臭的一种病症,是男科常见而易被忽略的疾患。临床上患者多以阴囊潮湿为主述,臊臭、瘙痒等症或有或无。阴汗是人体内环境失调的外部表象,病位在阴囊居多,然其根本在于人体脏腑生理功能之病变,其病因之多,症情复杂,或虚或实,或虚实夹杂,临床诊治既要着眼于局部之法,又要重视全身整体机能之调节,邪去阳复则汗自止,曾庆琪教授从事中医男科30余年,医术精湛,学识渊博,在治疗阴汗病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临诊,兹将其临床诊治体会做简要介绍,供同道参考。


病案举隅


例1


王某,男,27岁,2012年6月12日初诊,患者既往有慢性前列腺炎病史,近1月来,自觉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阴囊潮湿、汗出淋漓伴有臊臭,瘙痒,性欲减退,阴茎萎软,口干口苦,小便短赤,尿频尿急,大便不爽,舌红,苔黄厚腻,脉象弦数有力。仔细询问病史得知患者喜好饮酒,嗜食辛辣肥厚之品,辩证为湿热下注,治宜清热利湿,疏肝养血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生地15克,泽泻15克,车前子30克(包煎),薏仁15克,桑叶30克,地肤子15克,白鲜皮15克,14剂,每日一剂,水煎服,嘱托患者饮食清淡,忌酒,少食辛辣油腻之品。6月28日复诊述出汗症状明显减轻,再以原方巩固治疗半个月,7月15日三诊述出汗基本消失,1年后随访,无复发。



按:本例患者饮食辛辣肥厚之品和嗜酒,导致脾胃受损,湿浊内生,蕴而化热,湿热互结,壅阻气机,肝胆疏泄失常,湿热循足厥阴肝经下注阴器,湿热久羁阴部,迫津外泄,以致阴部汗出、瘙痒,宗筋属肝所主,湿热浸淫肝脉,气血不得濡养宗筋而致宗筋弛缓,故阳物举而不坚,坚而不久,口干口苦,小便短赤,尿频尿急,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数有力,均为湿热下注之象,所以辨证为湿热下注,阴部属足厥阴肝经所主,龙胆草,一可作为引经药,引诸药直达病所,二可作为君药清肝胆湿热,泻火燥湿,黄芩、栀子两药苦寒,归肝胆三焦经,泻火解毒,燥湿清热,车前子,泽泻、薏仁淡渗利小便,一可引湿浊之邪从小便而出,使邪有出路,则湿热无留,二可去臊气,又宗“汗与小便,皆可谓之津液”(《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之旨,故原方重用车前子,以达利小便而止汗之效,然肝脏为藏血之脏,肝经湿热,日久以化火伤阴,耗伤肝之阴血,清热药又属苦燥渗利伤阴之品,生地可滋阴养血,使泄中有养,防清热利湿太过而伤阴血,防风,取其风药能胜湿之意,桑叶,苦寒降火,气味清香,具有清热燥湿胜湿之效,临证用于湿热蕴蒸之阴汗,由于桑叶有止汗而不恋邪之长,故治疗汗证首推桑叶,值得注意的是,桑叶用量需大,一般在30克或更多,桑叶量小发汗,量大才能止汗,白鲜皮能清热解毒,除湿止痒、地肤子能利尿清湿热,祛风止瘙痒,是治疗瘙痒症常用的一个常用药对。诸药相合,共奏清热利湿之功。


例2

 

孙某,75岁,2011年11月13日初诊。自诉近半年来,阴部汗出,阴囊湿冷,畏寒肢冷,腰膝酸冷疼痛,纳呆食少,夜尿频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胖润有齿痕,脉沉迟无力,尺脉尤甚。辩证为脾肾阳虚,治宜温补脾肾,益气培元为主,方用还少丹加减。处方:肉苁蓉10克,巴戟天10克,杜仲10克,怀牛膝15克,熟地15克,枸杞15克,山萸肉10克,茯苓12克,山药15克,菟丝子15克,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淫羊藿15克。14剂,每日一剂,水煎服,嘱托患者注意保暖,汗出渗湿衣裤时要勤换衣裤,11月27日复诊述出汗症状及原有不适症状明显减轻,再以原方巩固治疗半个月,12月11日三诊述出汗症状基本消失,无明显不适,1年后随访,无复发。


按: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患者年老体虚,脾肾亏虚,肾主一身阳气,肾阳亏虚则一身阳气皆虚,清阳失展,腠理开阖失司而阴汗出,阴囊湿冷,肾阳虚弱,膀胱虚寒,则小便清长。夜尿频多,阳虚不能温养全身故腰膝酸冷疼痛、畏寒肢冷,脾阳虚衰,运化失权,则纳呆食少,大便溏薄,质淡胖润有齿痕,脉沉迟无力,尺脉尤甚均为均为脾肾阳虚之象,所以辨证为脾肾阳虚,《诸病源候论》说“大虚劳损,肾气不足,故阴冷,汗液自泄”肾开窍于外阴,。肾气亏虚,封藏失摄,则不能固涩津液,津液外泄则汗出,故阴囊潮湿,阴阳平衡失于和谐,阴泄于外则汗出。《素问》说“汗者,精气也”。肾阳虚则肾中精气封藏、气化功能失职,精气不能升腾上达,反渗于下而形成阴汗,故应以温阳补肾法治疗,温阳则精气上达而冷汗自止,补肾则虚火下归而龙雷自熄。肉苁蓉作为君药能补肾壮阳,养精益血,巴戟天、杜仲、仙灵脾能温补肾阳,散寒除湿,强腰膝,怀牛膝能补益肝肾,同时作为引经药,引药下行,直达病所,熟地、枸杞、山萸肉、菟丝子平补肾之阴阳,茯苓、党参、炙黄芪能健脾益气,同时党参、黄芪偏于温性,能温补脾阳,山药归脾肺肾经,补脾肺肾之气,益脾肺肾之阴,三脏气阴同补,诸药相合,共奏温补脾肾之功。


例3

 

曹某,男,49岁,2012年4月3日初诊,自诉近半年来,阴囊及左侧腹股沟处大量汗出,阴囊胀痛、阴茎勃起时坠胀疼痛感会向会阴、腹股沟放射,饮食尚可,二便正常。曾多次外院就诊,予以龙胆泻肝汤、四妙丸,金匮肾气丸类中成药以及浮小麦,麻黄根,龙牡等汤药治疗,药后效不显,检查见会阴部、左侧腹股沟部、阴囊部无异常,阴茎勃起后颜色紫暗,左侧精索静脉曲张II度,睾丸大小正常,无囊肿、结节。舌暗红,舌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考虑其常规用药后均无明显效果,结合舌脉和体征,辩证为气滞血瘀,治宜行气活血,通络止汗为主,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当归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生地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柴胡6克,川牛膝15克,枳壳6克,炙甘草6克。14剂,每日一剂,水煎服,4月17日复诊述出汗症状及原有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再以原方巩固治疗半个月,5月1日三诊述出汗症状基本消失,原有不适症状基本消失,1年后随访,无复发。


按:《医林改错》云:“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汗出日久,津液亏耗,根据“津血同源”理论,则血虚则血行粘滞不畅,血瘀日久,气机不利,气血瘀滞下焦,阻碍津液运行,津液停聚阴部,所以阴部多汗,气滞血瘀,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故可见阴囊胀痛、阴茎勃起时坠胀疼痛感会向会阴、腹股沟放射,舌暗红,舌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均为气滞血瘀之象,所以辨证为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由四逆散和桃红四物汤加桔梗,牛膝而成,桃红四物汤以养血活血化瘀为主,四逆散为疏肝行气为主,使气行则血行,加速瘀血的消散,生地、赤芍可滋阴补血,使祛瘀而不伤正,理气而不耗阴,川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引药下行,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瘀去气行,而汗自止。


结语


阴汗之名,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兰室秘藏·阴萎阴汗门》,经常为许多男科疾病如阳痿、早泄、慢性前列腺炎等的伴随症状,我们不能因其危害不大,而加以忽视,西医对此病因不明,在药物治疗上主要为应用抗胆碱能药,但疗效欠佳且副作用较多,不宜长期服用,在此方面,中医药显示了其独特的疗效。根据辨证论治的总原则,进行个体化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同时也要强调,不能见汗止汗,因为汗出也是驱邪外出的一种方法,因此临证时要详辨汗出原因,是否该敛汗止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嘱咐患者保持个人卫生,每天晚上勤洗外阴,防止汗液积聚,禁忌辛辣刺激食品,不饮酒,内治和外治相结合,配合使用外洗、扑粉局部,能明显增强疗效。



I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3年06期,第557-559页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与我们联系,立即删除。I 投稿邮箱:445288908@qq.com咨询合作:微信号:lianshangpuyi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男子痿软,从玄府论治,谋定而后动,四两拨千斤
阴囊潮湿,重用桑叶治愈,桑叶量小可发汗,量大可止汗
伤寒药性赋
百合病——百合地黄汤
中医治则
【伤寒论 药性赋歌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