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创奇迹,车祸后昏迷54天获痊愈

有一种说法:中医是一门艺术。

我在跟随姜兴俊老师学习并整理其医案的过程中,通过阅读和聆听老师讲解他所治愈的一例重型闭合性脑损伤医案,即深深地感受到中医临证思维与诊疗方法的艺术之美。

2003年3月17日,老师接诊了一名“车祸后昏迷不醒45天”的患者。他是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镇一名16岁的蒋姓男孩,45天前(2月1日、农历正月初一),患者骑摩托车时不幸与汽车相撞,随即昏迷不醒。为此曾先后在当地县医院和市属3家医院辗转住院治疗至今。

在此期间,某医院CT示:“左侧顶叶脑挫裂伤,有多个小血肿” ;进一步做超导磁共振示:“双侧额顶叶、中脑脑挫裂伤,蛛网膜出血,亚急性期”。该院临床诊断为:“① 弥漫性轴索挫伤; ② 脑干(中脑)挫裂伤;③ 颅底骨折;④ 颌面部软组织挫伤。”

几家医院先后予止血、抗炎、脱水、对症处理,以及高压氧舱等治疗,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但一直昏迷不醒。此次就诊前2周曾有中医先用通窍活血汤(方中用真麝香,每次0.1g,日服3次),后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但服药10余剂,病情毫无改善,患者仍呈类植物人状态,家属遂用担架抬至老师门诊处就诊。

就诊时患者躺于担架上,神志昏迷,呼之不应,眼嘴闭合,面色璪白,毫无表情,外观头部已无明显伤痕,血压、呼吸、心率均正常,但刺激肢体无反应。看到患者的这些临床表现,再结合病史和CT、磁共振报告,并根据国际通用的格拉斯哥(Glasgow)昏迷评分法进行判断,可以明确患者的西医诊断为重型闭合性脑损伤。理由是:

1、患者因车祸受伤后立即出现昏迷并持续时间长达45天,根据这一临床特征,再结合CT、磁共振报告,并参考某医院的临床分类诊断,可确定患者的颅脑损伤属于原发性脑损伤。

2、患者虽然在某医院曾经检查发现颅底骨折,但仅为程度较轻的线形骨折,而且没有头皮裂伤、硬脑膜破裂和脑脊液漏,故为闭合性脑损伤。

3、Glasgow昏迷评分法按照评分多少,将颅脑损伤分为轻型(13~15分)、中型(9~12分)和重型(3~8分)。患者外伤后昏迷6小时以上,睁眼反应为——不能睁眼(“眼嘴闭合”)1分,言语反应为——不能发音(“呼之不应”)1分,运动反应为——刺痛时肢体松弛,无动作(“刺激肢体无反应”)1分,三项合计只有3分,故为重型闭合性脑损伤。

这么重的病,中医能治吗?初读此案时我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但听老师讲解后便疑云顿消:

患者虽然病情严重,曾经西医治疗45天(其中高压氧舱治疗35天)、中药治疗2周,病情毫无改善,已呈类植物人状态,但还是有一线希望: 一是从西医诊断的角度判断预后,患者系原发性脑损伤,颅内血肿小,未行开颅手术,生命体征平稳,其预后较之继发性脑损伤为好;二是从中医生理功能角度判断预后,患者年方十六,身高接近1.70米,身体发育较好,具有生机蓬勃的生理特点,有利于疾病恢复。于是综合判断:该病例有中医治愈的可能性故当患者家属孤注一掷,寄希望于老师“妙手回春”时,老师即答应全力救治,从而使患者家属既得以精神安慰,并积极地配合治疗。

那么中医又怎么治疗呢?老师说: 作为一名中医,在治疗已经明确诊断的西医病症时,必须重新收集中医的四诊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辨证论治,即根据四诊资料辨出病机,针对病机拟定治法,依照治法选药组方。治内科病证如此,治颅脑损伤亦须如此,具体到该病例,老师的辨证论治步骤、思路与方法是:

首先收集四诊资料,尤其重视“审苗窍”。

通过望、闻、问、切,初步确定患者的四诊资料为: 神志昏迷,呼之不应,眼嘴闭合,面色璪白,毫无表情,刺激肢体无反应,舌淡水滑,苔白厚腻,微见淡黄之色,脉缓滑。这只是按照常规方法所收集的四诊资料,仅仅依照这些资料进行辨证论治是不够的。可是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不可能有自觉症状,怎么办呢?于是老师根据元代名医朱丹溪“有诸内者形诸外”的理论,用“审苗窍”法来搜寻和发现有助于辨证的重要资料。

何谓“审苗窍”?

“审苗窍”法源于清代夏禹铸《幼科铁镜》,它是根据苗窍与脏腑的密切关系,即舌为心之苗、鼻准与牙床及唇乃脾胃之窍、鼻孔乃肺之窍、耳与齿乃肾之窍、目为肝之窍等,用以测知小儿脏腑病变的一种诊断方法,乃小儿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

老师常借用此法诊察内科患者,并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了一些新的中医诊断内容。例如在本案中,老师即通过“审苗窍”,发现患者具有可供辨证的两个重要体征: 一是双眼外侧白睛充水征,即西医所说的“球结膜下水肿”;二是咽部湿润如水渍状。

然后根据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并确定病机。

根据上述四诊资料,患者主要表现为昏迷,其他呼之不应、眼嘴闭合、面色璪白、毫无表情、刺激肢体无反应等症状只能说明昏迷的严重程度,不能用以解释昏迷的病因病机。因此,双眼外侧白睛充水征(球结膜下水肿)与咽部湿润如水渍状就成了辨证的关键体征。

患者骑摩托车与汽车相撞后摔倒,其头部触地,脑络损伤则血溢血瘀;“血中有气即有水”(《血证论》),“血不利则为水”(《金匮要略》),血溢血瘀过甚则必渗湿积水,加之脑髓损伤后亦可渗湿积水;湿郁日久则化热,湿郁日久亦生痰浊。如此产生的瘀血、水湿和痰浊等病邪,俱可使脑络与清窍受阻,所以成昏迷难醒之证。

目系连脑,目与髓海距离最近,刻下颅脑中水湿为甚,并由目系外溢,故见白睛充水之征。望咽部湿润如水渍状,其水湿无论是由上而渗下,或由下而泛上,均可说明水湿之邪较甚,且已在体内广泛漫延,并非只在头颅之局部,这一点可由舌脉来证明,因患者舌淡水滑、苔白厚腻、脉缓滑,俱为水湿郁滞之象。至于舌苔微见淡黄之色,乃为湿郁化热之象。

继而针对病机拟定治法。

通过辨证,可知本案病机为颅脑损伤后,血溢血瘀,渗湿积水,湿郁化热,湿生痰浊,合而使脑络与清窍受阻,致成昏迷难醒之证。治宜活血化瘀、消肿疗伤、清热化湿、利水化痰、通络开窍。待邪去之后,再酌情扶正。刻下水湿之邪较甚,遵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当首先化湿利水,同时清湿郁之热、化湿聚之痰。然后在上述辨证、治法的基础上,再根据病情变化进行动态辨证,并针对辨证结果确定更为精当的治法。

最后依照治法选药组方。

刻下治法为:化湿利水,同时清湿郁之热、化湿聚之痰。化湿用生薏苡仁、杏仁、白豆蔻、佩兰和厚朴,其中生薏苡仁尚可利湿,而杏仁与厚朴相伍,又可宣降气机,导湿邪下行;利水用茯苓、滑石和白茅根;清湿郁之热用黄芩与生薏苡仁;化湿聚之痰用二陈汤和制南星,并用远志、石菖蒲化脑窍之痰,合方旨在祛水湿、化痰浊而通清窍。

处方:黄芩15克,生薏苡仁30克,杏仁(打碎)10克,白豆蔻6克,佩兰15克,厚朴15克,滑石(包煎)30克,白茅根30克,陈皮10克,半夏15克,茯苓30克,制南星10克,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5剂,水煎鼻饲。每日1剂,分3次服,每次250毫升左右。

二诊(3月23日):患者服药3天后开始睁眼,睁眼时可见眼珠转动,但旋即闭目。今日已服药5天,睁眼时间较前延长,但神识仍不清,呼之无反应,舌质转为淡红,水滑之象消失,白厚腻苔已化为薄白苔,白睛充水征和咽部水渍状明显消退,脉缓滑。

药已显效,继用上方加减:因湿邪渐化而去杏仁、白豆蔻和厚朴,积水渐消而去滑石和茯苓;水湿已减,当同时治疗颅脑损伤后所形成的瘀血之证,故加用活血化瘀、消肿疗伤的水蛭、虫和三七片各10g,此处用三七片而不用三七粉,系因患者神识不清,吞服粉剂不便,故用水煎之,并选加既能通络疗伤,又能强神醒脑的炙马钱子3g。10剂,水煎后先鼻饲,后酌情改为灌服。服药次数与剂量同前。

关于马钱子,清代王洪绪《外科全生集》称之“能搜筋骨入骱之风湿,祛皮里膜外凝结之痰毒”,用于配方治疗手足不仁,骨骱麻木。清代孟文瑞《春脚集》所辑验方神效九分散用马钱子为主治疗跌打损伤。近代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其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实远胜于它药。”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马钱子所含番木鳖碱(士的宁)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较强的兴奋作用,其首先兴奋脊髓的反射功能,其次兴奋延髓的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并能提高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功能,还可因增强皮质的兴奋过程而提高味觉、触觉、听觉及视觉功能,对处于抑制状态的患者有催醒作用。

在本案中,老师即用马钱子通络疗伤,强神醒脑。马钱子虽有大毒,但经炮制后即可无毒,惟其药力较强,需把握好剂量,一般入汤剂可先从0.5~1克小剂量开始,然后逐渐递增至3~5克,本案病情较重,故一开始即用3克。老师所用马钱子系采用砂烫法,即取砂子置锅中,用武火炒干或炒热,然后加入马钱子,炒至其外壳鼓起,并见细微裂口,磕开后内呈红褐色,即可将其摊于地面或物器之中,待凉后收贮,药用时捣碎,入汤剂。

三诊(4月3日):患者服药9天后,即服药第10天上午(外伤后第54天)开始苏醒,并深情地喊出了一声“爸爸”,为此举家皆欢。此后患者神情逐日好转,今日已是服药15天之后,望患者神识大清,并能与之对话,且表情较好,惟语言表达欠佳,另小便失禁,舌淡红,苔薄白略黄,白睛充水征和咽部水渍状已消失,脉缓滑。

患者证情已有大的变化,故需重新调整处方:现水湿大减,但须祛邪务尽,故用黄芩、生薏苡仁清化湿热;痰浊渐除,但需进一步清理脑络与脑窍中痰浊之邪,故用远志、石菖蒲和地龙,其中远志、石菖蒲尚能开窍醒脑;此时水湿之邪已很轻微,瘀血阻络则为主要病机,故用当归、川芎、赤芍、水蛭、虫和三七片活血通络,化瘀疗伤;“气行则血行”,故用黄芪补气活血;肾中精气为一身元气之根本,并可生髓通脑而充养髓海,故用补骨脂、菟丝子补肾益精,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谓“花萼之荣在根底,灶釜之用在柴薪”,并欲通过补肾气而摄小便;同时继续用马钱子。

处方:黄芩15克,生薏苡仁30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赤芍15克,水蛭粉10克(装入胶囊,分次吞服),虫10克,三七片10克,炙马钱子3克,生黄芪30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地龙12克,补骨脂30克,菟丝子15克。10剂,煎服法同上。

此时患者已能正常饮食及自行服药,故将水蛭打粉,装入胶囊后分次吞服。因为水蛭经高温煎煮后药效大减,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此时仍用三七片,是因为三七粉虽能节约药材,但是一般粉碎加工的三七粉粒度多较粗,服之吸收不好,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超微粉碎者除外),所以老师常用三七片而不用三七粉,实践证明三七片入汤剂疗效较好,这也是老师多年的临床经验。

四诊(4月13日): 患者已服药25天,现能独自站立并缓步行走,但神志尚未恢复,呈弱智儿样,且小便失禁未愈,大便亦滑,舌淡红,苔薄白略黄,脉沉缓而寸弱。

患者病情逐日向愈,惟水湿、痰浊和瘀血等邪气渐去之后,元气未及恢复,肾气与肾精不足,脑神失养,所以患者呈弱智儿样,且小便失禁未愈,大便亦滑。肾主藏精,并司二便,前用补骨脂、菟丝子补肾益精之力不足,今再加用熟地黄生精补髓,并用桑螵蛸固摄小便、山药补益止泻,同时再用红参大补元气,强神益智。由于患者体虚较甚,故而暂去虫、水蛭和马钱子等活血通络、化瘀疗伤之药,余药同前。

处方:黄芩15克,生薏苡仁30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赤芍15克,熟地30克,补骨脂30克,菟丝子15克,桑螵蛸10克,山药30克,生黄芪30克,红参10克,三七片10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地龙12克。10剂,煎服法同上。

五诊(4月23日): 二便失禁得以控制,但又出现烦躁、叹息等症,脉沉缓,舌淡红,苔薄黄。二便失禁已愈,故去固摄小便之桑螵蛸、补益止泻之山药;肝肾同源,肾虚则肝虚,肝虚则亦可肝郁,肝郁则气滞化火,所以症见烦躁、叹息,故加用牡丹皮12g,生栀子9g以清解肝热;余药同前。15剂,煎服法同上。

六诊(5月8日): 烦躁、叹息症失。患者已服药50天,现近期记忆较差,远期记忆尚可,脉沉缓而尺弱,舌淡红,苔薄黄,舌下络脉青黯。

患者烦躁、叹息症失,说明肝热已清,故去牡丹皮与生栀子,改用白芍养肝;近期记忆较差,脉尺弱,说明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神失养,前方已用熟地黄等生精补髓之药,今发现患者舌下络脉青黯,这说明脑络瘀阻尚存,肾精供养髓海的通道受阻,故而减去补骨脂、菟丝子和生黄芪,再次使用水蛭、虫活血通络,并将两药同血竭相伍用于化瘀疗伤,从而使脑络通则髓海得养,同时继续用马钱子强神通络;舌苔薄黄,继续用黄芩、生薏苡仁清化湿热;余药同前。

处方:黄芩15克,生薏苡仁30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赤芍、白芍各15克,熟地30克,红参10克,水蛭粉10克(装入胶囊,分次吞服),虫15克,三七片10克,血竭10克,炙马钱子3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地龙12克。20剂。患者病势已缓,故将煎服法改为: 1剂煎后分6份,每日服3次,即2日服1剂。

七诊(6月17日): 患者已服药3个月,现记忆力明显恢复,近期事亦能够回忆,惟其头汗多,目珠有血丝,行走时一肩高、一肩低,大便数日未解,脉沉细尺弱,舌淡红,苔薄黄。

患者药后记忆明显恢复,说明前方辨证、用药思路正确。今日处方,需要考虑有关瘀血、痰浊、络阻和脑虚等诸多因素: 一是继续活血通络、化瘀疗伤,药用当归、川芎、鸡血藤、水蛭、虫和血竭,患者行走时一肩高、一肩低,即可说明其脑络中尚有未尽之瘀血阻滞大脑神机,以致大脑神机所司肢体活动功能障碍;二是彻底清理脑络中痰浊之邪,故而继续用远志、石菖蒲和地龙;三是补肾健脑,强神益智,以求痊愈之效,故用枸杞子、红参与马钱子;四是患者头汗多,此乃阴虚浮热之象,故用桑叶清阴虚浮热而止汗;五是患者目珠有血丝,大便数日未解,此乃内有郁热所致,故用酒制大黄通腑导邪,并可清泻血分郁热。此外,苔薄黄,继续用生薏苡仁清化湿热;另用焦山楂消食开胃以助后天水谷之运化,并能入血分而化瘀。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5克,鸡血藤30克,水蛭粉10克(装入胶囊,分次吞服),虫15克,血竭15克,酒大黄6克,生薏苡仁30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地龙12克,红参10克,枸杞子20克,炙马钱子3克,桑叶15克,焦山楂30克。15剂。煎服法同上。

八诊(7月18日): 头汗消失,大便已畅。患者已服药4个月,现记忆力进一步增强,行走虽未完全恢复正常,但已明显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和。

患者病情恢复良好,继用上方去桑叶,连续服用,直至完全康复时停药。

三个月后患者父亲专程来告知: 患者服上方2个月后,诸症若失,病愈如初,遂停药至今。此颅脑损伤之重症,经治半年,终获痊愈。

此案乃重型闭合性脑损伤,初诊时患者已昏迷不醒45天,经用纯中药治疗后,竟于车祸后昏迷第54天(即服药9天后)开始苏醒,此后逐日向愈: 服药15天后能与之对话,20天后开始站立并缓步行走,50天后远期记忆恢复,3个月后近期记忆亦恢复,4个月后行走趋于正常,6个月后病愈如初,完全康复。如此疗效,足见老师辨证之准确、用药之精当,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则学习中医、领会中医和应用中医的最佳案例。

读而思

duersi

通过阅读和整理此案,使我对中医的临证思维和诊疗方法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是采集四诊资料时,要尽可能求其全貌,并见微知著,善于从细微处发现重要线索,例如本案通过“审苗窍”,即发现了可供辨证的两个重要体征;

二是在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中,要辨证、立法、选药和组方环环相扣,切忌简单的辨病论治,例如本案诊前有医见是脑外伤即用活血化瘀、行气开窍方;

三是在整个疾病的诊疗过程中,要分清标本缓急,要注意动态辨证,要自始至终紧扣病机,要注意祛邪务尽和扶正有时;

四是要熟稔药性,知药善用,有的放矢,尽量使药物发挥一石二鸟或一石多鸟的作用;

五是要注意药物的炮制、剂型和煎服法,例如本案初始鼻饲,后改灌服,病情重时1日服1剂,病情缓解时2日服1剂,等等。

另外通过本案,也使我体会到了近代学者章太炎所说“学者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的学习道理。


文章节选自:《诊余感悟》,主编:朱抗美、蒋健,图片来源于沙沙野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脑梗型痴呆,这方子在中医圈里流传!血通了,人就清醒了
小中风汤痰瘀阻络证
中风失语
UC头条:颜德馨诊治脑梗塞经验
治脑梗偏方
【五运六气】从两则湿疹病案谈黄连茯苓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