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在一半的中医都不会用的药,最能滋养血脉,润泽肌肉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本草图经辑校本》,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大枣

本草图经 

  大枣,干枣也。生枣并生河东,今近北州郡皆有,而青、晋、降州者特佳,江南出者坚燥少脂。谨按枣之类最多。郭璞注《尔雅》:枣,壶枣。云:今江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壶犹瓠也。边,腰枣。云:子细腰。今谓之鹿卢枣。櫅(子今切),白枣。云:即今枣子白乃①熟。樲,酸枣。云:木小实酢者。遵,羊枣。云:实小而圆紫黑色。今俗呼之为羊矢枣。洗,大枣。云:今河东猗氏县出大枣,子茹鸡卵。蹶泄,苦枣。云:子味苦者。晳,无实枣。云:不著子者。还味,稔(而审切)枣。云:还味短味也。而酸枣自见别条,其余种类非一。今园圃皆种莳之②,亦不能尽别,其名,又其极美者,则有水菱枣、御枣之类,皆不堪入药,盖肌实轻虚,暴服之则枯败。惟青州之种特佳,虽晋、绛大实,亦不及青州者之肉厚也。并八月采,曝干。南都③人煮而后暴及干,皮薄而皱,味更甘于它枣,谓之天蒸枣,然不堪人药。又有仲思枣,大而长,有一、二寸者,正紫色,细纹小核,味甘重。北齐时,有仙人仲思得之,因以为名。隋大业中,信都郡尝献数颗,近世稀复有之。又广州有一种波斯枣,木无傍枝,直耸三、四丈,至巅四向,共生十余枝,叶如棕榈,彼土亦呼为海棕木,三、五年一著子,都类北枣,但差小耳。舶商亦有携本国生者,至南海,与此地人食之,云味极甘,似此中天④蒸枣之类,然其核全别,两头不尖,双卷而圆,如小块紫矿,种之不生,疑亦蒸熟者。近亦少有将来者⑤。(《大观》卷二十三页7,《政和》页462,《纲目》页1264)

乃:《大观》作“及”,《政和》作“乃”。
②皆种莳之:《大观》无“之”字,《纲目》作“种莳者”。
③都:《纲目》作“郡”。
④天:《大观》作“三”,《政和》作“天”。

⑤本条:《纲目》引文前后次序错置,文句繁简亦不同。


张锡纯论大枣

大枣味甘微辛,性温,其津液浓厚滑润,最能滋养血脉,润泽肌肉,强健脾胃,固肠止泻,调和百药,能缓猛药健悍之性,使不伤脾胃,是以十枣汤、葶苈大枣汤诸方用之。若与生姜并用,为调和营卫之妙品,是以桂枝汤、柴胡汤诸方用之。《本经》谓其能安中者,因其味至甘,能守中也。又谓其能通九窍者,因其津液滑润且微有辛味,故兼有通利之能也。谓其补少气少津液者,为其味甘能益气,其津液浓厚滑润,又能补人身津液之不足也。虽为寻常食品,用之得当,能建奇功。

周伯度曰:“生姜味辛、色黄,由阳明入卫;大枣味甘,色赤,由太阴入营。其能入营由于甘中有辛,惟能甘守之力多,得生姜乃不至过守;生姜辛通之力多,得大枣乃不至过通,二药并用所以为和营卫主剂。”

《本经》名之为大枣者,别于酸枣仁之小枣也。凡枣之酸者皆小,甘者皆大。而大枣又非一种,约以生食不脆,干食肉多,味极甘者为入药之品。

若用为服食之物,而日日食之者,宜先用水将枣煮两三沸,迟一点钟将枣捞出(此时尝其煮枣之水甚苦,故先宜将苦水煮出),再用饭甑上蒸熟。则其味甘美,其性和平,可以多服久服,不至生热。

【附案】

邑中友人赵厚庵,身体素赢弱,年届五旬,饮食减少,日益消瘦。询方于愚,俾日食熟大枣数十枚,当点心用之。后年余觌面貌较前丰腴若干。自言:“自闻方后,即日服大枣,至今未些间断。饮食增于前三分之一,是以身形较前强壮也。”

表叔高福亭先生,年过五句,胃阳不足,又兼肝气郁结,因之饮食减少,时觉满闷,服药半载,毫无效验。适愚远游还里,觌面谈及,俾用大枣六斤,生姜一斤,切片,同在饭甑蒸熟,臼内捣如泥,加桂枝尖细末三两,炒熟麦面斤半,和匀捏成小饼,炉上炙干,随意当点心服,尽剂而愈。

本节摘自《张锡纯内科证治精华》

十枣

【方义】此寒性逐水饮之峻剂也。

【主治】胸胁腹部积水停饮,其证心下痞硬满,呼吸咳唾引胁下痛,干呕短气。但必须体壮,脉实,没有寒证、表证现象者。

【药品】芫花 甘遂 大戟各等份

【煎服法】共研细末,每服三分至五分,用大枣十枚,煎水送下,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下少病不除者,隔日再服之。

【用药大意】芫花、大戟、甘遂辛苦寒毒,功能逐水;大枣甘平补中,以防剧药伤及脾胃也。

【禁忌证】

1. 有恶寒无汗之表证者,忌之。

2. 身体衰弱者,忌之。

3. 饮食喜温恶冷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 小青龙汤:此治水饮兼表证之方。

2. 真武汤:此治阳虚水气不化之方。

3. 五苓散:此温性利水、散寒之方。

4. 猪苓汤:此育阴、利水、清热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本汤主之。(152)

翰卿按:下利之“下”字,有作不字解者,大意谓下利多属阳虚,不适于寒性逐水剂,此说可作参考。因积水较甚者 有时也有大便稀水的现象。“汗出,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皆为饮邪上下攻窜、内外泛溢之证。其中汗出一证,须和太阳中风之汗出相区别:太阳中风之汗出,是时时自汗,且有恶寒;饮邪之汗出,是饮邪外走皮肤,与正气相争,所以发作有时,且不恶寒。本方系驱逐水饮之寒性峻剂,本证小便必不多,且兼有喜冷性饮食的现象,否则,宜温中回阳,以胜水邪。

2. 病悬饮者,本汤主之;咳家,其脉弦为有水,本汤主之;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本汤。(《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

翰卿按:悬饮、支饮皆因水流胁下,致咳唾引痛。相当于今之渗出性胸膜炎、支气管扩张等。

3. 胸胁之病多系柴胡证……胁下水道瘀塞,即病悬饮内痛而为十枣汤证;胸中水痰阻滞,上湿而下燥不和,则为大陷胸汤证;若胸中但有微薄水气,则宜小柴胡汤以汗之;胁下水气既除,转生燥热,则宜大柴胡汤以下之。方书谓支饮之脉多沉弦,或单弦。临床经验滑脉较多,弦脉则次之,沉则又次之。(《经方实验录》)

4. 治久病饮癖停痰,及胁满支饮,辄引胁下痛。(《圣济总录》)

5. 胸下痛,干呕短气,或咳烦,水气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利者,此方之目的也。(《方函口诀》)

6. 用本方以心下痞硬满之腹诊,弦或沉弦之脉为主证;频发咳嗽,或牵引痛为副证。咳嗽之原因,不问其在支气管,抑在胸膜心脏,神经痛不问其在肋间,抑在四肢,本方悉主之。(《皇汉医学》)

7. 芫花大戟亦是全身性逐水药,峻烈亚于甘遂。余用十枣汤,甘遂一钱,芫花大戟各钱半,共研末,分三服,得快利,则止后服。(《伤寒论今释》)

8. 治水气四肢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通。(《三因方》)

本节摘自《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

学苑书友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枣汤
十枣汤《伤寒论》
逐水剂之十枣汤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52条
十 枣 汤
方剂学 25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