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俞慎初教授临证治验—-眩晕
眩晕是临床的常见病,其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认识不一,如刘完素从“火”立论,张从正和朱丹溪以“痰”辨治,李杲认为眩晕是“脾胃气虚,痰浊上逆”所致,张景岳又倡“无虚不能作眩”之说等。然俞慎初教授指出,眩晕的致病之因,虽较为复杂,但不外如清代陈修园所概括的“风”、“火”、“痰”、“虚”诸种,其临床证候尤以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湿中阻、肾精不足为多见。治疗方面,因本病每有本虚标实的病机变化,故临床应注意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且权衡标本缓急而施治。俞教授临证诊治眩晕经验丰富,兹举数例验案以说明:
一、水不涵木案
李某,男,65岁,1991年7月23日初诊。患者经常眩晕,常伴有头痛、口干、耳鸣等症。近一周来眩晕发作,经市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就诊时面色泛红,腰酸且痛,血压27.5/14.7kPa(206/110mmHg)舌绛苔少,脉弦细数。此证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所致,当治以滋水涵木,平肝潜阳法。处方太子参15克,白芍12克,五味子3克,元参12克,干地黄15克,麦冬15克,丹参15克,夏枯草15克,黄芩6克,珍珠母30克,牡蛎30克。另用天麻12克,向日葵12克,和鸡蛋1个炖服,每日1次。
患者连服7剂后,症情好转,血压降至21.3/10.7kpa(160/80mmHg)二诊按前方加减,又服6剂。三诊时患者病趋向愈,俞教授拟方参麦杞菊六味地黄汤,固其气阴。处方:太子参15克,麦冬15克,枸杞12克,白菊花6克,淮山药15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元参12克,干地黄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前方药服10剂后,诸症消失,血压平稳。
按:年老肾阴亏虚,不能养肝,木少滋荣,阴不维阳,导致肝阳上亢,而发作眩晕,本例眩晕兼有腰酸而痛,且其面赤、舌绛、脉细数,而知皆由肾阴虚肝阳上亢所致。俞教授治以滋水涵木、平肝潜阳法,标本兼顾而取效。
二、痰湿中阻案
陈某,男,38岁。1993年2月1日诊。患者眩晕时作时止已3年余,近一个月来,眩晕较常发作,且有旋运之感,平素胸闷痰多,恶心呕吐,胃脘不适,夜寐梦多。脉象沉滑,舌淡红苔白腻。省某医院作脑血流图提示“左侧颈内动脉供血不足”。此属痰浊内蕴,清阳不升,治宜燥湿健脾,祛痰熄风法。处方:半夏9克,陈皮6克,茯苓12克,天麻10克,白术10克,钩藤12克,地龙干12克,石决明15克(先煎),阴地厥10克,石菖蒲6克。每日1剂。水煎服。前方服7剂后,眩晕消除,诸症好转。二诊又按上方加减继服7剂以善后。
按:本例因平素痰浊内蕴,上蒙清窍,而发作眩晕,故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化痰,茯苓、白术健脾祛湿,天麻熄风止晕;又配以平肝熄风的石决明、钩藤、阴地厥、地龙干和化湿、豁痰、开窍的石菖蒲,诸药配合共奏燥湿健脾、祛痰息风之效。
三、肝阳偏亢案
刘某,58岁,1992年6月22日初诊。3个多月来,经常发作眩晕,且兼有头痛,午后自觉烦热,脘胁闷痛,口苦口干。小便淡黄,大便自调。患者形体壮实、肥胖,声高息粗,脉弦数有力,舌苔微黄。素有高血压病史。5月2日经当地医院作血脂测定:总胆固醇6.2mmol/L,甘油三脂2.0mmol/L,β-脂蛋白4.2g/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2mmol/L。血压29.3/13.3Kpa(220/100mmHg)证属肝阳偏亢,而致眩晕。治以清热平肝潜阳之法。处方:柴胡6克,黄芩10克,煮半夏9克,青陈皮各5克,青蒿叶10克,夏枯草15克,石决明(先煎)30克,枳壳6克,川朴5克,葛根10克,粉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另配服复方丹参片,每次2片,每日3次。
7月20日二诊:前方连服10剂后,眩晕头痛明显减轻,烦热已除。血压降至21.3/12Kpa(160/90mmHg)舌质暗红苔白,脉弦数。处方:钩藤12克,天麻10克,甘菊花6克,干瓜蒌15克,薤白6克,半夏9克,夏枯草15克,石决明(先煎)30克,三七粉(分冲)6克,丹参15克,北楂肉12克。又嘱服5剂后,诸症改善。
按:患者素体阳盛,肝火偏旺,阳升风动,上扰清窍,则发为眩晕头痛,俞教授初诊方配有柴、芩等药,以清泄肝经热邪,旨在祛除病因,然而两次诊疗均着重平肝熄风潜阳为治,且佐以通络,从而使眩晕逐步减轻。
四、肝郁挟邪案
陈某,女,75岁,1958年11月12日诊。患者年老丧子,忧郁伤肝,兼感风热之邪而发。初起寒热往来,全身酸痛,前医误为外感之病,治疗无效。症见烦躁不寐,头晕目眩,两胁作痛,饥不思食,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脉象沉弦,舌苔薄白。因肝郁挟邪,发于外则寒热往来,全身酸痛;发于上则烦躁不寐,头晕目眩;发于中则两胁作痛,饥不思食;发于下则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治宜疏肝泄热,和解表里,予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柴胡3克,白芍4.5克,丹皮4.5克,黑栀3克,薄荷1.5克,当归4.5克,茯苓4.5克,白术4.5克,甘草2.4克,郁金4.5克,元胡4.5克。水煎服。
复诊:前方服2剂后,头晕目眩减轻,寒热消失,余症均瘥,但两胁部仍痛,予以旋复花汤加味,着重宣通脉络,调血理气。处方:旋复花4.5克(包),茜草3克,青葱管7寸,当归须3克,白桃仁4.5克,柏子仁10克,郁金4.5克,川楝子10克,元胡索4.5克。水煎服。
三诊:服前方3剂后,大便通利,两胁痛减,改与小柴胡汤加减以和解之。处方:柴胡3克,党参6克,白芍4.5克,炙甘草1.5克,煮半夏6克,郁金4.5克,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服2剂后,胁痛得除,身体恢复正常。
按:本例眩晕证由于肝郁挟邪所引起。患者因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复感风热外邪,内外邪热相因为病,阳升风动,上扰清空而致眩晕,所以俞教授用疏肝泄热、和解表里法,以丹栀逍遥散加减治之,使肝郁得舒,里热得清,风热可解。复用旋复花汤加味,以宣通脉络,调血理气,故服药后,眩晕减轻,大便通利,胁痛亦减。再以小柴胡汤加减以和解之,病得而安。
五、脾气虚弱案
刘某,女,28岁,1994年1月13日初诊。眩晕时作时止已多年,近3日来眩晕复作,动则晕剧欲吐。患者素体较差,精神倦怠,四肢乏力,纳食量少,前胸及胃脘部时有冰冷感,常泛清涎。大便稍干,每日1次。舌淡红苔白,脉细。证属气虚眩晕,以补脾益气为治。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半夏6克,陈皮5克,白芍12克,钩藤12克,天麻10克,鸡肫花12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
1月20日二诊:上方服7剂后,眩晕明显减轻,诸症改善。仍按前法。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煮半夏9克,陈皮6克,白芍12克,钩藤12克,天麻10克,鸡肫花12克,麦谷芽各15克。水煎服。
1月25日三诊:上方服5剂后,眩晕已除,精神好转,但大便仍干,每日一次。俞教授仍守前法,上方加火麻仁15克。嘱服5剂后,患者诸症已除。
本例为气虚眩晕,患者素体脾胃气虚,清阳不展,清气不能上荣于头,而致眩晕。明代王绍隆《医灯续焰》指出:“气不足则不能上达,以致头目空虚,而眩晕时作矣”。本例之治,俞教授以六君子汤加黄芪益气健脾和胃,重在治本;佐以钩藤、天麻、白芍平肝熄风止晕,以治其标。鸡肫花,即省沽油科的野鸦椿,是福州地区常用治眩晕草药。据《中药大辞典》载,该药甘平无毒,主治“头痛眩晕”。俞教授常用该药配合施治,以增强原汤方的疗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双手震颤,不要轻视,可能肝风吹过的动摇
名医治眩晕特效妙方
定眩汤
《方剂学》学习笔记305
打败高血压,试试中医的方法吧!中医手段多,举例来说明
失眠类、郁证类、眩晕类、中风后遗症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