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脾胃,难舍难分的一对

导读:如果“肾”是我们身体的“战略物资储备”,“脾”就是我们身体的“后勤保障线”。

/活动预告/

医馆界上海论坛将于8月12号在上海举行,汇聚多位华东地区一线医馆大咖,共话2020中医馆经营趋势。诚邀您参会,详情点击☞医馆界上海论坛

主讲人:陈广源 博士

深圳市宝安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深圳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

[贰]顾脾护胃 源头活水滚滚来

如果“肾”是我们身体的“战略物资储备”,“脾”就是我们身体的“后勤保障线”。

中医所说的“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也就是这个涵义。



“说中道西”,此脾非彼脾

中西两种医学对“脾”的属性和功能的界定,有着天壤之别。

西

从西医学的解剖形态和位置上看,脾在人体左上腹的腹腔中,呈半椭圆型,就像一把侧挂着的镰刀。

西医认为,脾是一个非常脆弱的器官,小孩在一起玩耍,不小心一脚就可以把对方脾脏踢破。此时外科医生往往会开刀将脾脏拿掉。否则,内出血会充斥整个内脏,引起生命危险。

也就是说,西医认为脾脏拿掉以后没什么问题,不会对健康产生太大影响,危急时反而可以挽救人的生命。

西医所说的“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就是我们所说的淋巴结,是属于免疫系统的。

当我们感冒,呼吸道感染之时,医生让你把腰叉起来,要检查一下你的腋下淋巴结肿大没有。当我们下肢或者是腹部,特别是下腹有感染,尤其是女性盆腔有炎症时,医生会检查你的腹股沟淋巴,看有没有肿大。

淋巴就像我们身体的边防军,它在保护着我们的机体。“肿大”实际上是“两军”抗争的结果。所以,淋巴肿大也不一定是一件可怕的事,反而可以给医生提供诊断的依据。

既然“脾脏”属于免疫系统,怎么能说拿掉它对身体完全没有影响呢?从前有人认为摘出扁桃体对人的健康毫无影响。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很多人拿掉扁桃体后更容易感冒,反复感冒,而且症状更重。

为什么?扁桃体也有一定的免疫功能。有的人拿掉阑尾之后身体就突然发胖,消化吸收功能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至于女性子宫和输卵管、卵巢切除就更不用说了。经验告诉我们,除非迫不得已,不要轻易地拿掉身体的某一“零件”,它们往往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可有可无”。


中医所说的“脾”,比较准确的说,是一个没有具体位置和形态的抽象的脏器系统。如果硬要与西医相对应,它应该是对应西医所说的除“肝”以外的整个消化系统,甚至还有更大的涵盖面。

中医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什么叫“主运化”?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特别是吸收。

中医认为,“脾”“胃”虽为一体但也有所分工。“胃”主要管“受纳”和“消化”,而“脾”主要管“吸收”。当然,“脾”还有一个“输布”的功能,也是“运化”的组成部分。所谓“输布”,就是输送和敷布,就是把营养物质和水分输送和分配到机体的各个部分。

中医强调,对于水液的“代谢”和“输布”,起作用的不仅是“肾” “脾”也在起着重要作用。

湿

《黄帝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广东人有一句口头禅:“湿气重”。

看中医,除了“肾亏”,“湿气重”也是中医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什么会总是没有胃口,为什么美味佳肴总是引不起食欲?为什么颜面总是萎黄浮肿,两个眼睑如同金鱼眼泡?为什么双腿如陷泥沼之中,沉重难行?为什么脑袋总是如同塞满了破棉花,总是昏昏欲睡,动不起来?这些往往都与“湿气重”有关,与脾的功能有关。

为什么会“湿气重”?“湿”,来自两个方面:一曰“外湿”,一曰“内湿”。

“外湿”,顾名思义,就是自外而来的湿邪,与气候和居处之地密切相关。为什么广东、福建人,甚至整个江南、华南人总觉得自己“湿重”?因为我们的居住地海拔低,气候潮湿,叫“卑湿之地”,“外湿”很重。“内湿”,自然就是指自内而生的湿邪了。

我们江南人,特别是岭南人,可以说“天生的”,也就是说基因里就“脾虚”“内湿”就重;内外夹攻,自然就总觉得“湿气重”了,这也叫“天人合一”吧。

“湿气”一重,脾胃功能就受到影响,消化吸收不行了,“运化”、“输布”功能不行了,就出现了前面所说的那些症状。

中医还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主肌肉”。

消化吸收功能好,脾的“运化”功能好的人,他的嘴唇也是红红的,丰满的,而不是萎黄苍白的,他的肌肉也是饱满而强健的,而不是松弛的。



脾胃,脾胃,难分难舍的一对

在中医的认知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可以说在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中,都是将“脾”与“胃”联在一起的。

我们认为,“脾”与“胃”是相辅相成或难分难舍的一对。老百姓也常常说“脾胃”“脾胃”,很少将其分开成两个概念来思考和表述,即使有时形式上分开了,内在也没有分开。

哪怕是西方医学传入并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医学的今天,这种思考和表述方式还是没有改变。

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它们共同来完成消化吸收以及水谷精气的“运化输布”。同时又认为,“胃气主降,脾气主升”。

如果升降失常,糟粕不能下行,精气不能上输,也就是“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整个脾胃功能就紊乱了。

中医还认为,“胃是阳腑,喜润恶燥”。胃一旦生热,一“燥”,往往就会大便秘结,口舌出疮,舌苔黄而干燥,口臭熏人。又认为“脾是阴脏,喜燥恶湿”。脾一生“寒”,一受“湿”“困”,阳气就会不振,运化就会不好,往往就会腹痛腹泻,就会形成一层厚厚的舌苔。

这里好像是将“脾”与“胃”分开了,其实还是没有分开,不管是我们自己对脾胃的保健,还是医生对我们脾胃的治疗和调理,都无法分开。

它不过是在告诉我们:对于脾胃的保健治疗和调理的原则,就是要在“润”与“燥” ,“寒”与“热”,“升”与“降”,也就是要在“阴”与“阳”之间保持平衡。其实,这也是中医对整个人体的保健、治疗和调理的基本原则。



新冠病毒肺炎对脾胃的影响

顾名思义,新冠肺炎,自然病毒首先袭击的“肺”。但是,这个狡猾的病毒,并没有忽视和放弃对人体的“后勤保障线—脾胃”的打击。

从临床上看,许多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人,一开始呼吸道的症状并不见得十分突出,而表现突出的,反而是消化道,也就是“脾胃”的症状。

很多病人,一发病,首先是腹泻、乏力、困倦等脾虚,甚至是脾肾阳虚的症状,老年体弱者尤为突出。

进而,才出现呼吸窘迫、干咳少痰、发热等呼吸道症状。再进而,消化道症状进一步加重,并与呼吸道症状相互联动,形成恶性循环:便秘、腹胀、高热,呼吸更加急促窘迫;甚至进一步影响心、肾,意识不清、神昏谵语、多器官衰竭。

但也有不少患者,即使在危重状态下,体温也并不很高,只是中低热甚至并不发热,一派典型的阳虚,甚至是阳气衰竭的症状。

这些情况都是值得我们重视、深思。我们战斗在抗“疫”一线的中医同道们,在新冠肺炎的治疗中,无论是轻型还是普通型,甚至是重型、危重型,都始终顾护着脾胃,守卫着人体的“后勤保障线”。

轻型和普通型,他们会根据病情,选用诸如藿香正气散、藿朴夏苓汤、三仁汤,或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以健脾,或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以健脾:都是在治肺的同时兼以治脾,甚至是通过治脾以治肺,保卫“后勤保障线”,让其物资充足,运输畅通。

进而又会使用达原饮,或柴胡达原饮,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达原饮是中医温病学大家、《瘟疫论》的作者吴又可的名方。此方经历了多次瘟疫的考验,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它也展示了风采,此次新冠抗疫,此方又立新功,被普遍使用,效果很好。

所谓“膜原”,就是人体的半表半里之地。“开达膜原”、“辟秽化浊”的指导思想仍然是脾肺兼治、顾护脾胃、驱邪扶正。

到了患者便秘腹胀、腑实不通的阶段,我们一线的中医专家又会根据情况选用承气汤系列:或大承气,或小承气,或调胃承气,或“黄龙”,或“新加黄龙”;在用药方式上,或口服,或灌肠,目的都是“通腑实”以“保脾胃”,还是为了捍卫人体的后勤保障线。“脏病腑治”,以治脾来卫肺。

再进而,病人出现了“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而神昏谵语、昏迷不醒、脏器衰竭,中医就会选用《伤寒论》的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或者根据病情,用上中医的“三宝”,即: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用于急救。或独立进行,或与西医配合进行。此时还是不忘通过鼻饲、输液等方式为病人补充营养,还是在固卫着后勤保障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谈祛湿的中药藿香和佩兰
藿香和佩兰
​西医认为,反流性食管炎和贲门关闭不全有关系,贲门说”这个锅我不背了”
寒湿留身百病生
中医说“唇炎”
“脾胃为一气周流的枢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