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夏》杜因构画出梦幻般的自然,犹如梦中漫步的意境

托马斯·杜因的《夏》俨然是一幅反映生活情趣的作品,似乎又潜藏某种深意。观者从中能感受到情绪,还能体会一份情境,一个远离现实的意境,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自然,犹如梦中漫步。

【类别】布面油画

【规格】107×137.8cm

【年代】1890年

【作者】托马斯·杜因

【收藏】美国,史密森美国艺术博物馆

《春》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憧憬,昭示着生机,代表着希望,因此,就会有人千方百计想法不让春天就这么轻易地过去,想着永远留在春天里,正如人们总想永葆青春一样,这样的想法好像并没有什么过错,无可厚非,只是为达成想法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有悖自然规律,到头来只怕不仅让他人失望,自己也会无趣。春天哪里会为人们的欲望停下脚步,从未有过,只会是人们追逐着春天的脚步做四处迁徙,假装春天还在。同样,青春也从未随人意驻留,只是人们用着各样非常的手段,为自己罩上一层又一层未知的帕子,假装青春依旧。计划可以调整,周期却是无法违背,道理虽有了然,心却有不甘,这就是人性。

北京的冬天竟然没有等来一场雪,已经怪异了,春天还要再怪异一点吗。冬天可以使出劲不落雪,却没有力量阻拦春天的步伐,终究被春天取代了,火热的夏天照样也会将蠢蠢欲动的春天代替,这就是自然。人只有躲藏在自己设计的建筑里,才会觉得人以为的伟大, 一旦步入自然,不得不对自然生畏,瞬间变得微不足道。今天六月继续推介一幅杜因的《夏》,一起来感受季节更替的美好。

夏 局部

夏 局部

夏 局部

《夏》这一主题杜因创作不止一幅,六月选的是由两位女子构成的画面主体,与《春》一同藏于史密森美国艺术博物馆的,昨天六月建议博物馆在《春》的陈设处安置一个熏香装置,今天建议博物馆在《夏》的下方放置一个鱼篓,或是在一侧放一个蝴蝶、蜻蜓的标本,让观者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人评说杜因是贵妇的描绘者,从画中描绘可见的确如此所说,画中女子的一身长裙,特别是手执长杆的女子,既像在捕捉蝴蝶或蜻蜓,又像是在用钓竿垂钓,无论怎样,总感觉更像是在摆拍,而不是真的在捕捉或垂钓,哪里有见过直挺着上身去捕捉或垂钓的,简直比姜太公还姜太公,尽现优雅的同时还显出一份自信、一股傲气。虽然有说色调主义受到巴比松画派的影响,不过,我们看过柯罗的《阿夫赖城》,画中背篓的女子和戴着一顶遮阳帽的垂钓者,俨然是实实在在的劳苦民众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出巴比松画派对自然物象的写实追求,虽有情绪的体现,较之色调主义却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了。色调主义表达不只是情绪,而是情境,硬生生地额外营造了一个新的意境,远离现实。

画面不能说不自然,呈现的是一种梦幻般的自然,犹如梦中漫步。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杜因深受着英国画家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的影响,人物的姿态中似乎有许多想表达的又不知无从表达,抑或是你我眼拙心杂不能参透而已,给观者留有许多可以穿越时空的想象。六月有想过或许真的因为美国内战给杜因带来了心灵的创伤,许多无法言表的寓情寄语只能借助画面来表达。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看杜因创作的画面,会觉得与莫奈描绘的睡莲有着一样的缤纷表现,眯上眼看,两位女子像极了绿色池塘水波上的两朵莲花,经风吹动摇曳画中。

杜因画作却没有画面表现的这么简单,透出他的思想,让人难以揣摩,若能走近他或许就会发现,源于某部文学著作,或是源于某种古代文明的启迪,都可能是他创作的灵感。他似乎有心要抓住那稍纵即逝的一刻领悟和感触,画将出来与人共享,六月从中感受杜因将刹那留在了画布上,用缤纷的色彩精心绘制,叫能懂的人懂,可通的人通。如此,春天和青春或许就可以永驻了,就是以一颗真心来容纳。

【作者简介】

托马斯·杜因(Thomas Dewing,1851-1938)美国画家,出生于波士顿的马萨诸塞州,早期做过版画的学徒。他曾在法国巴黎的朱利安学院学习,并且掌握了当时比较时尚和前卫,却是非主流的印象派的绘画技艺。从法国回到纽约后,他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教学,他一边从事艺术教育,一边不忘绘画创作。

他的画作最出彩的地方是色调主义的表现,取裁于美国艺术,却是植根于唯美主义,透露着拉斐尔前派绘画的表现。他的画作中充满了众多梦幻般的女性形象,有演奏乐器的、写信的、交流沟通的,与其说杜因擅长人物刻画,不如说他更擅长描绘人物周围的环境,让观者有一种带入感。1888年,他被选入国家设计院。杜因是“十位美国画家”( Ten American Painters)团体组织的创始成员。

====

藏画育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绘画天赋极高,一生成就斐然,细说当代名家张林荣
意在笔先,如梦如幻,这样的古风水彩太美了
“国画”若有若无,挑逗着众生的心
“国​画”若有若无,挑逗着众生的心
中国山水画论理与技法,论文六《论“生动气韵”与“上承之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