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方音乐中的理性究竟扮演什么角色?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于古代西方音乐美学的研究大多始于古希腊,而古希腊音乐美学的思想体系从毕达哥拉斯入手。音乐美学作为人类对于音乐美的思考与研究,离不开人们对音乐的感性的感知与理性的判断。因此理性与情感,理智与感官的纠缠与较量,在欧洲古代音乐美学领域中此起彼伏,从毕达哥拉斯到黑格尔,西方音乐美学经历两千多年的衍生与流变,但在很多方面始终没有走出尊崇理性的樊篱。后来的人们沿着古希腊人开创的音乐审美理念,夹杂着自己时代的判断与阐述,一路走来。

毕达格拉斯通过对弦长比例的研究,提出的数—比例——和谐音乐观,奠定了西方音乐美学追求理性与科学的方向。音乐的美在于和谐而和谐的原因是音与音之间的合乎比例,合乎比例的原因在于数,而数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理性驰骋的疆场。当数成为音乐美的第一原理的一刹那。理性也开始了其两千多年的雄霸地位。在这一点上,柏拉图的音乐美学观念,沿袭前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柏氏认为和谐是音乐的本质,但它是一种与感观相对立的,与物质世界相对立的永不死灭的理式。 

“人们从事音乐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在闲暇中满足理智性的欣赏”。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经典论断将其音乐美学观与前辈自然安排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教育、消遣和理智性的欣赏。消遣是为着休息,休息当然是愉快的,因为它可以消除劳苦工作所产生的困倦。所以人们时常从音乐那里得到休息和娱乐,完全是很自然的事情。”尽管亚里士多德给感官与其老师相比已经让出了一块地盘,但是理智的统治地位却未曾动摇。音乐依然是理性和思维的对象,要把握音乐的本质就要依靠理智而不是感官和感性,虽然他们看起来也不是没有用处。

音乐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最自由的艺术,最少借助于物质媒介的艺术,空灵而且与心灵的运动,情感的运动异质同构。但是,无论它怎么变化,有一点无法改变,那就是它是听的艺术,所以是离不开耳朵这一感官的艺术,然而他却始终被排除在感官之外而阐述,在中世纪达到绝对的高峰。“音乐是通过听觉来认识的,但是听觉是变幻莫测的、无常的、含糊的、不固定的。因此,在讨论音乐时应当采取理智,理智应当掌握迷路的感觉。那动摇不定的、软弱的感觉应当把理智当作可靠的手杖。建立在理性认识上的音乐比建立在技法与音乐效果之上的音乐何止高出百倍:就像思想远胜于肉体——波埃修”。

不过,不管理性的力量在音乐艺术领域有多大,但是作为人的禀赋,在中世纪还是没有超越上帝的力量。上帝以最高理性的名义抑制着艺术领域里人的个性化情感的滋长,以高度的理性成就了西方音乐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音乐传统,并奠定了西方音乐技术与技法理论的基础。 

在咄咄逼人两千年的理性面前,划时代的文艺复兴运动使人在艺术中的感性力量从幕后走到台前,在人文主义的旗帜下,个性化的情感开始复苏滋长。然而,这种滋长只是产生了理性与感性的较量,导致了对理性力量的质疑与争取感性力量的发言权。第一次使感官与世俗价值观念在对音乐的思考中扮演与理性力量平起平坐的角色。音乐美学领域主要体现在词与乐的争论以及技术与情感的争论。同时,数—比例—和谐音乐观与感官满足并驾齐驱,有平分秋色的气势。感官的愉快已经不再是被贬斥的对象,但是对感官的追求并不意味着理性的没落,“音乐是最自由的艺术和数学中的艺术——廷克托里斯”这一时期人性中的理性与感性一起大刀阔斧的演绎着人类文明的辉煌。并在古典音乐时期达到尽善尽美,音乐领域里就是以贝多芬的音乐为旗帜。


有人将贝多芬的音乐比作金杯里装着的琼浆玉液,比喻理性与情感,理智与感官的高度和谐、平衡与完美。然而,在贝多芬身后是古典哲学高度理性的支持。尽管1750年美学学科的产生使感性成为理性思考的对象,并且使艺术中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成为一个问题而被加以探讨,但是理性凌驾于感性之上的观念却未曾改变多少。主调音乐的兴起就是有力的证明。感性因素在艺术价值判断中还是如云随风,奏鸣曲式的有序与变化,内容与形式的节制与平衡都体现出理性在音乐艺术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随着浪漫主义脚步的逼近,个人情感与个性化的表达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前所未有的突破,感性之潮水漫过理性之堤坝,给音乐艺术带来新的人文景观。不过这种反理性只是发展和突破意义上而言,没有到后来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的颠覆或者消解理性的程度。虽然浪漫主义音乐比起古典主义时期在内容上个人化的情感充分表露,毫无节制到了登峰造极,在形式上出现了如交响诗,交响音画,夜曲等等个性化的形式。但是,这种对理性节制的突破并没有消解理性的主体地位。因为音乐远远没有游离于大小调体系之外。不像后来的无调性音乐等等通过对于主调的瓦解显示出对于理性秩序与统治彻底的颠覆,从而给西方音乐美学思考带来一种全新的思维路径。

从西方音乐美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可以看出,以理性为主导的音乐美学观念,从古希腊的自发创建到中世纪的有意识的强化建构,再到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争鸣,以及古典主义的理性主导下的相互平衡,直至浪漫主义时期对于理性的超越企图,理性至上的音乐美学观在欧洲音乐领域作为一种惯性思维范式,显示出其难以超越的力量。“理性作为人心灵的一种能力”,对它的强调就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

古典西方音乐美学发展的历程证明,无论感官如何被抑制强调,情感如何被提升或者流泻,无论诗意如何被宣泄,理性作为音乐价值判断的脊梁,始终没有被抽掉,尽管它可以以不同的面目登场,但是它永远不会被遗忘。

音乐美学考研与资料分享导读群,欢迎您的加入!原价199,本公号前300位限时特价:29.9,请扫码后联系客服加入微信群。微信群适合以下朋友加入:1、计划学习音乐美学的朋友;2、计划考音乐美学专业的学生。微信群目标是帮助大家开拓视野,增强对音乐美学(哲学)的全面了解,导读相关文章、图书,提供音乐美学问答题(考研辅导)与答疑服务。初步设定开设六期导读计划:

第一期:从10篇文章进入音乐美学思想世界

1、于润洋:对一种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剖析

2、蔡仲德:关于中国音乐美学史的若干问题

3、蒋一民:当代德国音乐美学掠影

4、王次炤:音乐美学研究的立足点

5、杨燕迪:论达尔豪斯音乐美学观的历史维度

6、韩锺恩:音乐美学基本问题

7、宋瑾:什么音乐的美学

8、叶纯之:走出音乐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迷宫

9、修海林、罗小平: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自律论”

10、周海宏:防止“越来越不靠谱!”—音乐美学的学科危机

第二期:音乐美学中国学者必读书介绍

第三期:西方音乐美学研究著作导读(中译本)

第四期:西方音乐美学研究著作导读(英文版)

第五期:西方音乐美学研究重要学者简介

第六期:西方音乐美学研究重要学派简介

具体课程大纲与参考书推荐,请扫码获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钢琴演奏中的感情因素和理智因素的统一
音乐美学(一)——西方音乐审美意识历史流变
什么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 祝东力 - 新浪BLOG
“美学之父”鲍姆嘉通:美是感性知识的完善
中西美学比较三题
“审美文化”的尴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