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了打开的闭关:王维《归嵩山作》和常建《宿王昌龄隐居》中的归隐


为了打开的闭关:王维《归嵩山作》

和常建《宿王昌龄隐居》中的归隐

柯小刚(无竟寓)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王维《归嵩山作》)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隐居是为了独处吗?也许恰恰相反。隐居是为了与物同归,与物同居,与物同游。本来,万物就是同居同游的,只有人为之伪脱出万物共在的天真。隐居来自天地的召唤,不如归去,归向本来的故乡。《诗》云:“式微式微,胡不归?”(《卫风·式微》)人之式微,天之大归。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弘道之微,斯人之归。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当人决定归去,才第一次从人为之伪的紧张遽迫、颠倒梦想中醒来,第一次学会跟随流水的步伐;第一次发现流水所至、草木随之,草木所至、流水至之;第一次感到人类自身的疏离和天地万物亘古不变的亲近。归去不是归向道路的尽头,而是学会一种步伐。道路的尽头并没有一个什么应许之地等着你,如果你没有向道路学会行走。而如果你走上了一条道路,学会了行走,那你就已经到达。归去之所不在某处,而在“寓诸无竟”的道本身。为什么“车马去闲闲”?因为已经到达,所以不着急。否则,在人为之伪的繁忙遽迫中,你将以道路为手段,以终点为目的,以行走为负累,以长薄为障碍。而此时,归去的行程如此闲适,因为他已经到达。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如有意”是在有意无意之间,正如归去的行程总在行走和到达之间。已经到达的归去正因为已经到达,所以永无止息。《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非他强也。船山云:“强者之强,强人者也;君子之强,自强者也。强人则竞,自强则纯”(《周易内传·乾》)。《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周颂·维天之命》)。纯者一也,一者不已。故自强之健,纯一而自健也,非竞争之强、健讼之健也;自强之行,行于止、止于行而已。健、强非对人而言,不息非对止而言。一人我,所以自强也;一行止,所以不息也。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相反,他强则是动于相竞,行于负累,止于目的,故无车马之“去闲闲”也,无流水之“如有意”也。有意,自也;无意,强也;有意无意之间,流之不息也。归于不归,行于不行,止于不止,皆意在此“之间”者也。
陶渊明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此中”,“之间”也;“相与”,“之间”也。“东篱”“南山”之间,有气存焉;“人境”“自偏”之间,有心存焉。“之间”非此端,非彼端,只在两端之间,故不可执其一端也,只可兼顾两端而用其中,“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不可执其一端则不可对象化,不可对象化则不可言。不可言者自不可言,而有意者又不可不言,故惟“忘言”能不言而达意。“忘言”在言与不言之间、有意无意之间、东篱南山之间、人境山林之间。此意此象,最在“飞鸟相与还”中呈现无余。“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亦如之。相与之还,颉颃之飞,缱绻低回,相与顾盼,意在“之间”者也。采菊之手,见南山之眼,相与者也;采见之间,手眼之间,菊与南山之间,远近之间,相与者也。鸟与鸟相与还,我与我周旋久。我独与?鸟群与?相与,则群鸟亦独,独我亦群。群独之间,鸟我之间,若有意焉而忘言。言愈忘而意愈切,意愈切而言愈忘。天地之间,惟相与之鸟,慢镜头飞翔,仿佛在永恒的暮色中,不必归巢而已经归巢。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落在古渡的荒城像落在秋山的夕阳,落在秋山的夕阳像归鸟忘言的飞翔,以及流水有意无意的流淌、歌唱。车马闲闲之去,清川长薄之带,皆如是也。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山川万里,迢递而来,尽归于嵩高之下,尽归于我之闭关。闭关不是把万物关在门外,相反,闭关是迎接万物,返归万物;迎接自己,返归自己。闭关是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闭关不是为了封闭,而恰恰是为了打开。打开自己,打开世界,打开关;迎接自己,迎接万物,迎接开。
当常建夜宿王昌龄隐居之所时,所见所思亦犹是也。清溪之浅,人所习见;“清溪深不测”则鲜矣。独则寂、寂则孤,人所共感;独而能群、寂而能通者,鲜矣。诚能情深而淡远,寂静而感通,与物远而弥近,与人疏而愈亲,丧我而切己,不知而得道,隐居之义至矣。
“隐处唯孤云”“药院滋苔纹”都是独处远人之象,但恰恰是在这样的寂寞孤清之中,也只有在这样的寂寞孤清之中,月亮才会来悄悄地到来,仿佛只是为你而来;花影才会来相亲,像朋友一样住进你的茅亭。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样的地方,我也不禁想跟你同去,一起跨鹤,一起浮游于万物之表,愈浮愈沉,愈表愈里,愈独愈群,愈隐愈显。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犹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明月此时到来,并不是因为明月害怕热闹,喜欢孤独的你,而是因为你准备好了自己,所以见到了明月。明月是更好的自我,明月是真实的自我,但只有“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己可以与自我重逢,只有明日的明月可以吐露光辉。《易》云:“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继明”就是日新,就是永远朝向未来的自我,朝向明天升起的太阳和月亮。
明月就在自性深处,但只有在“松际露微月”之际,才能等来清光。隐居就是松际的事业,隐居就是微月的工夫,隐居就是对自己的清光。清光自我,明月清光。

无竟寓写王维《归嵩山作》及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西和麻纸,45cm*30c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看图识唐诗(531)王维·归嵩山作
古诗词日历 | 王维《归嵩山作》
王维《归嵩山作》赏析
王维笔下的苍凉美景: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书法《王维“归嵩山作”》等两幅
《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