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入门之太阴病(一)
userphoto

2022.11.25 山东

关注

今天开始学习太阴病。

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益甚;若下之,心下结硬"——27字,熟背它。

通过前期的学习,不再赘述。

太阴病表现为:肚子胀满、或伴有呕吐,不想吃东西,偶尔会肚子痛,平日拉肚子,肚子痛时会拉得更厉害,如果误用寒凉药物(包括辛甘酸苦咸淡六味,尤其苦寒),会出现上脘部痞硬。

上述,其实就五个字:呕、哕、满、痛、利。

细致地区别一下这里的这五个字。

呕、哕具体体现在"上焦"。

呕,是指呕吐未完全消化的食物,而且伴有食欲不振、无饥饿感。当然,要与吃得太饱的伤食有个鉴别,伤食的呕吐,有伤食史;也要与少阳病的“喜呕”鉴别,少阳病的呕,是吐而无物、或是苦味淡黄色的涎水;还要与阳明病的"愠愠欲吐"鉴别,阳明病的欲吐是吐后即舒服。综合兼症,应该不难鉴别。日常生活中,孕妇生理性呕吐常见;坐车晕车者,大多具此太阴病体质。

哕,是指想吐水。轻的是泛酸水,重的不喜欢喝水、却时时自觉有寒凉的水要吐,并时时吐涎沫。这种人就算强行喝水也不多,而且必须是很温热的水。

满、痛具体体现在"中焦"。

满,是指肚子胀满、没有饥饿感、不想吃东西、也吃不下、吃了会更不舒服、吐出来,口泛酸腐气;特别是上脘部,自感有物但按之无物、按或不按均胀满不适。

痛,是指平日腹部绵绵作痛、按之缓解,偶尔重度发作、按之无效、可伴拉肚子后缓解。

利或小便不利具体在"下焦"。

利,大多数是指拉肚子,或可关联小便失禁。长时间大便溏稀、拉出来的是未经腐熟的食物、肛门无灼热及坠胀不适感。

相对而言,单纯的小便失禁固然是虚证、寒证,因津液仍有源,不算重危证,但若手撒与厥或"绝汗"同见即是危重证。

由此可见,太阴病之呕、哕、满、痛、利均与寒相关,也可以直接理解为太阴病的本质就是寒,并且可因寒致津虚、或津虚不固。

那么,该条文没有讲到厥。

太阴病还有个主证——厥。

厥,从机理上讲是"阴阳气不相顺接",即动脉动能不足致血供到末梢无力而静脉回流又不畅,所以,见于四肢、耳垂冰凉。按其轻重可表现为由指、趾关节到腕、踝关节到肘、膝关节之冰冷程度不同。重度、突发性的,可伴突发昏迷。

通过前期学习,厥可因气郁,可因热极,因而,同太阴病之呕、哕、满、痛、利有所不同,故另列论厥。

太阴病之厥本质是寒;寒深厥深、寒浅厥浅。与热深厥深、热浅厥浅的热厥之正比关系一样。

而且,太阴病既可独见厥证,也可厥利、厥呕、厥哕、厥满、厥痛及多组合并见。厥利并见是常见危重证,因为内热虽也可致利,但因邪有出路(利)故不会致厥;利而见厥必是寒利,寒利是腹内寒而无气、此时的厥是体表、四末寒而无气,内外皆寒而无气,生命垂危矣。

厥,相对于太阴病是如此重要,而为什么第273条没提到、反而在厥阴病篇后有详论呢?正如上述,太阴病病性属阴是勿庸置疑,仍是为了突出仲景三个病位、两个病性的辨证思想之太阴病位在胃肠之里,这是其一。其二,厥为重证,与呕、哕、满、痛、利之普通常见且仅限寒证不同,厥虽是太阴病主症但也可为少阳病、阳明病主症,存在层级的差异,需要予以鉴别,故仲圣在六病脉证并治诸篇之外,另立有《辨厥利呕哕》篇专论。

凡厥,首诊肢温,以手之握撒定闭脱、判轻危;次辨寒热,即先排除寒、再排除热、后排除气滞。

无兼症可考,古语鬼崇者,吾实非之。其在内必有重大隐疾(多癌隐期),可借鉴现代医学之肿瘤七项及生化甲胎蛋白等指标予以诊断。同时,中医脉象也可佐证。一情疏忽,贻误生机。古人限于科技水平可造鬼魅,今人当不蹈覆辙。

同时,"厥"与现代"中风"、"卒中"也要有所鉴别。择机再探讨。

这里,我们再回顾一下前面几期学习的有关厥的几个方证。

①四逆散证(复阅《中医入门之少阳病篇》),是因为气机的郁阻致阴阳气不相顺接。

②白虎汤证(复阅《中医入门之阳明病<二>篇),是因为内热甚极,"物极必反"致厥。

③瓜蒂散证(复阅《中医入门之阳明病<三>篇),也是因为内热,"物极必反"致厥。

鉴别要点:

一、因气滞致厥者为少阳病厥,较少见,可先排除因内寒者、再排除因内热者,结合辅证之有气滞症状及情志病史判断。

二、因内热者为阳明病厥,虽不常见,但也不少;按真假寒热辨,诸症、征判断。

三、因内寒者为太阴病厥,常见而且较多;按寒热法则辨,即从自感寒(热)、欲(否)衣被、喜温(凉)、尿清(赤黄)诸症、征判断。

四、厥阴病"厥热胜复",其厥为太阴病之下寒致厥,其热,为上浮之热。下面有详解。

五、时方"怪病多责之于痰",因痰致厥者,可鉴因气滞、因内热之方证施治。虽有寒痰致厥者,但较少。寒痰属阴类,在内可为瘿瘤息肉类,当从太阴病治疗。

串讲

厥热胜复。

"厥热胜复",原著是排在《辨厥利呕哕》篇,那我为什么在此串讲呢?这是因为我们这里是整体按六病之病性先阳后阴、病位按浅深递次讲述,有关太阴病的厥的本质为寒要结合太阴病易于讲明。

三个病位、两个病性,即六病。疾病之产生,体现的是正邪交争,由浅入深,即由表入半表半里、再入里,入里为极期。在阳证为阳明病,有危证;在阴证为太阴病,更多危证。

当疾病由厥阴病转入太阴病,从厥阴病条文第326条"……下之,利不止"可证,厥阴病之厥为太阴病之寒,明显区分于阳证(少阳病、阳明病)。

所以,"厥热胜复"就是寒热往来。相较而言,只不过少阳病为阳证,热象明显,易于判断;而厥阴病为阴证,寒热错杂,难以判断。

所谓“胜”是相较寒、或热之偏多。所谓“复”是指寒、或热的互易,即本来表现为寒的现又变化表现为热的,若不掌握其中规律,令人寒热不分,进而阴阳难辨。

结合条文,会易于理解。

第332条"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已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热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者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该条也看似晦涩,要读懂该条,不妨也先提取关键词。

厥、利、除中、不发热、复、期之、相应、愈、发痈脓等。

厥、利、复,前文已讲,不发热、暴热、期之、相应、愈、发痈脓,稍有语文基础,可不必多言。独独“除中”要作解释。

除中,通俗点说,是指去除了中焦脾胃的功能。“无胃气”、“行尸”类,是绝对的死证。

若要延伸一下,就得借鉴脏腑经络理论的“三焦气化”学说。

人体下焦藏着与生俱来的“元气",而每个人整个人生的“元气"总量从出生伊始就限定了的,只减不增,“元气"消亡,生命死亡。人们之所以提倡"养生保健",只不过是使此“元气”的消耗控制到最低限度。而“元气”的功能体现只有两方面,即"火"的温煦、蒸腾作用和"水"的滋润、循环作用。

所以,人体下焦之"火",是人身原动力。

人体中焦是锅。锅内添上有形的食物和水,在下焦火的作用下腐熟成食糜、形成水谷精微养份或“水汽","中焦取汁化血"是也。

人体上焦是锅盖。“肺如华盖”,拦截住中焦蒸腾的水汽(含津液精华)而凝为“汽水”,濡润周身,多余的由尿道排出。

至此,人体完整的津液链形成。

由此可见,没有了中焦的"锅",津液链崩塌,生命死亡是必然。"除中"即是没有了"锅"。

结合条文第333条“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理解,除中就是彻底无"胃"的死证,刚好与"三焦气化"学说互通。

关键词都能理解,那么厥热胜复,以及第332条就好理解。

首先,仲景不管寒热再怎么错杂,均以病程的共寒多少天、共热多少天这种日数为依据来判断予后(可参阅第341~343条)。

①“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即厥九日热九日,寒热日数均等,判断疾病向愈。

②"……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即厥九日热十二日,寒热日数不均等,热的天数多者,虽疾病向愈但"必发痈脓",或有其它后遗症。

③"伤寒始发热六日……知胃气尚在,必愈"。寒热日数不均等,寒的天数多者多数是危证。

这个危证分四种情况讨论,一是迁延时日,待彻底厥利并见、日逐严重而无热象时,生命死亡;二是若用药及时而对证,或可救;三是"除中",必死;四是特殊情况下,虽厥利并见、疑似"除中"但能食且不发热者,若精心护理,向愈。这个"精心护理"是不可过饱过饥、偏寒偏热,更不能乱用药,要任其自愈。

其实,仲景虽未明讲"厥热胜复"的机理是机体良能在做最后的自我调节、与邪背水一战,但通过厥热胜复的寒热多少已讲明,即为寒则正气虚败致亡;为热,则正气渐复,虽或存在某些后遗症,但终归向愈。

仲景是按日数找规律,我们可以拓展思考一下,阴证可以按日(长线)找规律,而阳证是否可以按时(短线)找规律。这样,在半表半里病位的阴证、阳证更易于鉴别。

再来回顾少阳病小柴胡汤证,徐灵胎之讲"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之真为确言。小柴胡汤证之为阳证,尚且用人参预固太阴,何况此"死证多在太阴"的阴证,并且从治疗上讲,太阴病之"阴"不单纯要直补津液而是要温之,使机能振奋,以自生、速生津液。下篇讲太阴病治疗会讲到。

原著太阴病篇条文仅八条,未言死证。死证多排在少阴病篇,这是仲景告诫人们,阴证要重救亡,防微杜渐。

强调一点,阴证的本质是正气不足、机能虚衰,病邪之虽在表,会急转太阴。所以,少阴病之治疗是为"救亡"预为先手,不能等邪深入厥阴、太阴再临阵仓惶应战。

串讲

藏结

第129条"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这条直接给"藏结"定性,即藏结是阴证。

那么,虽寒阴热阳(复阅敝号《论寒热,初判阴阳》篇),但阴证并非寒证独具,还有兼正气不足之虚证。所以,藏结可以有寒象,也可以是兼正气不足之虚象。

藏结既是阴证,就有少阴病、厥阴病、太阴病或多种合病形式的可能。无论何种形式的出现,其整体判断应该仍具阴性。

笼统地说,阴证无下法。但据"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可反推,若舌上胎不滑者,可攻。即有少阴病可汗、或有太阴病之寒实者可温下。

"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提示,虽为阴证,但具厥阴病寒热往来的可能性大,若"不往来寒热"则直转太阴"其人反静",不见热象,为寒虚共见,根深蒂固,更是难治矣。

以上是我们从该条读出的有关藏结的信息。

不妨再就第128、130、167条,探讨一下藏结的成因和表现。

成因:阴性病人、且平日就有属于阴性的痞块,误用下法,导致这种痞块的根深蒂固,就是藏结。

什么是阴性的痞块、或疑似阴性痞块的表现呢?

——素有局部痞硬感、或滞胀不适感、或呼吸不利感等其它异常感觉,触之有物或无物、痛或不痛,纳呆,呕吐等以及伴许多全身性症状,如低热、消瘦、乏力或长期失眠等。

前面提到的"厥",在不明病因的情况下,要高度警惕有"藏结"的可能。

今人喜欢对比,因为对比的好处是有成规可循。因而,有人将藏结比类肝癌,其实,不完全对。

藏结可以是肝癌,也可以是胰腺癌、胃癌等其它癌症,不能仅限于肝癌。但若放大至"藏结就是癌症"也不对,因为若如此,皮肤癌如何解释?

所以,这其中存在理论基石不同的问题。不同的东西,不能比对。

至于现代诸癌症,可运用独立完整的中医学术理论来指导诊疗。仲景的经方体系之藏结证、瘀血证、厥证理论以及时方体系的痰瘀互结证理论就是佳选。

单篇内容过多,反而影响学习进程,故有关太阴病治疗,安排在下期。

该篇要点: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益甚;若下之,心下结硬。

——庆萌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辨证论治要领系列谈之《辨证的鉴别方法》-刘英锋
汉传中医之六纲辩
2018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考试大纲
中医舌诊
论基本病机
从升降看柴胡桂枝干姜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