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仲景全书》分类条文——太阳病篇无方证条文
userphoto

2023.09.01 安徽

关注

为便于理解,兹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按“六病”之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兼证、合并病证类别进行整理并附以敝人理解,分为无方证条文和方证条文。

凡例:

1、凡条文前编号为今人对宋版赵开美本所编的序号,序号后标“*”者,为敝人建议熟背条文。

2、凡条文首冠以“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厥阴病”者,均源为仲景未“论广”之前的《伊尹汤液经》条文。

3、凡条文首冠以“伤寒”二字者,系張仲景《<伊尹汤液经>论广》条文。

4、凡条文首无题者,既非伊尹、亦非仲景所作,而是仲景遗论,载于《胎胪药录》,被王叔和录入。

5、凡以“问答”、“师曰”形式岀现者,皆王叔和文,其内容根据仲景遗论精神编入,其间不乏有王叔和私货。

6、凡条文中括号内内容,为敝人理解所附简注。

该篇为太阳病篇无方证条文。


​太阳病篇无方证条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岀,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无汗),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脉象和缓,症状不强烈),为不传〈指仅限于太阳病阶段而不会进展);颇欲吐(为有少阳病征象),若躁烦脉数急(为有阳明病征象)者,为传〈即已由太阳病进展为少阳病或阳明病或合并病)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温病与太阳病是并列关系,其治禁忌峻汗)若(仅)发汗(为治不得法)已,(进展为)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岀,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这些阳明病内热之津液亏损现象)。若(如果)被下(攻下或利尿)者,(为治逆,会岀现)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这些津液严重亏损现象);若被火〈温针、火熨等治逆)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契疭,若(好像)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一再治逆,立致危亡)。

7*、病有(患者自感)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患者自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此之发热、无热不以他人手感和测量为据)。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此为五行之说)。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自感无热而恶寒,如第7条之无热恶寒之甚),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为假热真寒之阴证)。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自感发热而恶热),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为假寒真热,阳明病之阳证)。

48、二阳(太阳阳明)并病: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为正治),〈但)汗先出不彻(太少,不通透),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岀,不恶寒(轻微的阳明病征象,即太阳阳明并病)。(此时)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攻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即缓剂外发内清)。设(假设)面色缘缘正赤者,〈为)阳气怫郁在表(里证不明显,当解之熏之(从表而解)。若发汗不彻,不足言。(此时)阳气怫郁(在表),不得越(表散),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为阳明病征象),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人体警报系统岀现障碍)。其人短气(胸腹腔压不均衡),但坐(阳明病烦躁不得眠的表现),以汗岀不彻(二阳并病)故也。更发汗(缓剂外发内清)则愈。何以知汗岀不彻,以脉涩(为“浮“字之误)故知也。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气血调和,寒热相当,自感无适,饮食渐增及排泄正常,睡眠正常),必自愈。

59、大下(伤津)之后,复发汗(耗液),小便不利者(津液续生乏源),亡津液故也。(此时)勿治之,(只要胃气未伤会)得小便利(为津液续生有源之象),必自愈。

60、下(攻下伤津)之后,复发汗(耗液),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营血)外(卫气)俱虚故也(已转为不及之阴证,可酌予建中、理中、四逆辈)。

90、本发汗(本来应该发汗且已发汗)而复(又)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虽汗出不彻而不愈),治不为逆。(根据病情,为里证)本(本来应该)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为太阴之里寒危象),身疼痛者(为有表证),急当救里。后(经过“救里”后)身疼痛(为表证仍在),清便自调(里之阴寒已除)者,急当救表(从表证治疗)。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3、太阳病,先下(为治逆,会导致严重伤津)而不愈,因复发汗(耗液),以此表(卫气)里(营血)俱虚,其人因致冒(眩晕),冒家汗出(营卫调和)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假设)里未和(因内热伤津致便结),然后复下之。

109、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110、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111、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112、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115、脉浮,热甚〈宜针泻而不宜灸补),而反灸之,此为实(实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119、太阳伤寒者(宜从表解),加温针(用温法为治逆)必惊(惊惕,亦为津伤之象)也。

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应该以汗法),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病当从表解,医却从里之涌吐法,为治逆)。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治逆的后果尚属轻浅);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治逆的后果已致胃气大伤)。欲食冷食,朝食暮吐,此医吐之(引邪热内陷)致也,此为小逆(轻微内不和)。

121、太阳病吐之(为逆),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当汗而吐之治逆)内烦(邪热内陷)也。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水气凌心);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140、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一作纵)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151、脉浮而紧,(应该用痳黄剂而误用桂枝剂导致未愈)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邪热入里),按之自濡(无物无痛无抵抗感),但气痞(自感痞塞不通)耳。

153、太阳病,医发汗〈太峻而大汗后),遂发热恶寒(表仍未解,应以桂枝汤解之,但医见未愈),因复下之,(致)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邪热内陷)。面色青黄,肤目闰目闰者(胃气衰败,津液续生乏源),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小结:太阳病,为正邪斗争在人体与自然界直接接触的表位,表位包括皮毛、肌肉、关节、呼吸道、肺脏。

太阳病篇篇幅最长,其中有许多条文是为了阐述病理病程演变而铺设,实质意义其实也可归类于其它病篇,通读全著后再回顾,不言自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第39 讲 阳明病纲要
【学伤寒】条文第234条
伤寒论讲座 揭示条文背后的病机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27
《伤寒论》“汗证”的辨证
大熊猫老师玩转伤寒系列08110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