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3)——少阴病之麻黄类方证

第二章、少阴病

第三节少阴病方证

一、麻黄类

1、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方】: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约10-15克)。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这是风寒表实兼寒饮的阴证。恶寒、无汗、脉沉者。或有微发热,恶寒甚至剧,发声嘶哑,神疲欲寐,舌淡苔白。

歌曰: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表祛饮好商量。少阴表证反发热,外寒内饮两解良。

冯世伦先生将此方证归于少阴太阴合病,特注明。但也可跨属少阴、少阴太阴。

2、麻黄附子甘草汤

【组方】:麻黄二两,炙甘草二两,炮附子一枚(约10-15克)。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风寒表实阴证。见恶寒、无汗、脉浮微细者。或有微发热,身痛,手足冷,气短,小便不利,神疲欲寐,舌淡苔白。

体弱或老年人若患伤寒或感冒,往往表现为少阴病。但也有见于青壮年(禀性阴寒之体也)。

歌曰:麻黄附子甘草汤,是治少阴表证方。麻黄量小附子温,微汗解表神能强。

伤寒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注】:301条几乎是最难解释的一条。

联系7和281条,少阴病一般特点是脉浮细、但欲寐、无热恶寒。301条却说 病刚开始时是「反发热脉沉」,怎么回事呢?

少阴病的常态,是脉浮细,气血弱,精力不振而欲寐。但病之初,尚未达到入里地步,故脉浮细。脉沉则主水主饮主寒,一般就入太阴了。

太阳病发热,指用温度计可测量的客观状态,表明正邪交争在体表,古代没有温度计,患者自我感觉也知道自己发烧,同时又感到怕冷怕风。少阴病,说它无热,并不是一点热没有。少阴也是正邪交争于表,津液也要往表去,不过不像太阳那样。故往往也有点发热,不过患者主观感觉好像没有热,但也象太阳病那样怕冷。所以「无热」并非全然没有热,乃自觉不发烧,特别是手足不温。所以少阴病的常态是手足不温、自觉无热、恶寒、脉浮细、但欲寐,当然还有头痛、身痛、骨节痛等。

现在「反发热,脉沉者」(中间不应当断句),仲景说这是反常态之证,这也是少阴一个特殊的脉证,如同283条脉浮紧「反汗出」也是特殊的脉证。

当然这不是太阳,太阳必脉浮。这里脉沉主水。而「反发热」当指手足反温,何以见得?

可参见292条。292条说:「伤寒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这条也有个「反」字,反者不是常态也,那么少阴病常态是什么呢?这条给出明明白白答案,反常态就是「手足不逆冷」。那么,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少阴病,一般即使有点热,手足也是冷的,而且自我往往不感到发热。

这样就完全说得通「无热恶寒,发于阴」了!

那么「脉沉」主里有水,冯世伦先生把301条情况说成少阴太阴合病是有道理的,但这是少阴初病,水之为害还不是矛盾焦点,解表是首先要考虑的,所以我们说它可跨属少阴、少阴太阴。

301条这个脉证无论从太阳还是从少阴角度都看似矛盾。内经解释为「太少两感」者,是把「反发热」当做太阳,把「脉沉者」当做少阴,因为他们本来就把少阴也说成是里。

301条以解表兼温里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本来就津虚血少,发汗解表需减轻麻黄的用量以小发其汗,且必加亢奋药附子。附子、细辛皆为水而设。

第92条就是301条的翻版,可对照。92也应该接在301后,王叔和放错地方了。第92条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92条应当紧接在301条之后,「若不差」是指服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后若病不解,应当改为救里。为什么说92条先服麻黄附子细辛汤呢?因为(虽然脉沉)「手足不逆冷」的「反发热」,可以先试试汗法,这也说明,这种「反发热,脉沉者」是少阴太阴合病。不过我们把麻黄附子细辛汤看成跨属少阴、少阴太阴。

还有323条,也可以拿来互参:「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这条虽然也脉沉,却不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却「急温之」,因为没有「反发热」,手足是冷的。这也进一步证实「反发热」就是「手足不逆冷」。

伤寒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注】:麻黄附子甘草汤是少阴正治。

有一种「少阴三部曲」的说法,第一天麻黄附子细辛汤,第二、三天麻黄附子甘草汤,若不解,随后就是四逆汤了。这个说法有问题。如果少阴病「反发热脉沉」,即使是第二、三天也应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服了它,如果脉不沉了,浮细了,仍恶寒无汗不解,当然继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如果一开始就是无热(包括有点体温但手足冷)脉浮细无汗恶寒,那么即使第一天就应当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有是证,用是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都是少阴汗法方证。有人不承认前者是汗法,把后者说成「少阴方式变通的汗法」(摘自一位内经释伤寒大师的话)。说来说去,还是不愿意承认少阴是表!

外感现少阴病,故宜抓紧时间微发汗解之,稍有延误,极易转属太阴或厥阴,则不可再从表解。若太阳中风汗自出转少阴病,或表虚之少阴病,当于桂枝加附子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求之。

【插曲】:方证与药,是两个层次关系。先重视方证,然后才是局部、细微的用药变化,最后才是加减。所以胡老说「方证对应是经方体系辩证的尖端」,请注意「尖端」这个用词!

3、麻黄附子汤

【组方】:麻黄三两,甘草二两,炮附子一枚(约10-15克)。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方解】:风寒表实、水气证。此即麻黄附子甘草汤而增量麻黄,亦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与桂枝附子汤的关系同,前者是为少阴病之初微发汗,麻黄的用量须小;后者水气明显,为发散水气,麻黄的用量须增大。少阴病兼见浮肿明显、无汗恶寒者用之。

歌曰:麻黄附子同前方,只是增加麻黄量。发散水气有侧重,制因证异细端详。

水气虽在表,也必兼里。故此方证可跨属少阴、少阴太阴。

金匮·水气病26: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注】:风水一般是内有在表之水,外有感,脉浮,如太阳阳明合病之越婢汤、大青龙汤。但风水也有陷于少阴病者,这种情况脉沉细(言沉者强调水气明显),乃少阴病兼见浮肿(是虚肿,看上去肿,一按,没有坑)、无汗恶寒者。阴证的风水也要发汗,得加附子,这个方不用桂枝,发汗力小。脉浮者用什么呢?原文说用「杏子汤」,经胡启恕先生考证,杏子汤就是太阳阳明合病之大青龙汤,《伤寒论》第39条,「太阳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用大青龙汤发之」。

4、乌头汤

【组方】: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川乌五枚(15-30克),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右五味,㕮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方解】:风寒表实、水气节历证。此用乌头煎合以麻芍芪草发汗解表,故与乌头桂枝汤同属里寒外邪的治剂,不过此用麻黄治少阴肢节肿痛。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关节痛甚、屈伸不利、四肢厥冷、无汗者。本方以乌头煎为主药,若只寒气内盛而腹中痛者,为乌头煎证(太阴);若兼外邪而身体疼痛或肢节痛而无汗者,则宜适证选用本方。要注意乌头有毒(尤其草乌),必须依法蜜煎。乌头桂枝汤后注「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其他两方虽未明言,亦不例外,可见是经常瞑眩的峻药,用时当慎,并宜详告病家。

歌曰:乌头汤自乌头煎,麻黄黄芪芍药甘。脚气历节关节肿,发汗解表重祛寒。

此方证亦煎解腹寒痛,可跨属少阴、少阴太阴。

金匮·中风历节病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注】:历节是湿入关节久留,湿郁为热的慢性病,多关节变形。偏有寒湿的历节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少阴太阴合病),乌头汤则偏于疼痛。严重的历节周身关节全疼,四肢不得屈伸,如果解决疼痛是紧急问题,乌头汤主之。这是治痹痛最重的方剂。这种疼痛肯定正气虚不达于表,即使无汗,也放黄芪。用麻黄开表助湿气随汗而出。甘草守中生津,芍药回收津液,一般历节都有津液虚。这个方重点是用乌头蜜煎来治疼。蜜煎,一方面镇痛,另一方面制乌头毒。蜂蜜和甜药都有缓痛作用。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附方(一):《外台》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

【注】:若只寒气内盛而腹中痛者,为乌头煎证(太阴病);若兼外邪而身体疼痛或肢节痛者,则宜适证选用乌头桂枝汤或乌头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 附子
中医入门之少阴病
少阴病
仲景教你用“麻黄”
温阳类诸方(3)
曹洪欣教授治疗痹证经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