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厥阴病辨证见解

首先申明一点,敝人只是个中医爱好者,见解不一定正确。

唯其如此,它却有效地指导了敝人多年以来的自诊自疗。夫"用药如用兵",兵机即战机,姑且不论。盖"兵乃国之重器",用之治乱可为功,妄动干戈即招灾。若立言以哗众,罪莫大焉。

我的见解,只限于六经辩证体系之胡希恕经方学说的探讨。

六经病,三个病位,两个病性。

表、里易判;用排除法,少阳也好判;病性也不难,"过犹不及"也。难在厥阴病辨证。

通常说,厥阴病为上热下寒之寒热错杂阴证。

"上热下寒"好理解——此为夹入了"三焦"病位之阴证。既有寒又有热,是广义的寒热错杂证范畴,囊括了少阳太阴合病、少阳阳明太阴合病。治疗有偏于收敛的乌梅丸证、偏于补液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偏于宣发的麻黄升麻汤证、偏于降逆的黄连汤证和干姜黄连人参汤证以及偏于和中的半夏泻心汤证。

疑问之点在于——狭义的寒热错杂证之"阳明太阴合病",怎么理解?

——概言之,病位上辨。阳明病、太阴病均为里病,因而阳明太阴合病虽也具寒热错杂之病性,但因病位不在半表半里,故不是厥阴病(厥阴病定义是半表半里之阴证)而是"里病"。里之偏热归属阳明病,如厚朴三物汤证;里之偏寒者归属太阴病,如大黄附子汤证或温脾汤证。

至于寒热这两种不同的病性同时存在于里(或者说中焦),是"因热而寒"还是"因寒而热",是"热多寒少"还是"寒多热少"亦或"寒热勻等",此即临证时病机把握,"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之真谛——熟悉药性很关键。

理,晓于明者;学,喻于智者。观者诸君,可有教诲,愿与探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厥阴经病辨证
每日一案 | 下利的论治【第九十九期】
【经方求真】第035辑:乌梅丸治寒热错杂证
八纲辨证的秘诀:寒热错杂和虚实夹杂是什么情况?
厥阴病证
被低估了的“乌梅丸”,寒热错杂显神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