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周只读一本书 · 被老师忽悠走上战场的18岁高中生,拿什么来拯救迷惘的青春

“我们才刚开始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这一切开炮。”

在和平年代,人们谈论战争如同谈论一场游戏比赛。他们都自信在战争中会成为英雄,都希望在枪林弹雨中建树功勋,在炮火硝烟中获得荣誉。谈到牺牲,会轻松地说:“人固有一死!”

也只有远离战争威胁的人,才会像那样侃侃谈论战争。假如他们离战争的威胁近在咫尺,坦克半分钟内就能碾碎房屋,手榴弹从窗口飞入屋内。炮弹将村庄夷为瓦砾。缺肢断腿的肉体飞上天空,挂在树梢。那么,他们就会改变自己对战争的看法了。

1914年8月,一列德国运兵火车徐徐开赴西线,车窗内挤满了兴高采烈的士兵,他们挥着手唱着歌,确定他们会在几周后成为胜利者,但计划中的“闪电战”变成了一场历时4年的大战,时至1918年11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能活着回来。在这场被称为第1次世界大战的战争中,共计16543185人死亡,其中士兵9721937名,平民6821248名,共计21228813名士兵伤残,共计5000万至1亿人受到战争伤害。

作者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亲历者、幸存者,在《西线无战事》中直观地描述了以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为代表的几个高中生,在老师的蛊惑下,在社会和学校的“支持”下,以及对战争过分的幻想下,放下手中的课本,锁上放有诗集的抽屉,穿起那身不合身的军装,扛起那杆沉重的枪。他们以为前往的是一场盛宴,然而当一个个身边的朋友接连倒下时,战争狰狞的面孔开始在他们面前显露出来。

等待这几个年轻人的,并不是英雄的光环。而是真实残忍的战争,极端的生存环境、血肉模糊以及冷漠的战场。放在他们眼前的是流血的尸体、枪炮横飞的硝烟味道以及临死战士们的惨叫。由重炮、飞机、潜艇、坦克,以及毒气和喷火器构成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战争,所释放的杀伤力,以及战争之残酷,对于没有经历过真实战争的人来说,简直无法想象。

麻木,无奈,痛苦,绝望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即便他们从战争中侥幸活着,也被世界、被时间狠狠甩在了后头,满是空虚和幻灭。“这是我们有生以来的第一个职业。我们对于人生的知识仅限于死亡。今后还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将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呢?”

然而保罗最后还是没有找到答案。懵懂中被从学校走向战场,最终死在凶残的战争机器中。1918年10月那天,他倒下了,是这么的平静。整个前线是那么的安静,乃至军队报告上只写了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这本书既不是一种谴责,也不是一份表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尽管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 

雷马克在对整个战争过程的叙说中,从始至终不带倾向性,只是作为一个战争局中人,白描般叙述、如实地描绘战争过程中,各种惨烈的画面,把一群18、9岁还是孩子的战士,面对战争残酷的场面,面对对手、同伴的生死、面对友情和爱情的心理,一一充分展现给读者。

《西线无战事》
作者: [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边的西塞罗:相比大赢家《瞬息全宇宙》,这部影片更值得今年的奥斯卡-《西线无战事》
看完这本书的人,都不会想再有战争!
虽然2022版《西线无战事》问题多多,但一定能获得“奥斯卡”!
《西线无战事》:20世纪最杰出的反战小说,最优秀的一批青年怎样在炮声中幻灭?
豆瓣9.5高分神作,因太过真实被禁,却成为难以超越的经典
《西线无战事》——战争并没有谁是真正的胜利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