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Chic生活馆 ·端午时节佩香囊 拾起儿时的五彩梦想



清晨醒来,手腕上已经被母亲悄悄缠上了五彩线,在土灶上冒着烟气的粽子蒸锅发出咕嘟嘟的声响,房门口也飘散进阵阵艾草的苦味清香。当我们渐渐长大,超市中的冷冻粽子替代了所有对端午的期盼。何冬冬希望“大拾堂”能帮人们重新体味到传统文化的乐趣和美好。


端午节的到来让“大拾堂”又进入一个繁忙期,何冬冬带着设计团队早就准备好一系列的节日活动和礼品,等待客人到来。手工制作课堂是工坊里一个重要服务项目,每年出品的香囊手伴都会被客人排着队抢购一空,买不到的心急客人,连半成品材料都不放过,打包回家自己动手制作。

 



在端午时节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里最常见的香料是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芬芳化浊驱瘟的苍术、山奈、白芷、菖蒲、麝香、苏合香、冰片、牛黄、川穹、香附、辛夷等药,具有较强的挥发性物质。香囊款式多样,给节日增添无限情趣,也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等功能,民间更有“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

何冬冬在西街裴巷大拾堂手工坊里担任创意总监,他细细地解读了店名的由来,“拾,拾起创意和灵感,拾起闽南的传统文化,拾起那些被遗忘的美好事物。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开店之前,在选址的时候,我们把老房子连着附近几条街道中的旧家具都收购过来,很多刚来的老家具、老物件经过岁月的洗刷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那一阵子,大拾堂就像一家维修厂,我们忙着补救各种年岁的残缺,同时融入我们的灵感和创意,拼凑出别具一格的产物。我们保留了光阴的味道,虽然时光无法倒流,但是通过它们,可以想起儿时或被遗忘已久的时光。”




店里货架上,有许多惠安女造型的木偶,它把浓浓的闽南风情第一时间传达给走进店里的客人。“你可别小看这个惠女木偶,上面的服饰面料、各种配饰,都是我们团队到崇武搜集来的。我们想把地道的闽南味道展现出来,特意前往惠安实地考察,走访老惠女和老裁缝,查找各类历史资料,了解惠女风俗习惯……单做这些前期工作就花了一个多月时间。”

 

店里除了出售一些创意产品外,平常还经常举办很多公益文化活动,比如亲自DIY润饼、面线糊、汤圆等各种闽南美食;邀请提线木偶大师表演等等。“开店之初,我们就决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把盈利当作经营目标,如今看到很多年轻人、游客,甚至是老人家都很喜欢我们的活动,我们这些合伙人都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清幽古朴的茶室内,安静得连一根针掉落都能听得很清楚,何冬冬喜欢在这样的环境下抚琴,古琴低沉暗哑的声音在斗室中辗转起伏,像在诉说一段历久弥新的故事。大学教师的工作让何冬冬每年有两个假期的时间可以充分投入到“大拾堂”的运作中去,这家名字非常亲民又充满着时代感的手工坊是他和几位80,90后同伴一起创办的,里面的家具、陈设是闽南的老物件,又是大拾堂的手工艺品。


“读大学的时候,我学的是设计相关行业,也一直在考虑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继承闽南文化,并传扬下去。是几位老家也在泉州的合伙人给了我灵感,我们都非常喜欢泉州的传统文化,所以希望为此多做些事,才有了今天的‘大拾堂’手工坊。”

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大拾堂”所在的西街,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还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

一千多年来,这条古街区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将泉州唐宋以来众多绚丽多彩的文物胜迹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于其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一一贯穿起来。除了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外,还保留着大量风姿独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楼群,简直是一个活的建筑博物馆。

“大拾堂”进驻西街之前,一些常年没人打理的古大厝、名人宅邸因为年久失修,被破坏得很严重了,西街文化在缓慢流失。“在西街改造的过程中,政府尽量保持了这些特色建筑的原貌,我们则去挖掘这些建筑背后的名贤轶事、民间传说,将这些故事连同建筑物本身以展馆的形式陈列出来,向外地游客讲述泉州的历史文化,把那些文化碎片融入到自己的手工设计产品当中,让客人能带回去家乡去细细品读。”




棉麻、锦缎、香云纱,每一种布料材质都有独特的风情。制作香囊不算太难,但要用心,画版型,挑布料,搭陪颜色和材质,还是得一针一线地缝。“大拾堂”的阿耒设计师传授了一个简单的香囊制作方法,快一起动手试试吧!



材料

花布,素色布,挂绳,串珠或流苏挂件,棉花等。
工具

水消笔(两种颜色,在深色浅色两种布料上使用),

剪刀,线,缝针和珠针等。


在布料反面描出香囊主体和袋口的轮廓,

在两片袋口布料正面画出打褶压痕线。

留出0.5—0.7厘米的缝份。


沿着缝份线剪裁出香囊主体和袋口布各2件。


袋口布与主体布正面相对,

以珠针固定缝合成一片袋布。

做两组。再将两片袋布正面相对缝合,留出袋口。


把口袋翻到正面,将袋口部分向里对折,

以珠针固定。再缝合对折后的双层袋口布。


在袋口边缘量出穿绳位置,做好标记,穿挂绳。

打结固定前穿上喜欢的流苏或串珠挂件。

塞入棉花和香料,就大功告成了。



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只好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吴、越、楚等国民间便盛行划龙舟竞渡的活动,以纪念屈原。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在端午节的时候悬挂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传说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浦东自成陆以来,百姓就有包三角粽的习俗,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传说,浦东群众在纪念屈原的活动中,发现枕头粽在河水里容易被鱼啄开,就发明了三角粽,因鱼嘴碰到角就疼得不敢偷吃粽子了。

 四角粽出现在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又被称为广东碱水粽。同一时期又出现了少量裹馅的粽子,其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猪肉粽。 


 传说是一群砍柴的壮家儿童传教给放牛的仫佬族儿童的。每只有五、六斤重,往往是一家人共吃一个就够了。这种粽粑有小猪崽般大小,可供一家人食用好几天。长大肥硕,两道捆索,四只角、形如枕头。其品种繁多,有肉粽、排骨粽、枣栗粽、豆沙粽等。 


 就是外形四方的粽子,用竹壳包成,浙江慈溪俗称横包粽。相传,南宋年间,慈溪里人方山京中状元后于重阳日回乡省亲,县令用方粽馈赠民众,方粽即方山京中状元的意思。 


 最初叫角黍,来自汉晋世代,那时候的人们都流行用牛角祭天,所以角粽的地位非常高。“角”是牛角,祭器,“黍”是北方的黄米或者南方的糯米。

·

·

·

END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编辑张爽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创,转载请注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日端午
端午节:传统习俗你知多少?
又到一年端午时 又话端午人和事
端午的这些冷知识,你能都答对吗?
今日端午,一起过节啦!
端午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