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独立设计 · 这个没拿过一天铜锤的“铜掌柜”,凭一己之力复兴了没落了几十年的“西关打铜”行业

“铿锵嘅铜,不分紫青金,经得起敲打永远有声;坚硬嘅呕壳承载古代嘅秘闻,用古老嘅知识,运送古代嘅精神……”这首名为《铜匠的复兴》的粤语rap,在广州年轻人中间广为传唱,可谁能想到这歌背后藏着年轻的“铜掌柜”苏英敏用超前的商业手段,救活一个没落手工行业的故事。

他出过三首歌,一支MV,每年一组广告大片,还曾与奢侈品牌跨界合作,关于TA的报道,从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的专访,到央视探索频道、纪录片频道的拍摄纪录片,就连美国CNN电台也大老远跑来采访。

有这样“战绩”的,不是国内知名某位歌手,也不是某个片酬过亿的小鲜肉,而是广州一家开了20多年的铜器店的“当家掌柜”苏英敏。

苏英敏,人称“苏仔”,经营着广州最大的铜器店天程铜艺。接手父亲创办的天程铜艺前,苏仔是驰名恩宁路的“败家仔”,叛逆期似乎没有尽头。14岁辍学在外浪荡,十几年间,洗过车、摆过地摊、卖过小人书,干过不少辛苦活儿,可就是不愿意跟父亲学这门打铜的手艺。

苏仔的父亲苏广伟,人称“苏伯”,年轻时曾在冶金机械厂工作,业余时间里跟着老铜匠师傅学了不少打铜的手艺。1997年,冶金机械厂倒闭了,下了岗的苏伯,便凭着手里的锻铜技艺,在恩宁路上开了唯一一家铜器店——天程铜艺。

然而,广州“西关打铜”的盛景早已荡然无存,手工铜器无人问津。苏伯铜器店的生意惨淡,一个月也卖不出一个铜壶。



民国初年,铜制的锅碗瓢盆曾是广州人家必备的家什,不仅广州人爱用,连十三行的洋人也喜欢。那时,广州光复南路、大新路一带的“西关”铜器铺林立,铜匠最多时超过3000名。1958年,由于国家物资紧缺,民间的铜作为战略物资,被收归国有,铜店也纷纷关门,打铜师傅也各奔东西。

“广州最冷的天气他蹲在街边打铜;广州最热的天气他还是蹲在街边打铜;干得辛苦又没钱赚,还常被路过的人常当成‘捡破烂’的老头。”脾气倔又有点野性的苏仔因此迟迟不肯接手父亲的生意。

可眼瞧着苏伯年纪一天比一天大,不忍老爹受累,10年前,苏仔还是从父亲手里接过了铜器店的生意,没想到这却成了父子俩人矛盾的导火索。

2007年9月,刚刚接管天程铜艺的苏仔,便要用7万元开个网店,请模特做宣传。但一直秉承老实做生意,靠产品说话的“苏伯”却不赞成。“做手艺就好好的做,搞那些有的没的做什么?”两人大吵一架,不欢而散。

“专研锻铜技术,五年、十年,又能怎样?每天到店里光顾的客人还不是只有两三个人。”在苏仔看来,对于铜器人们早没了当年的热情,“如今陶瓷、玻璃、塑料用品那么多,人家凭什么要用铜器。要先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让人知道有打铜这个行业,进一步了解铜文化与生活的关系,才会有人来买。”

虽然父亲反对,苏仔还是背着他偷偷向别人借了钱,开起了网上商城,还特地聘请专业摄影师,利用传统建筑、服饰跟铜器结合,拍了一系列古朴又新潮的艺术照。并请了音乐人,创作了几首关于打铜的歌曲,在网上流传。

没过多久,苏仔的运营有了成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光顾天程铜艺,甚至不少外地人打“飞的”来到广州,就是为了到天程铜艺买一件称心的铜器。仅春节期间迎春花会的3天,销售额就突破了10万,是苏伯经营时几年销售额的总和。

苏仔的动作也惊动了媒体。本地的,外地的,甚至连国外的都竞相报道苏家父子的故事。这一下,铜器的销量打开了不少。

2009年,天程铜艺的“西关打铜技艺”成了广州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这股春风,恩宁路上的铜器店也如雨后春笋般一间又一间冒出来,一派复兴架势。

眼瞧着广州的铜器行业在一天天复苏,苏仔又了新想法,“毕竟时代不同了,传统锅碗瓢盆的消费人群是有限,尤其是年轻人很难接受这些,我们必须得创造一些新的东西。”

他从人们喜欢在私家车里摆放小装饰这个习惯入手,研发了大量铜器新品,挂件、摆件,五帝钱、铜葫芦、铜折扇、铜象棋……大到全球最大的无焊接黄铜鸟笼,小到只有小拇指大的铜制茶壶。

苏仔没事就在上网搜索各种含着“铜”的关键字,看到各种铜器无所不包,独缺“铜麻将”。这个有着传统的气息,又广为使用产品,竟没人做过,苏仔当即决定,就做它!

整整三个月的研发,苏仔终于将一套黄铜麻将打造出来。当这幅闪闪发亮的铜麻将被摆到“广州国际奢侈品展”上,立刻引发一阵儿轰动。没人能想到,“老气横秋”的铜器还能有这样有趣、有品的一面。

为了打开产品的销路,苏仔翻阅传统典籍,设计出很多有关产品的吉祥话。

单独的一个麻将子,就可以作为礼物送人,“生子送‘一索’,生女送‘發财’,叫‘一索得男,發财千金’。”


结婚的时候,新郎家中要准备铜盆和新鞋,寓意“同(铜)偕(鞋)到老”,或是准备铜碗、铜筷和子孙桶(痰盂)寓意“早生贵子”。

苏仔天马行空的想象,诸多奇特的创意,让“天程铜艺”成了铜器行业的“泥石流”,吸引了大量关注的同时也饱受争议:浮夸、不守传统、复活了铜器的身体却丢了灵魂。

连渐渐配合苏仔一起拍艺术照和宣传大片的苏伯,也对苏仔不学锻铜手艺,不碰锤子这点十分恼火,“他不学打铜,我这手艺传给谁啊?”

早年间,在锻铜这行流传着一句话,“苏州样、广州匠”,由此可见, 广州铜匠们的技术是一等一的高超。做了几十年打铜师傅,苏伯摸索出不少独家技艺,自然想把这些绝活都传给儿子苏仔。可是曾见过父亲尴尬处境的苏仔,并不想重走父亲的老路,成为一个铜匠。

劝不动儿子,“苏伯”只能通过每次上货时,跟铜匠师傅多聊几句,让苏仔听一听锻铜那些精深的锻铜技术。

事实上,苏仔对于锻铜也并非一无所知,每次跟客人谈起铜器、锻铜技术他都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对制铜的过程也了然于胸,但他真的不打算抓起锤子。

“手工艺要先有市场,才会有传承。如果打出的铜器没人要,打铜师傅没饭吃,谁还干。”苏仔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设定在商业,而工艺则交给了与他合作的十几个铜匠师傅。

对苏仔来说,“艺术的归艺术,商业的归商业。”他这个不会打铜的“铜掌柜”,只要找到了复兴打铜这个古老行业的道路,让打铜从一种低微的工种成为受人敬仰并十分吃香的职业,也把打铜从零散的个体经营聚集成流程系统,就足够了。

纯手工铜器,对今天的人来说,已不只是一件简单生活用品,更是一件精致的奢侈品。西关街上再次响起“叮叮当当”的打铜声,回不去的,不只是年代……

天程铜艺与皮包品牌Trajan合作拍摄大片

正午文化:像你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在生活中几乎没接触过铜器,你怎么会想到传承“西关打铜”这个传统行业的呢?

苏英敏:起初,我没想过“传承传统手工业工艺”那么崇高的,我只是单纯地想把父亲赶下来(不继续操持店铺),让他休息下。“天程”是我爷爷的名字。当年,爷爷开设“天程美术社”,后来父亲的那间4平方米小铜铺沿用了这个名字。我不能让爷爷的名声坏在我身上。我没读多少书,以前在外面如果做不好,别人会说苏英敏这个“烂仔”,但是现在如果做不好,别人就会说“天程铜艺”不好。


正午文化:你和父亲在做电商、搞宣传上矛盾似乎很大,为什么还要顶着压力去做?

苏英敏:时代不同了,铜器或许在民国时代很流行,但现在材料太多了,比如玻璃、陶瓷、塑料,为什么人们还要用铜器。你必须有抓住人眼球的东西,尤其是那些敢于尝试,舍得花钱的年轻人,宣传是十分必要的。父亲这辈人已经与时代脱节太久,他不懂这些,但我不能不去做。因为当年接手铜铺前,我和父亲定下的协议是 “交权不交钱”,所以父亲反对,我只好向朋友借了。

正午文化:“天程铜艺”现在的成绩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相信在这个过程里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你是怎么样一步一步把“打铜”这个行业重新做起来的呢?

苏英敏:没有什么秘诀可言的,你必须要去做。事业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瘦田无人耕,耕开有人争”,传统手工艺品必须要把销售的通道打开,各种能用的工具:淘宝,阿里巴巴,雅虎等,都要善于利用。搵到食(赚到钱)自然有人肯做,从而整个行业才谈得上复兴。

正午文化: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你认为传统行业的复兴还需要什么?

苏英敏:政府要做点实事,落到实处地给予传统手工业一些政策上或者租金上的优待。而不是空喊口号,做面子工程。

·

·

·

END


苏英敏

人称苏仔,广州最大的铜器店天程铜艺的“当家掌柜”,

以独特的商业运作激活了传统铜文化的西关打铜人。

苏广伟

天程铜艺创始人,广东省“西关打铜工艺”非遗传承人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张爽  

编辑│王小轩  高原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创,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转载请注明


加入我们,一起向有情怀的生活迈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人爱不释手的它,竟是这个不打不成器的家伙
广东匠人记第二辑 | 苏广伟:西关打铜,千锤百炼之美
老父亲“舍店教子”,那是一场迫在眉睫的人生传承
恩宁路老铺身影(1):苏伯铜器店拆前再旺一次
广州恩宁路, 叮咚声声的骑楼老街
[民间高手]他仿了一只炉,卖到80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